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王乞伏炽磐一直密切关注东晋对后秦的军事行动,他打算趁此机会从后秦手中夺取领土。公元416年十月,当东晋军队成功收复洛阳时,乞伏炽磐开始有所动作。

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作为秦州的重要据点,长期被后秦控制,乞伏炽磐曾多次试图攻占但均未成功。
得知东晋占领洛阳的消息后,乞伏炽磐推测后秦无力顾及西部,于是迅速派遣秦州刺史王松寿前往马头(今甘肃省礼县东北)驻守,以对上邽形成威胁。
尽管乞伏炽磐对东晋太尉刘裕早有耳闻,并对其怀有几分敬畏,因此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同年十二月,他派遣使者觐见刘裕,表示愿意配合东晋进攻后秦,以此表明忠诚。刘裕遂任命乞伏炽磐为平西将军、河南公。
在东晋与西秦东西夹击的压力下,后秦内部再次爆发内乱。令皇帝姚泓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叛乱的竟是自己的同母弟弟太原公姚懿。姚懿时任并州牧,驻守河东郡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

早在十月,姚泓曾命令姚懿南下陕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北),以支援驻守洛阳的兄弟姚洸。然而,随着洛阳失陷、姚洸被俘,姚懿非但没有出兵救援,反而萌生了反叛之心。
据史书记载,姚懿见识短浅,容易受人蛊惑,这或许是他选择谋反的原因之一。
姚懿手下有个名叫孙畅的司马,此人同样是个狡诈之徒,总是希望天下大乱以谋取私利。他竟然怂恿姚懿率领部众袭击长安,计划先除掉辅政的东平公姚绍,接着废黜皇帝姚泓,最后自己登基称帝。
姚懿听后竟真有些心动,于是将粮仓中的谷物分发给河东地区(今山西运城一带)的胡人和汉人,试图借此树立个人威望。

然而,姚懿身边的左常侍张敞与侍郎左雅却都是正直之人。他们劝谏道:“殿下是皇上的同母兄弟,且身负地方重任,理应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如今晋国入侵,导致徐州、兖州、豫州、荆州相继失守;西部贼寇也不断侵扰边境,秦州、凉州接连败退。朝廷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犹如累卵之危。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殿下无端散发,削减了国家的储备,这该如何是好?”
姚懿听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用鞭子将二人活活抽死。
后秦皇帝姚泓坐镇长安,得知弟弟姚懿在并州起兵谋反,顿时忧心忡忡。他立即召见东平公姚绍商讨对策。在此不妨多说几句姚绍其人。
姚绍是姚泓的叔父,也是先帝姚兴的亲弟弟。他在姚泓执政期间,不仅忠心耿耿,而且颇有才干,多次协助姚泓平定内乱,抵御外敌。可以说,没有姚绍的辅佐,姚泓很可能难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如今面对亲弟姚懿的叛乱,姚泓更是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这位德高望重的叔父。

姚绍沉思片刻,提出了一套周密的方案:“依臣之见,太原公姚懿并非蓄意谋反之人,他不过是一时被身边小人孙畅所惑。若要化解此危机,可先遣使召孙畅回京。同时命抚军将军姚赞驻守陕城(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由我亲自前往潼关统筹全局。若孙畅遵诏返京,则说明他并无异心,届时可令太原公率河东兵马共同抗晋。若孙畅拒不从命,则证明其心怀不轨,我将宣布其罪状,出兵讨伐。”
姚泓对叔父的计划深信不疑,当即表示:“叔父所言,实乃安定社稷之良策。”于是按照姚绍的部署,派遣姚赞、冠军将军司马国璠、建义将军虵玄屯兵陕津(陕城北渡口),武卫将军姚驴则驻扎潼关,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太原公姚懿驻守蒲坂城,显然不打算让孙畅返回都城。不仅如此,他还在此地自立为帝,并向各地州郡发送檄文,要求提供粮草支持,意图进军关中。

姚懿计划将位于匈奴堡(今山西临汾境内)的粮食转运至蒲坂。然而,驻守匈奴堡的宁东将军姚成都坚决拒绝配合。
为了说服姚成都,姚懿采用谦逊的语言进行诱骗,并赠送佩刀以示盟誓。但姚成都依然保持警惕,未被其言辞所动。
愤怒之下,姚懿派遣骁骑将军王国带领数百名精锐甲士攻打姚成都。

姚成都率部迎战,成功擒获王国。随后,他派使者前往蒲坂质问姚懿:“明公身为皇上的至亲,在国家危难之际不仅不去救援,反而心存异志。三位先祖(姚弋仲、姚苌、姚兴)的在天之灵又怎能庇佑于你?我姚成都定当召集义兵,与你在黄河岸边一决高下。”
同时,姚成都也发布檄文,区分忠逆,号召各方共同讨伐姚懿。
姚懿得知姚成都领兵前来讨伐,也发布了檄文号召响应,然而河东郡内几乎无人支持他,唯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一带有数千户百姓起事响应。

