九月的最后一周,国际舞台暗流涌动。
一则消息,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舆论狂潮,也让全球军事观察家们绷紧了神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试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这次试射,官方口径是例行性军事训练。
但懂的都懂,选在这个时间点,其中的意味,远不止“例行”二字那么简单。
互联网上,“兔子亮剑”、“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类评论刷屏,民族自豪感在虚拟空间里蔓延。
然而,在这喧嚣背后,是更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这次试射,究竟向世界传递了什么信号?

时间回到9月25日,一枚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从中国大陆腾空而起,划破长空,最终准确落入太平洋预定海域。
超过12000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地球上绝大多数目标,这标志着中国战略核威慑能力,又一次取得了实质性提升。
然而,这并非中国第一次进行洲际导弹试射。

早在44年前,代号“580任务”的东风-5洲际导弹试射,就曾引发世界瞩目。
那么,这次试射,为何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解读?
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试射的时间点太过微妙。

就在几天前,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试射疑似失败的消息,在国际社会引发震荡。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军事实力都被西方国家视为重要威胁,而“萨尔马特”作为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王牌”,其试射失败,无疑给西方国家打了一针“强心剂”。
中国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行洲际导弹试射,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敲打”的意味。

美国方面对这次试射的反应,也颇耐人寻味。
五角大楼发言人公开表示,“确实收到了一些关于洲际弹道导弹测试的提前通知,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这番表态,看似是在肯定中国提前通报的行为,实际上却暗藏玄机。

首先,美国强调“提前通知”,无形中将中国试射洲际导弹的行为,定性为一种“需要提前告知”的特殊行动,试图以此强化自身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美国称赞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而非平等对话的态度。
当然,美国之所以没有对这次试射表现出过激反应,也有其现实考量。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建交以来的最低谷。
从贸易战到科技战,从台湾问题到南海争端,两国之间的博弈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对中国试射洲际导弹反应过度,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引发不可预知的冲突。

美国需要权衡利弊,而中国,也需要借此机会,向世界传递明确的信息: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相比之下,日本方面的反应,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公开表示,中国没有就洲际导弹试射向日本事先通报,并称“不透明性是我国和国际社会严重关切的事项”。

日本此举,无非是想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为自己扩充军备、谋求政治利益寻找借口。
然而,日本这种“贼喊捉贼”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中国这次洲际导弹试射,落点位于国际公海,并未对日本构成任何实际威胁。

而且,根据国际法,中国也没有义务向日本通报相关信息。
日本政府如此“上蹿下跳”,不仅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除中美日之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对这次试射表达了关切。

例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都对中国试射洲际导弹表示“担忧”,并要求中国做出解释。
这些国家的反应,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对核武器扩散的普遍担忧,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格局下,任何一个大国的军事行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关注和解读。
当然,中国外交部也对这次试射做出了明确回应,强调这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

这番表态,既是对国际社会关切的回应,也是对中国一贯坚持的防御性国防政策的重申。
中国此次洲际导弹试射,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解读,与其说是因为试射本身,不如说是因为试射所处的国际背景。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

新冠疫情、俄乌冲突、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交织叠加,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上升。
在此背景下,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日趋激烈,核武器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美国不断强化其核武库的现代化建设,并积极拉拢盟友,在亚太地区构建针对中国的“核包围圈”。

例如,美国不仅计划在日本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还试图推动澳大利亚获得核潜艇技术。
这些举措,无疑会严重损害地区和平稳定,加剧核战争风险。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因乌克兰危机而跌入冰点。

北约不断东扩,将俄罗斯视为“战略威胁”,并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为了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俄罗斯不得不加强自身的核威慑力量。
俄罗斯最新一次“萨尔马特”洲际导弹试射似乎不太顺利,引发外界对其核武库可靠性的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进行洲际导弹试射,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这是中国在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的必要举措。
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战略遏制,试图通过军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打压中国的发展,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必须展现出自身的实力和决心,才能有效deterrence美国的战略冒险行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方面的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核武器问题再次成为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坚定反对核武器扩散,并积极推动核裁军进程。

中国进行洲际导弹试射,并不是为了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更不是为了挑起军备竞赛,而是为了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当然,中国这次洲际导弹试射,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和质疑。
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试图将中国塑造成国际安全的“挑战者”。

他们刻意渲染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将其与“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挂钩,试图在国际社会制造恐慌情绪,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然而,这些论调,完全是基于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误读和偏见。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

中国发展核力量,完全是为了自卫防御,是为了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而不是为了侵略扩张或称霸世界。
这一点,从中国一贯坚持的核战略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中国郑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中国的核力量始终保持在维护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
中国之所以要发展核力量,是因为在当今世界,核武器依然是影响战略平衡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拥有可靠的核威慑能力,才能有效 deter 来自外部的核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确保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中国这次洲际导弹试射,就是为了向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当然,中国也清醒地认识到,核武器是“双刃剑”,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和灾难。
因此,中国始终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并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裁军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国际核裁军和核不扩散体系。
中国也呼吁所有核武器国家,采取切实措施,降低核战争风险,共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中国洲际导弹试射,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影响远超出军事层面,深刻反映了当前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和各国之间的战略博弈。

对于中国来说,这次试射既是对自身核威慑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世界的一次郑重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国也绝不会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妥协退让。
对于世界来说,中国洲际导弹试射,也敲响了警钟: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最大隐患。

面对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沟通合作,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将继续保持防御姿态,为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图片公布,“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
联合早报《美国称赞中国提前通报洲际弹道导弹试射是“好事”》
海外网《俄总统普京主持会议 讨论核遏制国家政策基础更新》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