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考察了三峡,浮想联翩,次年,他用神来之笔,勾画了三峡工程壮丽的画卷。


这不是毛主席第一次有建设三峡大坝的想法,但是此次视察已经为后续建造三峡大坝定下基调,那么毛主席是如何带领中国一步步实现“高峡出平湖”的治水兴邦梦想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历史上,长江时不时便会发出怒吼,接着洪水如恶魔一样席卷武汉等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城市。
1931年,长江发生重大洪灾,14.5万人不幸遇难。1954年,肆虐的洪水再次冲上长江大堤,面目狰狞的江水从决口冲向两岸城市,将两岸建筑毁于一旦,这次洪灾不仅造成3万人丧生,还导致100多万人民无家可归。
正是因为长江是洪灾多发的地区,所以驯服长江洪水一直都是长江流域人民的期盼。早在1919年,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便曾提出建设三峡水利工程的伟大设想,此后国民政府按照该设想与美国垦务局合作,准备聘请国外设计师来华帮忙建设三峡工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国内外专家亲自前往三峡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当时中国烽火连天、风雨飘零,这些考察最终都不了了之。
新中国建立之后,深知长江洪水迅猛、心系长江两岸人民的毛主席再次提出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他也成为新中国首个提出解决长江水患的领导人,为治理长江水患立下不朽功勋,而他首次提出修建三峡工程还要追溯至1953年,即文章开头的一幕。
当时国内围绕是否要尽快建设三峡工程展开激烈讨论,林一山认为,当时经过数十年炮火连天的日子,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在经济等各方面都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而长江防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便能解决,像三峡工程如此之大的项目应该当做远期目标,一步一步慢慢解决。
正如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样,高瞻远瞩的毛主席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有步骤地解决长江防洪问题的同时,应该考虑在三峡这里打造一个可以根治长江水患的大坝,以做到“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考虑到技术、国内外形势等诸多影响因素,富有谋略的毛主席没有第一时间启动三峡工程,而是决定先修建葛洲坝水电站,将此作为建设三峡水电站的“试点”,等到做完积极准备、条件充分可靠的情况下,再真正将三峡工程提上日程。
1956年,南下巡视的毛主席途经长江,与水结缘已久的他在长江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泳,其间挥笔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位备受无数景仰的伟人以诗人的浪漫情怀,为全体中华儿女描绘了一幅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

上图为:毛主席1958年3月28日至30日乘“江峡”輪視察万里长江。这是毛主席正在“江峡”輪駕駛室視察湖北宜昌附近的三峡工程坝址。
1958年南宁会议,毛主席正式就如何建设三峡工程提出议题。
1958年3月下旬,毛主席在天府之国成都召开会议期间再次提到三峡工程,参会人员围绕建设三峡工程方案等内容展开激烈讨论。
会议结束之后,按照原定计划,毛主席应离开川蜀大地返回北京,但是在与工作人员讨论回京路线时,毛主席却提出一个出乎工作人员意料的意见。
毛主席既不搭乘飞机,也不乘坐专列,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坐船,走长江看看三峡。”
随着3月份即将走到尽头,三峡的气温已经逐渐回暖,这里山清水秀,长江如同一条巨龙一般穿梭在苍翠群山和茂密植被之间,风光旖旎,景色是极美的。






