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父亲50大寿,他和弟弟一起去照相,留下父子此生唯一的合影

嘉志阅览过去 2025-01-24 16:54:34

即便是伟人,内心也有着如寻常人一般的柔软之处。

1959年6月的一天,毛主席手中拿着一张照片,泪水止不住的落了下来,那照片上,是他的父亲毛贻昌、伯父与弟弟毛泽覃。

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彼时已经革命成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领袖的毛主席,在看到与父亲唯一一张合影的时候,情难自抑的怀念起了从前。

父子

毛泽东出生那年,家里的忧愁是大于欢喜的,原因无他,穷苦人家添丁进口的喜悦,总是会很快被现实的柴米油盐所冲淡。

若是往祖上几代去瞧,毛家也曾是韶山冲的大户人家。

只不过,这家到早在明初就已经开始败落,到了毛贻昌这一代,几亩水田便是全家赖以生存的根本。

而偏偏清末时期最是动荡,单单是几亩水田,糊口已然成了问题,可日子再难,终究还是要过下去的。

下田种地、砍柴喂猪、下河捕鱼,毛家人的生活在温饱线苦苦挣扎,最终还是被地主压垮。

水田被抵给地主后,毛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真正的水深火热当中。

地主家的长工没有人权更没有未来,一家人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毛贻昌的父亲悲病交加,最终在其17岁这年撒手人寰。

如何带着家人活下去,成了毛贻昌需要面对的唯一问题。

也曾读过几年私塾,却并不能赖以生存,归根结底,留给毛贻昌的路,似乎只剩下了给地主打长工。

饶是如此,毛贻昌还是娶了媳妇,同样出身苦哈哈家庭的文七妹不嫌她穷,但因家中贫困而接连夭折两个孩子的打击,还是使得夫妻俩差点丧失面对生活的勇气。

日子浑浑噩噩的过着,毛家终于在之后几年里添了毛泽东与毛泽民两个男丁。

总不能一辈子受穷,总是要养家糊口的,思来想去,毛贻昌决定加入湘军,冒着随时战死的风险,搏一个前途来。

前途倒是没博到,但好在,6年的从军生涯令毛贻昌攒够了还债的银子。

归乡、还债、赎田、种地、做小生意,毛家的生活终于再度有了起色,毛贻昌对于未来再次生出希望,而他深知,光靠自己是不够的。

于是,毛贻昌将希望寄托在毛泽东身上,他将毛泽东送进学堂,读书明理倒是次要,最重要的是要能识得几个大字,算得清账目,才能在日后帮着自己管家。

此时的毛贻昌并不知晓,自己的儿子日后是要成为领袖的人物。

因此,对于毛泽东的些许“叛逆”,毛贻昌总是忍不住做出严父姿态,稍有不顺心便是要说教打骂一番的。

毛泽东对此虽然恼火,却也知道孝道当头,因此,彼时毛泽东心中虽然常对父亲生出不满,却也从未做过过火的举动。

该种地的时候种地,该打算盘的时候打算盘,该读书的时候读书,毛泽东的自律超出寻常人太多。

同时,毛泽东的心思也较旁人敏感许多。

毛泽东敏锐的察觉到,土地之于农民的重要性,因而,他恨透了地主阶级,恨透了那些无端的压迫。

不该这样的,日子不该是这样的,总归是有个出口,总归是有条属于老百姓的路的。

渐渐地,毛泽东的心中萌生了改变的想法。

离家

毛泽东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打倒”的第一人,竟然会是父亲毛贻昌。

那一年,毛泽东17岁,韶山冲爆发了激烈的“饥民暴动”,饥饿的百姓走投无路之下聚集一处,逼迫着那些故意囤积稻谷的商人卖出稻谷。

毛泽东自然参加到了这场暴动之中,而后,他悲哀的发现,父亲竟然也是那可恶的屯粮商人之一。

毛泽东与众多饥民一起,将包括毛贻昌在内众多商人的粮食扣押,父子二人第一次爆发了激烈冲突。

好在,这次冲突使得毛贻昌意识到了毛泽东的不同。在劝说无果后,毛贻昌放弃了让毛泽东进米铺做工的想法,任由其走出韶山冲,去外地读书。

父子哪有什么隔夜仇,毛泽东离家那日,毛贻昌叼着烟带落着泪,期待着儿子能够走出韶山冲成材,又担忧着儿子在外会不会吃不饱饭。

毛泽东走的时候心中既有对家人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他能够在求学路上走下去的,除了其本身的才华与见解之外,便是父亲每月寄来的几块钱。

