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的浪潮中,特朗普的政策像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
从“美国优先”到“制造业回流”,让企业被迫在成本与市场之间艰难抉择。而近期台湾面板大厂友达光电董事长彭双浪的一席话,却撕开了这场“回流运动”背后的现实困境——“赴美建厂?做得多赔得多。”
自特朗普启动关税政策以来,全球产业链的震荡从未停歇。通过加征关税、限制进口等手段,美国政府试图逼迫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土,重振制造业。这一策略看似直击痛点:企业若想避免高额关税,要么放弃美国市场,要么赴美建厂。
在压力之下,部分企业选择了妥协。台积电斥资数上千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厂,韩国现代也宣布投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这些举动被外界视为对政策的“低头”,但也暴露出企业的无奈——失去美国市场,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损失。
与“妥协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面板巨头友达光电的明确表态。董事长彭双浪近期直言:“在美国建厂一定会亏钱,做得越多赔得越多。”这一表态的背后,是面板行业的特殊性与美国制造业现状的尖锐矛盾。
面板制造属于典型的重资本、长周期行业。一座先进的面板厂动辄需要数十亿美元投资,且必须依赖稳定的上下游供应链支撑。从玻璃基板、光学膜到驱动芯片,每一个环节都需紧密配合。
而美国在面板产业链上的短板显而易见——既无成熟的配套供应链,也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若强行建厂,企业不仅要承担高昂的建设成本(约为亚洲的2-3倍),还需面对后期运营中物流、能源、人力等持续开支。专业人士算了一笔账:“面板毛利若低于20%便难以为继,而美国工厂的成本结构注定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友达光电的拒绝,折射出一个更广泛的现实:制造业回流并非一纸政策就能实现。以电子产业为例,亚洲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从原材料、零部件到组装测试的完整生态。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3小时供应链圈”,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调配资源;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样难以替代。
反观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持续数十年。以芯片行业为例,尽管美国政府斥资520亿美元补贴建厂,但台积电亚利桑那项目仍因工人短缺、文化冲突等问题屡屡延期。一名业内人士坦言:“美国连拧螺丝的工人都需要从台湾外派,更别提复杂的产业链协作了。”
这场博弈中,特朗普政策的矛盾性愈发凸显。2018年“特朗普1.0”时代,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将世界割裂为“中国”与“非中国”两大阵营,但中国企业凭借产业链韧性反而加速全球化布局。而2025年重启的“特朗普2.0”,则转向更极端的“美国”与“非美国”对立,甚至不惜以“关税+补贴”组合拳倒逼企业站队。
然而,这种策略似乎低估了商业的基本逻辑。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而非政治口号。正如专业人士所言:“如果产业链迁移违背经济规律,再强的政策也只是一厢情愿。”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成本较中国高出约40%,而基建效率、工人熟练度等“隐性成本”差距更大。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本质上是一场“政治经济学”实验。但友达光电的硬气回应证明:产业链的根基在于数十年积累的生态优势,而非短期的政策胁迫。当企业用脚投票时,空洞的口号终将败给冰冷的财务报表。
或许,这场博弈给全球的启示远比关税本身更重要:在全球化深入骨髓的今天,任何试图用行政手段强行扭转产业链的行为,都难免沦为一场代价高昂的“政治秀”。
你怎么看?制造业回流美国,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