3月29日清晨,专门用于接待中央领导和重要外宾视察长江的“江峡”轮从西南重镇重庆启航,随着低沉悠扬的船笛声传来,毛主席等一行人乘坐“江峡”号缓缓顺流东下,开启一场观长江盛景、看大江奔流的考察之行。
当“江峡”轮进入雄奇险峻的瞿塘峡,两岸全是连绵起伏的苍翠青山,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而云雾缭绕的天气更是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接着“江峡”轮一路向前,穿过幽深静谧的巫峡,顺流而下来到水流湍急的西陵峡,有感而发的毛主席突然对身旁船长李吉成等人说:“如果我学会驾驶游轮,我一定要亲自学会驾驶过三峡这段航程。”
此时年过六旬的毛主席依旧神采奕奕,他这种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更是让船员们备受鼓舞,纷纷下定决心要继续深耕于这段航程。
经过长达一天一夜的高强度航行之后,“江峡”轮顺利进入三峡流域。
这天,天蒙蒙亮时,毛主席便起来吃早餐,吃完早餐之后,还身着睡衣的毛主席拿着有些老旧的望远镜健步走到驾驶室,聚精会神地观察着两岸的地形。
值得一提的是,这架外面包着一层黑皮的双筒望远镜是1944年美军延安观察组亲自赠送给毛主席的礼物,乃是当时美军最先进的望远镜。
在常年风沙肆虐的黄土高原上,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从容不迫的毛主席举着望远镜安静眺望远方,沉着应对敌人的追击围堵,最终带领我军反败为胜。
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方便毛主席工作,工作人员给他添置了几个新的望远镜,然而毛主席始终不忘于自己曾一同出生入死的“老朋友”,经常带着这个有些年头的望远镜到全国各地考察。
当毛主席认真细心观察两岸地形时,“江峡”号突然晃动起来,原来,江中有一块大石头,“江峡”号差点撞上这只“拦路虎”。
“江峡”号惊险躲过江中巨石之后,毛主席又重新举起望远镜专注地观察两岸地形变化,接着毛主席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回头问船长:“这石头能不能炸掉?”
船长急忙接着回答说:“能炸,新中国建立之后已经炸了不少,今后应该还能继续炸。”
此时毛主席微微皱起眉头说:“看来有些航道仍然不好,在三峡修个大坝又发电,又能够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你们同意吗?”
听到毛主席的建议之后,船员们兴奋不已,纷纷争先恐后地说:“赞成,太赞成了,在三峡修了大坝,以后航行肯定更加方便。”
除此之外,顾全大局的毛主席还细心询问当地官员的意见,说:“你们都是这里的官员,要在三峡修个大坝,既能防洪又能发展经济,好不好?”
听闻毛主席如此关心三峡地区的发展,大家都感动不已,纷纷说:“好!”但是,官员们也有自己的担忧,有一位官员主动问道:“好是好,可是修建三峡大坝要淹没许多土地。”
这时面带微笑的毛主席笑着追问说:“ 淹没土地的话,少吃点粮食,多吃一点鱼好不好?”
听着毛主席有道理又不失幽默的话,几个人纷纷会心一笑,说:“多吃鱼肉自然比吃粮食好。”
此时有另外一人提出了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一旦建设大坝淹掉土地,那么必定会有许多人无家可归,要如何安置这些移民呢?”
这句话让毛主席陷入沉思,他没有第一时间给出回复,而是想了很久之后才慢慢说:“是啊,这些事今后总得安排妥善!”
接着“江峡”轮徐徐驶入瞿塘峡,此时首次进入长江三峡的毛主席已经被两岸的名胜古迹所吸引,站立在船头,遥望白帝城的毛主席诗兴大发,嘴里开始吟诵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接着毛主席转头跟万县地委书记燕汉民说道:“诗中说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说明以前这里肯定是种着茂密的树木,才能有猿猴栖息的空间,但是一路以来,我看这两岸都是光秃秃的,你们应该多发动群众植树,让长江两岸变得更绿。”后来三峡地区便掀起了一股植树绿化长江的浪潮。
随着“江峡”轮慢慢经过西陵峡的三座险滩之后,江面突然变得越发开阔,接着毛主席等人便看到一座被茂密植被覆盖的船形小岛中堡岛,这是原本拟建三峡大坝的选址。


这时火红的夕阳不断后退,时间已经来到30日傍晚时分,接着“江峡”轮靠近中堡岛时,迅速调头转向,速度慢慢降了下来,使得游轮稳稳地停在江中心。
如高山一般的伟人屹立于船尾甲板上,双眼透过望远镜仔细观察这座如小船一般的岛屿,这时毛主席突然幽默地说:“长江王,能否找一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来给你当助手,建三峡大坝可行?”
尽管这是毛主席的一句玩笑话,但是可以看出,“修三峡治水患”早已让这位伟人魂牵梦萦。
这时身边的林一山及时说:“在这里建设三峡大坝是我们提出的美人沱筑坝方案,这是在美国专家和苏联专家认可的南津关筑坝方案的基础上修订而来的。”
当时在中外专家提出不同方案之后,一心为国为民的周总理曾经亲自前往南津关考察,他认为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石灰岩地区,不适合建设大型水坝,而相比之下,中堡岛所在的三斗坪地区是坚硬的花岗岩,正好可以用来建设水坝,因此周总理肯定了我国专家提出的方案。
听完专家的解释说明之后,毛主席不断点头,肯定我国专家有志气。
接着专家又向毛主席介绍在此地建设三峡大坝的天然优势,毛主席越听越激动,双手紧握成拳,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给建设三峡大坝省去许多麻烦,这让他对建成三峡大坝越发有信心。
接着“江峡”轮继续顺流东下,不久之后驶入西陵峡东段,进入三峡出口南津关,此时本十分狭窄的江面突然扩大至2000多米,视野变得愈发开阔,而再向前望去即是宜昌。
抵达宜昌之后,毛主席没有过多停留,于31日便离开宜昌继续东下,但是有关于建设三峡大坝的问题,仍然萦绕在毛主席的脑海中。