毛泽东一走便是6年,再次归家是因为母亲文七妹病重。

望着日益苍老的父亲,毛泽东终于不再叛逆,父子的和解无需多言,不过是彼此多了些理解,少了些争论是非罢了。

短短半个月,父子二人的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在母亲病情稳定后,毛泽东再次离家,奔向未知的革命道路。

1918年,早已熬空了身子的文七妹,终于没有撑过病痛的折磨。

不过是脖子上生出的一个大包,就生生的要了文七妹的性命。

至亲离世,毛泽东却无法床前尽孝,他的心中遗憾万分,却无法停止革命的步伐。

眼看父亲年事已高,革命事业初见成效的毛泽东,将父亲接到了长沙。

再没有什么比一个成功的儿子,更值得一个父亲骄傲的了,毛贻昌喊上了族中最有声望的堂兄毛福生一同前往长沙,虽未明说,却处处都是对儿子的炫耀之情。

1919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毛贻昌迎来50岁寿辰,这是他第一次吃上毛泽东出钱筹备的寿宴,毛贻昌想着,如此,自己也算是不枉此生。

在毛泽东的强烈建议下,毛贻昌、毛泽民、毛福生三人,同其拍下了合照。

这是父子俩第一次合照,却没想,这也是最后一次。

那时的医疗条件远不如如今,回到韶山冲的毛贻昌不过感染了一场伤寒,便被要了性命。

可革命工作正在关键时刻,毛泽东如同之前一样,缺席了父亲的葬礼。

接连错过父母的葬礼,使得毛泽东痛哭出声,连连称自己是不孝子。

那是毛泽东一生中少有的脆弱时刻,骨肉亲情最终只能靠着一张模糊的照片,还有脑海中的记忆,一遍遍的带给其慰藉。

回顾毛贻昌的一生,其身上既有着贫苦百姓的痕迹,也有着无良商贾的一面,是他打开了毛泽东对于社会的第一层认知,也是他倾尽全力,托举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走上伟人之路。

归乡

共产党员不信鬼神,但共产党员同样也是父母的子女,有着与旁人无二的孝心。

1959年,毛泽东再回韶山冲,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领着饥民劫屯粮的毛头小子,也不再是那个拨弄着算盘,捧着书本的小小少年。

数十载转瞬即逝,毛泽东再次归乡,已然成为新中国的最高领袖。

如此衣锦还乡之时,周围百姓爱戴、称赞之声不断,本该是人生最为得意的时刻。

然而,在父母坟前的毛泽东,心中却并没有衣锦还乡的欣喜,相反的,此次归乡,他的心中涌起了无限哀愁。

饶是世事变迁,祖屋的样子却是没有半分变化,而那张毛泽东与父亲的合影,依然在祖屋中等待着毛泽东的归来。

再次看到父亲的容颜,毛泽东的泪水夺眶而出,若是放在新中国,父母的病本是有法子可医的。

可偏偏,偏偏他用了太久的时间走成革命的道路,久到他终于实现心中救国救民的抱负之时,双亲已然离世多年。

更令毛泽东感到痛心的是,三弟毛泽覃在革命事业中,于1935年4月被叛徒出卖牺牲,牺牲时还不足30周岁。

二弟毛泽民,也在1943年遭叛徒盛世才迫害,为革命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性命,更令人不愿回想的,是其在被迫害致死先,生生遭受了敌对势力近1年时间的酷刑折磨。

毛泽民牺牲之时,儿子毛远新不足2周岁,甚至记不得他的样子。

他们本可能是那浑浑噩噩的众生之一,只因接受了哥哥毛泽东救国救民思想的引领,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因此,他们的一生虽短暂,却成为了革命事业成功的一块重要基石。

而毛泽东本人,虽然带领国人走向了新生活,自己的家庭却因为革命事业而支离破碎。

毛泽东的前任妻子杨开慧女士,便是死在了反动势力的枪下。

二人的长子毛岸英,也在保家卫国的争斗中壮烈牺牲。

而毛泽东与第二任妻子贺子珍所生的6子,由于当时正处在反围剿、长征时期,而导致6个孩子夭折、失踪5个,仅剩李敏一女存活于世。

还算幸运的是,毛泽东与第三任妻子江青的女儿李讷,健康成长,并未遭到迫害。

革命的道路注定伴随着流血与牺牲,毛主席所经历的至亲分别之苦,早已超出了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

舍小家而为大家,毛主席的精神永远值得歌颂。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