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食上百味
每年的五月初五,中华大地上沸腾的热情与喜庆,无不在庆祝着端午节的到来。然而,在这欢歌笑语之中,我们不能忘记,这个节日的起源,与一位大诗人、大政治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千三百年前,汨罗江畔弥漫着一片凄凉的氛围。一位老人站在江边,他神色憔悴,容貌枯槁,但他的目光却坚定而决绝,仿佛看透了生死的边界。他的心如同那滚滚江水一般澎湃,被无尽的痛苦和悲愤所填满。他望向远方,那是曾经繁荣辉煌的楚国国都。如今,在熊熊烈火之中,宫殿倾覆,城墙崩塌,承载他一生命运的地方此刻皆化为灰烬。
公元前340年,屈原降生在楚国的国都,郢都。屈氏家族是楚国三大贵族家族之一,先祖大多都曾在楚国身居要职,以守土安邦,忠君忧民为己任,到了屈原这一代,家族虽已有些没落,但仍奉行着严格的家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屈原自幼便博学经书,修德自省。这使他早早就具备了超越同龄人的视野、抱负与文采。
二十岁那年,秦军犯楚境,屈原组织当地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同年,屈原挥笔写下一篇《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意思是,世间孕育那佳美的橘树,生来就适应这里的水土。秉受天命,不离故土,生长在这南楚国度。志向是那样专一,根深蒂固永不迁徙。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出,屈原年轻时就对国家有着深深地热爱与眷恋。
几年后,屈原出众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能力被楚怀王所看重,被任命为左徒,从事变法改革。屈原制订并出台了各种法令使原本衰微的楚国民心沸腾,日益昌盛。可是屈原的变法也触动了楚国其他贵族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向楚怀王进谗言,楚怀王忠奸不分,听信谗言,日渐疏远屈原最终将屈原废黜,让他去担任“三闾大夫”的闲职。屈原从此远离了楚国政治权力的核心。“困顿忧苦”四个字,成了他此后人生的注脚。
如果只是自身的挫折,还不足以让屈原如此悲愤和忧心。更让他痛心的,是国家社稷的命运。此时的秦国因为变法的成功发展迅猛,有吞并六国之势,六国之中,以楚国的国力最大。楚国便成了秦国统一的巨大阻碍,为了打击楚国,秦国先是派张仪出使,以子虚乌有的“六百里”土地,骗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之后又以定约会盟为理由,骗楚怀王赴会,屈原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挟他割让楚国土地予秦国,怀王不肯,秦以此为理由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十六城。此战之后楚国便一蹶不振,国运渐衰。
三年后怀王死于秦国。这期间屈原亲眼看着楚国日渐衰败却无能为力,然而命运并没有给予屈原太多的眷顾,甚至于,在楚顷襄王即位之后将怀王之死也怪罪于屈原告,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因此屈原被进一步排挤,流放到了江南。面对黑暗的世道,屈原心中沉思,于是写道“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意思是这世上哪里没有芳草鲜花,你为什么一定要恋着自己的家园?天下那么大,何必单单留恋楚国呢?他收拾好了行囊,占问了吉凶,想要远远离去,可最终,还是“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说,是我的仆从太悲伤,马也感怀,退缩回头,不肯走向前方。
屈原的徘徊不忍去,究竟是因为仆从的悲伤和马在西风中的嘶鸣,还是他对故土深沉的眷恋呢?既然不肯离去,就将生命融进楚国的大地吧!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踏遍楚国山川,可是这一路他看到的,是楚国不可挽回地衰落,是百姓的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终于,公元前278年,一个噩耗传来秦军攻破楚国国都,楚国先王的陵墓被焚烧,楚王和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出逃到了陈地。
屈原听到郢都沦陷的噩耗,心中悲痛万分,决意以身殉国。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楚国的深深痛惜和对国家的无尽怀念。生命中最后一次,他回头向郢都眺望,却只看到暮色之中,夕阳在苍莽草木之间下降。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江风拂过脸庞,怀抱着石头,毅然决然地跃入了江中。江水如同巨兽般将屈原吞噬,夕阳落下,在月亮的寒光下,屈原的身影融入到浩渺到江水中的。他的心灵在江水中飘荡,仿佛与楚国的灵魂相融合。他的离去,如同一颗流星划过黑夜,留下了一道美丽而悲壮的痕迹。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屈原离世,终年66岁。
往事越千年,吴楚早已作古,遥望大江南北,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屈原虽死,他的爱国精神,不应当被遗忘,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我们应该铭记屈原的故事,传承他的爱国精神,让他的故事继续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端午节,缅怀屈原!
祝大家端午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