1953年2月,毛泽东在“长江号”舰上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汇报,提出兴建三峡大坝的远景设想。
自从1953年2月份到长江视察,直至本次再次乘船经过长江三峡,毛主席对三峡地区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出了许多关键问题,但是其中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第一,如何解决泥沙淤积?第二,经济费用国力能否承受?第三,大坝能否防原子弹?
建设庞大的三峡工程必定会引起世界注意,而当时美国、苏联都对我国虎视眈眈,一旦国家耗费大量资源建设三峡大坝,结果却被敌人一颗原子弹毁于一旦,那相当于前功尽弃,所以,毛主席的担忧不无道理。
但是,在人民生命与财产面前,难道可以因担心被炸而不建三峡工程吗?这似乎也是不行的。
为了尽最大努力确保万无一失,毛主席在这年夏天又将林一山请到武汉,但是他这次要解决的主要是泥沙问题。毛主席之所以会如此重视泥沙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三峡水库的寿命。
林一山认为,相比较浑黄如江的黄河,长江的含沙量相对而言较少,但是绝对量仍然很大,按照目前初步计算,等到三峡水库正式建成之后,每年大约有5亿吨泥沙进入水库,假设三峡以上不再继续修建其他的水库,那么三峡水库最高使用年限可以达到400年,最少也可以达到200年。
然而听完林一山的分析之后,毛主席却陷入沉思。不久之前,毛主席刚刚参观了古代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随着都江堰的建成,四川平原从原本的水旱从人摇身一变成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乃是一项造福世代中华儿女的千年之计,对比之下,毛主席心中的惋惜之感油然而生。
毛主席沉思许久后才说:“这是千年大计,寿命只有200年实在是太可惜了!”
事实上,早在建设黄河三门峡水库时,深谋远虑的毛主席就曾提醒过施工人员必须要关注泥沙淤积问题,千万不要将水库修成泥库。
此次毛主席再次重点提出泥沙问题引起林一山的重视,在进行一番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水库出现泥沙淤积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可以熟悉掌握泥沙运动规律,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也可以大大延长水库的寿命,甚至可以实现水库“长生不老”。
由此可见,面对长江母亲的伟力,每个参与三峡工程的水利人都慎之又慎,后来在专家们的研究下也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毛主席等人不断深入研究三峡工程时,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1969年,水利电力部再次向中央提出,启动三峡工程建设工作,但是这一次的毛主席却毫不犹豫地将建议驳回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年春天,中苏关系迅速恶化,苏联在我国东北边境陈兵数万。
与此同时,冷战阴云正如恶魔一样笼罩着各国,形势一触即发。
毛主席认为,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不排除未来再一次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事有轻重缓急,现在中国必须要为有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好准备,不宜考虑修建三峡工程。
同年9月,毛主席前往湖北视察。

毛主席1952年5月19日在颁发給荆江分洪工程的军工、民工和全体员工锦旗上的题词。
为了治好荆江河段的水患,改善供电和航运条件,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抓住机会再次向毛主席提出请求修建三峡大坝,而毛主席风趣地说:“现在要打仗,你头顶着200亿立方米水,怕不怕?”
被毛主席反驳之后,张体学也意识到现在开始建设三峡大坝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荆江河段洪灾形势严峻,治理水患迫在眉睫。
因此综合考虑之后,湖北省等各方提议先修建葛洲坝水电站,这一提议很快便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认可。
毛主席和周总理认为,建设葛洲坝工程相当于是未来修建三峡工程的探索和试验,这将为后续正式建设三峡工程积攒许多宝贵的经验。
自从1958年正式提出建设三峡工程议题以来,毛主席为此进行了十多年的反复研究与论证。在他的带领下,三峡工程的轮廓变得越发清晰,然而遗憾的是,三峡工程还没有启动时,毛主席便与世长辞,但是他致力于圆三峡梦的情结却始终植根于心中,并且为此倾注了毕生心血。
此后邓小平等人曾多次亲自前往三峡进行实地考察,一步步将毛主席画下的三峡宏图变成现实。
1992年4月3日16时许,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突然响起一声急促的电话声,还没等到响起第二声,电话已经被人接起,接着电话里传来通过建设三峡工程决议的消息。
刹那间,整间办公室沸腾不已,在一声又一声的欢呼中,三峡工程正式翻开新的篇章。
至于毛主席等人此前曾经考虑过的防原子弹问题,事实上,三峡大坝属于混凝土重力坝,拥有极强的抗打击能力。
加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防实力有了很大提升,配备有先进的反导系统,其他国家也不敢轻易对我国三峡大坝等目标下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启动,直至2020年,酝酿数十年的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

图为:三峡大坝全景
从毛主席在长江绘下“高峡出平湖”的伟大蓝图,到三峡工程整体竣工并且经过验收,这整整经历了七十余载,自此之后,毛主席的伟大预言终成现实,告慰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东方巨人。
中华民族百年三峡大梦得以实现,这充分说明中国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增强,也意味着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两大方面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如今气势磅礴的三峡大坝横锁西岭峡谷之上,守卫着长江两岸民众的安宁,为长江流域带来发展新机会,给两岸人民带来无限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