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具体史实以文献记载为准,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商朝重臣比干,后世传说又称文曲星比干.是掌管东路的财神.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咱们要说的是一个老得掉牙的故事,一个忠臣被昏君杀的故事。
说起来你肯定听过比干,说他掏心而死,为了劝纣王改邪归正。可要我说,比干不是第一个。
早在夏朝末年,就有一位比干的“前辈”,他做了同样的事,落了同样的下场。
这个人,叫关龙逢。
名字可能没那么响,可他的命运,就像一面古铜镜,照出了权力的残酷,也照出了忠诚的代价。
咱们从头来。
夏朝,传说中的大禹之后,华夏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名义上是“家天下”的起点。
到了末代皇帝夏桀这儿,江山已经摇摇欲坠。
这位夏桀,说白了,就是个暴君标准模板。
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宫女数百,夜夜笙歌。老百姓饿死在路边,他正和妹喜在瑶台跳舞。为了取乐,他搞出了“炮烙之刑”,让人光脚走铁柱,活活烤死。
有史书记载,夏桀甚至把这种刑罚搬进宫里,说是“考验忠心”。真要是考完了,一般人也就没了。
这时候,朝中有个大臣,看不下去,站了出来。
他,就是关龙逢。
夏谏臣(关龙逢)像(取自清乾隆年间《历代名臣像解》)
他出身名门,传说是豢龙氏的后代。豢龙是谁?伏羲时代就有的御兽之人,跟龙打交道,传到关龙逢这儿,也许不再御龙,但管的是政务,说的是实话。
他常常拿着黄图进宫。
什么是黄图?不是藏宝图,是当时的地理志,一种详细描绘天下山川、城池、宫室的“战略地图”。
关龙逢每次进宫,都拿着这玩意儿,说:“大王,您再这么折腾下去,天下要散了。”
夏桀起初不耐烦,后来说得多了,干脆发火,把黄图一把火点了。
那黄图烧得噼啪响,旁人全躲得远远的,关龙逢却不走。他站在烟雾中,直视皇帝,说:“烧了图,不等于烧了问题。”
这下,夏桀彻底翻脸。
他怒道:“你扰我快乐,妖言惑众。”
一句话,定了罪。
关龙逢被拉出去问斩。
也有说法,说不是砍头,是用他最爱的炮烙处死。铁柱烧得通红,关龙逢赤足站上去,没吭一声。
人没了,骨头烧焦。
可当时在场的宫人记得,那人最后一句话是:“君失其道,臣死其忠。”
龙逄谏死
一句话,穿透两千年,还震耳欲聋。
咱们说这件事,不能只说“忠臣死于昏君”,那太简单了。
要说背景。
那时候,夏朝已到了暮年,周边部族渐强,内部怨声载道。
关龙逢看得比谁都明白。他知道,不止是一个王出了问题,是整个制度、整个王朝在倾斜。
可他没退。
为什么?
因为他相信,说一句实话,也许能救一点局势。
也许救不了王,也能让后来的人知道:当年不是人人都沉默。
后来果然,商汤起兵,夏朝覆灭。后人谈桀无道,也会提一嘴“关龙逢谏而死”。
他和比干不一样。
比干是权臣,是王族,是站在殿上的;
关龙逢是臣子,是拿着黄图一次次走进宫的。
一个说,国将亡,忠臣必死;
一个说,言出必诛,亦不改辞。
你说他们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关龙逢死得更早,更孤单。
比干之后,还有武王伐纣;
而关龙逢死时,没人起兵,没人鸣冤,连青史都只字寥寥。
可越是这样的人,越该被记住。
据传,他的后代逃往山东曲阜,落地生根,改姓为阙。
你今天如果姓这个字,可能你祖上,就是那个不怕炮烙、敢持黄图进殿的男人的后人。
写到这儿,咱也该歇歇笔了。
不过临了,还得说一句:
一个王朝走到头,不是天塌了,而是人心散了。
而在它坍塌之前,总有人站出来,试图挽一挽,哪怕只是一句话。
关龙逢,就是那句话。
但他说完了,桀还是桀。
那个说"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的夏桀
夏王朝还是一路滑坡,往泥坑里直冲。
关龙逢死后,朝堂彻底没人敢多话。夏桀更是放飞自我,开始四处炫耀权势,修瑶台、建琼宫,还命人铸了个“酒池肉林”。
什么叫“酒池”?真就挖个大池子,装满酒,奴婢赤身裸体在里面游泳;“肉林”呢?用木头吊起熟肉,任人边吃边撕,场面像是人间炼狱里的盛宴。
他问妹喜:“我这排场,可有哪代比得了?”
妹喜答:“千古第一。”
桀点头,笑得像个孩子,biu倍儿爽。
这时候,商部落在东方渐强。
商汤,这位商部落新贵首领,起初只是夏朝的附庸,他恭顺守礼,年年纳贡,礼数周全,但也在悄悄积蓄力量,改革军制,收编流民,收买邻部。
最关键的是,他身边有个能人——伊尹。
从奴隶到丞相的伊尹,为商朝赤胆忠心,好名声流芳百世
伊尹是谁?一开始是陪嫁奴仆,但是说得一口好话,做得一手好菜,还会治国理政。
这简直就是人才,高级混合型人才!在现代社会可能就是被人才引进的那种。
商汤器重他,说他能“烹调五味,调和五政”,从厨房一路上升,成了谋国之臣,成就治国如烹小鲜的究极奥义。
伊尹对商汤说:“桀无道,天怒人怨,天命将改,不如先下手。”
商汤犹豫不决,“我毕竟是臣,岂能弑君?”
伊尹笑了,“君君臣臣,本应有道。桀若失道,天命已改,若不替天行道,就是背天逆义。”
商汤沉思数日,终于下定决心。
他不是一开始就举大旗,而是先一步一步收地盘。
他先出兵灭葛国,削弱夏朝盟友;又安抚昆吾、葛伯、韦国,赢得人心。
等到夏桀反应过来,已是箭在弦上。
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正式发兵。
两军决战于鸣条。
鸣条之战战争形势图
史书记载,夏军士气低落,民怨沸腾,连兵士都背过身去站着,说:“替桀而战,不如逃命。”
商军士气如虹,一鼓作气。
一战而定,夏桀败走南巢,落荒如丧家之犬。
他躲进南方荒地,自称“天命未绝”,还想东山再起。
但没人再信他。
他临死前,说了一句话:“吾悔不听关龙逢之言。”
为时已晚。
夏朝灭,商朝起。
有人说,这是天命更迭;也有人说,是人心换主。
可无论怎么说,关龙逢那一跪、一言、一死,在百年后,终于显现了价值。
你说他白死吗?
我说不。
他说出的那些话,夏桀不信,可商汤信了;宫廷不记得,可百姓记得。
商汤,商朝的第一个帝王,也被称为成汤
就像一句老话说的——忠言逆耳,但能穿透万年。
忠臣的血不会白流。
只是流得早了一点。
参考资料: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竹书纪年》
《今本竹书纪年辑证》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