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因比亚迪推出的“电比油低”降价行动,国产车圈突然掀起了一股“反内卷”浪潮。更有甚者,虽不点名道姓,却言之凿凿地把低价跟偷工减料联系起来大谈特谈,很显然对比亚迪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有些人还自以为高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一切后果与他们无关。只能说,暗箭耍得还真不赖。
这不,比亚迪憋着一肚子气,现在也终于迎来了好消息。
在2024年6月21日播出的懂车帝《懂车大爆炸》节目中,对比亚迪秦L和吉利银河L6两款插电混动车型进行了深入拆解和对比,这次拆解行动旨在揭示车辆的内在质量和制造工艺,回应市场上关于“内卷”是否意味着“偷工减料”的质疑。
节目细致入微地对比了两款车型的多个关键部分,包括前后防撞梁、乘员舱结构、防锈处理、高强度钢材使用比例、底盘构造、油箱设计等共计13项指标。比亚迪秦L在8项指标中占据了优势,而吉利银河L6则在3项指标上领先,另有2项指标双方表现相当。
秦L拆解展现良心用料尤其引人注目,它在前后防撞梁、乘员舱、底盘、油箱等方面的设计和材料使用均得到了好评,这些细节的优秀表现,有力反驳了关于成本削减和质量妥协的负面言论。秦L在安全设计上的投入和动力总成的精细调校,展示出国产品牌在技术实力上已达到甚至超越了合资品牌的水平。
吉利银河L6虽在少数领域稍逊一筹,但整体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展现了国产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银河L6的3项领先和2项对等成绩,表明其在某些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反映了吉利在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方面的不懈努力。
此次拆解对比不仅是一次对两车内在实力的全面审视,更是对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一次深度解读。它证明了即便是在价格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产品牌也能坚守品质底线,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赢得了消费者和市场的广泛认可。通过这样的公开透明的专业评测,消费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车型的真实性能,有助于做出更为理性的购车决策。
那么,针对比亚迪推出的“电比油低”计划,为何会引来同行们如此激烈的反应呢?
看到有网友的一句评论,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他说:“比亚迪盯着外国品牌为国家谋出路,其他国产车盯着比亚迪为自己谋生存。”这就是现实的矛盾。
比亚迪本来是做动力电池起家的,大约在20年前就是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了。要说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比亚迪也能做,现在论规模也是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厂了。大家用的华为和小米手机,大约90%都是由比亚迪代工生产的,但是比亚迪不做自己的手机品牌,因为在智能手机这块,国产手机已经傲立全球了,比亚迪不想仅仅为了赚钱而进去卷国产手机市场。
那么比亚迪为什么偏偏选择做汽车呢?
用王传福的话说“比亚迪用20年的时间就是要做一道证明题,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事实上做汽车是很难的,但是王传福硬是怀揣着中国汽车工业梦的雄心,一路硬扛了下来。所以,他肯定不是只为赚钱,因为赚钱,比亚迪有太多的选择。比亚迪从选择做汽车开始,格局就决定了它现在的地位。
那么,比亚迪的“价格战”到底为谁而打?战略企划枪手的理解是,为国家赢得更大的战机而打!比亚迪想加速电车取代燃油车的进程,使得国产新能源汽车稳坐全球霸主的宝座。
有人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已经比原计划提前10年完成了,为什么还要那么急呢?但是王传福却不这么想,或许他看到了更多的威胁和潜在的不确定性。
就拿氢能源汽车来说吧,伴随着技术攻坚的突破,燃料电池车的制造成本在持续下降,推动燃料电池车在各典型应用场景的替代也持续提升,中国现已是全球加气站最多的国家。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燃料电池成本下降到每千瓦3000元,较2020年降低了80%。种种迹象表明,未来很可能氢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将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
中国虽然在氢产量上具有碾压性的优势,涵盖氢能的制、储、运、加产业链也日趋完整,但在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上,日韩及德国仍具有很多超前的优势。中国好不容易打下的新能源汽车江山,也并非是牢不可破的,中国的汽车工业梦还没有彻底实现。这或许就是老王眼光和格局的不同吧!
关注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涨知识听有见地的观点,老铁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