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老师时,都特别关注老师的学历背景。如果老师是研究生,有些家长甚至会追问本科是哪个学校的。这一现象其实反映了家长们对老师的要求——他们非常重视老师的高考成绩。那么,这种关注到底有道理吗?答案是,确实有!因为家长们希望找到能够提高孩子成绩、激发学习兴趣的老师,最好是能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高考成绩,可以说是一个老师的“果”,那么“因”呢?是否有热情、能力强、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家长真正关注的所在。
如果老师在学生时代的成绩平平,作为家长,很难完全信任他们,毕竟孩子的成绩在他们手中,家长当然希望能够找到那些有过优秀成绩、有过扎实学习经历的老师。学生也有类似的需求,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老师能够有硬实力,懂得如何学习,而不是那些每天只会死记硬背、没有学习方法的老师。毕竟,老师的经历、故事也能深刻影响学生,甚至有时老师的学习方法和热情,能够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动力。
所以,高考成绩是筛选老师的一个重要标准。但问题在于,学校在招老师时,很少会特别关注本科院校的层次,很多时候只看是否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尤其是一些二本院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常常让人担心。尽管师范院校有特定的培养模式,但除了一些顶尖的师范院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等),大部分师范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高,这也意味着这些学校录取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往往较为普通。那么,这些学生,能否在师范院校经过几年的培养,成为既具备深厚专业功底,又懂得教学规律的好老师呢?
如果一个老师在自己学生时代的成绩平平,热情不高,能力一般,那么他能在讲台上将知识讲解透彻吗?能否给学生提供有用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他对知识的热情和渴望能不能感染学生?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那么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班不一样,不能单单看成绩,但成绩确实是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关心的核心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你知道孩子的老师来自某个普通学院,自己的单科成绩总是考不到满分,心里会是什么感觉?作为学生,你发现老师给出的答案是错的,且反复修改,你会怎么看待这个老师呢?这种情况,谁看了都不会觉得舒服。多次出错,学生和家长肯定都会感到不满。
因此,假如我们把学生的成绩视作上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我会希望师范院校能提高要求,把那些本来能考上985、211的学霸吸引到师范院校中来。我设想,假如能为这些优秀的学生提供好的就业机会和优厚的待遇,可能会鼓励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从而提高录取分数线,提升师范院校的整体水平。
让更多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进入师范院校,接受更高水平的培养,不仅能提高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热情,还能把这些优质资源带入教育岗位,帮助祖国培养出更优秀的下一代。而在我们高喊提升教师待遇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提高教师的门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