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这事儿,现在说它还火爆,估计没几个人信了吧?
毕竟现在打开电视、手机,各种选秀节目好像确实少了。
但要说它彻底“凉凉”,我觉得也不至于,毕竟谁还没个明星梦呢?
说不定哪天又冒出个新形式,又火起来了呢?
选秀,死了?
要说选秀是不是真的“死了”,我觉得得看怎么定义“选秀”了。
如果指的是那种全民参与、铺天盖地的选秀盛况,那确实是过去了。
但选秀的精神,那种渴望被看见、渴望实现梦想的劲头,我觉得一直都在。
以前的选秀,那才叫一个热闹。
大街小巷,议论的都是哪个选手唱得好、跳得棒。
现在的选秀,感觉更像是资本的游戏,各种包装、炒作,选手本身的才华反而被忽略了。
说起选秀,就不得不提香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就开始搞选秀了。
1977年初,“亚洲歌唱比赛”就成了香港最早的造星炉子。
那时候,21岁的张国荣还在乐队里唱歌呢,也去参加比赛,虽然没拿啥大奖,但也算崭露头角了。
同年5月,张国荣的朋友给他报了“第一届亚洲歌唱比赛”,结果朋友初赛就淘汰了,张国荣一路杀进决赛。
决赛上,张国荣唱了《American Pie》,得了香港区亚军,还签了丽的电视公司,月薪1000块呢。
同一年,陈百强也从旧金山音乐学院回来了,参加“香港山叶电子琴比赛”,拿了冠军,后来还参加了“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得了两次季军,也签了唱片公司。
那时候的香港歌坛,真是“新星”辈出。
1978年,“第一届业余歌唱比赛”请了林子祥、罗文、徐小凤当评委,一下子吸引了6000多人报名。
18岁的周华健和朋友组了个乐队“Dusty”,得了冠军。
第二名“Sidewalk”乐队的主唱杜德伟,后来也成了香港乐坛的大人物。
到了1982年,金牌制作人黎小田启动了“新秀歌唱大赛”,这下可不得了,直接改写了整个东亚娱乐史。
黎小田为了找好苗子,跑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
听说湾仔舞厅有对姐妹花唱歌特别好听,就去找她们参赛。
这对姐妹就是梅艳芳和梅爱芳。
比赛那天,梅爱芳没进30强,梅艳芳唱了《风的季节》,直接得了满分,破了纪录。
后来,她就成了大明星。
1984年,19岁的餐厅服务员张卫健在张国荣的鼓励下参加了“第三届新秀歌唱大赛”,唱了张国荣的《恋爱交叉》,拿了冠军。
同年,罗嘉良也参赛了,虽然没进决赛,但TVB看中了他的外貌,也签了他。
1985年,李克勤和草蜢参加了“第四届新秀歌唱大赛”。
18岁的李克勤进了30强,但被张国荣淘汰了。
草蜢虽然没进前三,但梅艳芳赏识他们,邀请他们当演唱会嘉宾。
这届比赛的冠军是杜德伟,亚军是苏永康,季军是黄家驹的前女友林楚麒。
1986年,20岁的黎明唱了《绝对空虚》,得了“第五届新秀歌唱大赛”季军,成了四大天王里唯一一个通过新秀歌唱大赛出道的歌手。
这年,冠军和亚军是文佩玲和许志安。
周慧敏、温兆伦、关淑怡、郑秀文、郑伊健、谭耀文、梁汉文也都参加过“新秀歌唱大赛”。
除了“新秀歌唱大赛”,香港还有“香港18区业余歌唱大赛”和“山叶吉他大赛”。
1983年,22岁的张学友参加了《欢乐今宵》举办的歌唱比赛,唱了《迟早是一对》,评委周文珊说他“潜力无限”。
虽然没拿奖,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一年后参加“全港18区业余歌手大赛”,拿了冠军,还签了宝丽金公司。
同年,Beyond乐队也诞生了。
黄家驹和叶世荣、邓炜谦、李荣潮组了Beyond乐队,在“山叶吉他大赛”中得了冠军,唱的就是原创歌曲《脑部侵袭》,后来填词成了《再见理想》。
到了90年代,香港选秀迎来了最后的辉煌。
1993年,18岁的李美玲参加新秀大赛,唱了《Run To You》,得了银奖。
出道后,她改名叫李玟,成了“性感天后”。
1995年,21岁的陈奕迅回香港过暑假,心血来潮参加了“第14届新秀歌唱大赛”。
杨千嬅也参赛了。
陈奕迅唱了张学友的《望月》,得了冠军。
杨千嬅得了季军。
不过,到了2000年之后,香港的选秀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以前的辉煌再也回不来了。
台湾:偶像崛起台湾的选秀起步比较晚,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要说台湾选秀的鼻祖,那就是“五灯奖”了。
这个节目从1965年播到1998年,播了33年,成就了很多歌手。
张惠妹就是在这个节目里出名的。
1992年,20岁的阿妹参加了“五灯奖”,一路过关斩将进了决赛。
结果因为感冒嗓子不好,没拿到冠军。
第二年,她又来了,终于拿了冠军。
不过,拿了冠军也没让她立刻成名,她只能在酒吧唱歌。
直到她遇到了张雨生,才成了天后。
张雨生也参加过“五灯奖”。
1987年,大学二年级的张雨生和同学组了个乐队Thunder Spot,开始玩音乐。
1988年3月,22岁的张雨生得了“第一届台湾热门音乐大赛”的冠军和最佳主唱奖,被制作人翁孝良看中,签了公司,唱了黑松沙市广告曲《我的未来不是梦》,一下子就火了。
到了90年代,台湾的选秀就进入了“偶像时代”。
特别是《超级新人王》这个节目,成了台湾新一代偶像的摇篮。
1997年,18岁的周杰伦考了两次台北大学音乐系都没考上。
后来,学妹帮他报名参加《超级新人王》,他本来不想去,但还是去了。
虽然没进决赛,但吴宗宪注意到了他的乐谱,觉得他很有才华,就邀请他加入公司,还说“写满 50首歌,我帮你发专辑”。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周杰伦成了天王。
周杰伦准备发专辑的时候,海蝶音乐的“发掘新星计划”也开始了。
在3000个报名的人里,只有林俊杰和阿杜脱颖而出。
2002年,29岁的阿杜发了第一张专辑《天黑》,卖了150多万张,一下子就火了。
一年后,22岁的林俊杰也发了第一张专辑《乐行者》,也卖了120多万张。
1998年,在“MTV新生卡位战音乐大赛”中,17岁的蔡依林得了冠军。
江美琪虽然没进前三,但被作词人姚谦看中,也进了歌坛。
2007年,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也很火,推出了林宥嘉、萧敬腾、杨宗纬、徐佳莹、胡夏。
那时候的台湾选秀,已经不仅仅是唱歌比赛了,而是变成了偶像和才艺并重的生产线。
内地:流量狂潮内地的选秀起步比较晚,和香港、台湾不太一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没有像香港、台湾那样搞流行歌曲选秀,更多的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音乐比赛,比如“青歌赛”。
“青歌赛”强调选手的专业背景和演唱技巧,评委也都是音乐专家。
毛阿敏、解晓东、韦唯、宋祖英、韩红、萨顶顶、谭晶、孙悦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到了21世纪,内地的选秀才开始火起来。
2004年,湖南卫视搞了个《超级女声》,这下可不得了,一下子就撬开了“偶像”这个词的本义。
当时的“超女”有多火?
2004年《超级女声》只在长沙、成都、南京和武汉四个地方搞海选,报名的人就超过了五万。
安又琪成了冠军,16岁的张含韵得了季军。
2005年,湖南卫视又推出了第二季《超级女声》,这下更火了。
报名的人超过了15万,海选现场排起了长龙。
这场全民参与的选秀,也催生了中国粉丝经济的雏形。
李宇春的“玉米”、周笔畅的“笔迷”、张靓颖的“凉粉”,这些粉丝不再只是“看客”,而是主动参与到偶像的比赛中,集体拉票、应援、占领网络论坛、组织线下活动。
2005年的“超女”总决赛,收视率飙升到11.65%,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49%。
李宇春得了冠军。
2006年,《超级女声》遇到了瓶颈。
观众开始对女性选秀审美疲劳,于是东方卫视推出了《加油!
好男儿》,选的都是男生。
2007年,湖南卫视也推出了《快乐男声》。
同年,《加油!
好男儿》第二季也很火,井柏然、付辛博、乔任梁都火了。
接下来的几年,中国的选秀市场进入了低潮期。
直到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才打破了僵局。
《中国好声音》强调的是声音的本质,请了刘欢、那英、庾澄庆当导师,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
2014年,央视也推出了《中国好歌曲》,推崇原创音乐,重视唱作人的艺术表达。
莫西子诗、赵照、赵雷、苏运莹都通过这个节目火了。
不过,随着韩流文化进入中国,国内音乐综艺的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市场逐渐进入了流量至上的阶段。
从2015年开始,模仿日韩偶像团体的“养成系”偶像节目开始兴起。
《心动亚洲》、《燃烧吧少年》都是这种类型的节目。
2017年,《中国新说唱》又火了,一句“你会freestyle吗?
”成了网络热词。
毛不易也通过《明日之子》这个平台火了,他的成功代表了“才华为先”的选秀理念的复兴。
2018年,随着“禁韩令”的实施,韩国偶像团体在中国市场的热度下降,中国本土偶像团体有了机会。
《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都火了,蔡徐坤、杨超越都成了流量明星。
从2019年到2022年,《以团之名》《青春有你》等节目也纷纷涌现。
李宇春、华晨宇等曾经的选秀冠军也逐渐摆脱了“选秀偶像”的标签,成了业内的佼佼者,还当起了选秀节目的评委。
说到底,选秀的本质,不就是给那些有才华、有梦想的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吗?
至于它是不是真的“死了”,我觉得关键还是看,这个舞台上,还能不能看到那些真正闪光的东西。
其实,选秀也好,其他的形式也罢,最重要的还是能给那些有梦想的人一个机会。
至于用什么方式,那都是次要的。
关键是,别让“梦想”这两个字,被流量和资本给绑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