姚成都率军渡过黄河,进攻临晋的叛军,并迅速取得胜利。河东郡内不仅无人响应姚懿,反而有不少人起兵包围并攻打姚懿。此时,姚绍也带领军队进入河东蒲坂,击败了姚懿的部队,俘虏了姚懿,并处死了孙畅等人。
随着姚绍成功擒获姚懿,后秦在河东地区的局势暂时得以平定。很快,时间来到了417年。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三十岁的后秦皇帝姚泓在太极前殿召集群臣举行朝会。
想到后秦内外交困的困境,姚泓不禁泪流满面。群臣面对此情此景,也无计可施,纷纷一同哭泣。
然而就在姚泓与群臣相对而泣之际,突然传来紧急军报:镇守安定(今甘肃泾川县)的齐公姚恢也发动了叛乱。当时,齐公姚恢担任征北将军,驻守后秦西北重镇安定。在后秦面临存亡危机之时,他非但没有前往救援,反而萌生了夺取姚泓帝位的野心。

姚恢带领三万八千户早已心怀异志的镇户,先是纵火焚烧安定城内所有房屋,随后大军浩浩荡荡直奔长安。他自封为大都督、建义大将军,并向各州郡发布檄文,声称此行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佞之人。
扬威将军姜纪得知姚恢起兵后,迅速率领部队投靠姚恢。而驻守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的建节将军彭完都听说姚恢谋反,考虑到其军队必经阴密,心中恐惧不已,最终弃城而逃,直奔长安。
姚恢一路畅通无阻,很快抵达新支(具体位置不详)。此时,姜纪建议道:“皇家精锐大多在东方抵御晋军,京城长安防守空虚。明公应立即派遣轻骑兵快速袭击长安,定能一击成功。”
然而,姚恢并未采纳这一建议,而是决定先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东)。负责防守郿城的镇西将军姚谌最终被姚恢击败。

姚恢攻下郿城后,迅速向长安推进的消息传到长安,顿时让皇帝姚泓与满朝文武以及长安百姓陷入了极大的震动之中。
要知道,郿城距离长安不过两百里,地理位置极为接近。而且正如姜纪所言,姚泓的精锐部队此时正由姚绍率领,在东方平定叛乱并抵御东晋军队,根本无法及时回援。
姚泓此刻必定焦虑万分。然而他所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却十分有限,只能下令征召东平公姚绍火速返回长安。姚泓也清楚,姚绍短时间内不可能赶回长安,因此又决定派遣姚裕和辅国将军胡翼度率领一支兵马驻扎在澧西(今陕西省西安市沣河西岸),以防姚恢直接攻打长安。
另一边,姚恢率军一路向东挺进,扶风郡太守姚隽、安夷护军姚墨蠡、建威将军姚娥都、扬威将军彭蚝等地方官员和将领纷纷因惧怕姚恢而选择投降。

随着这些人投诚,姚恢的力量不断壮大,其锋芒直指长安。这一局势让朝廷中的不少大臣也开始动摇。
然而,姚恢的舅舅、立节将军苟和却并未被这股风潮所影响,依然对姚泓忠心耿耿。姚泓特意召见苟和,询问道:“众人都打算离去,你为何能如此镇定?”
苟和泰然答道:“倘若上天纵容那逆贼得逞,凭借舅甥之间的亲情,也不需要特意投靠便已亲近有加。但如果逆贼罪孽终将终结,他的叛乱注定失败,那么上天自会降下惩罚。在此情况下,我坚守忠诚、不改志节,这才是为臣的本分。若违背亲情,背叛君主,那才是真正的耻辱。”
姚泓听后深感苟和的忠诚可贵,当即赐予他金章紫绶以示嘉奖。
东平公姚绍接到姚泓的诏令后,迅速率领一支精锐骑兵赶赴长安以西,准备迎击姚恢。同时,他派遣姚洽与司马国璠带领三万步兵前往长安,负责都城的防御。没过多久,姚绍抵达灵台(今陕西西安西北),与姚恢所部形成对峙之势。

抚军将军姚赞得知姚恢谋反且已逼近长安的消息后,决定亲自率军迎战。他将宁朔将军尹雅留在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市)担任太守,负责坚守潼关,随后便率部向西进发。姚赞抵达长安后,立即入宫觐见皇帝姚泓。
姚泓见到姚赞归来,心中充满感激,说道:“朕(字元子)无德无能,未能弘扬先祖之德义、统御臣民,致使骨肉相残、祸起萧墙,既辜负了祖宗基业,也愧对诸位叔父。姚懿先前作乱身死,如今姚恢又继之而起,朕不知该如何应对。”
姚赞听后回答道:“姚懿等人敢于举兵犯上,实因我等疏于防范、软弱不力所致。”
说到这里,姚赞情绪激动,不禁扯起衣襟掩面而泣,说道:“若臣与东平公不能铲除此叛贼,便无颜再见陛下!”
姚泓听罢深为感动,当即传下旨意,赏赐大量财物以激励将士出征,并号召众人为保卫朝廷而战。

在灵台与东平公姚绍对峙的姚恢,眼见敌军如潮水般涌来,心中难免生出几分惧意。此时,姚恢麾下的将领齐黄率先背叛,转而向姚绍投降。情势危急之下,姚恢决定当机立断,尽快与姚绍展开决战,以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然而,就在姚恢准备奋力一搏之时,姚赞率领部队从后方突然发动袭击,与姚绍前后夹击姚恢。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姚恢措手不及,最终惨败。
姚绍与姚赞乘胜追击,不仅斩杀了姚恢,还诛灭了其三位兄弟。消息传至宫中,皇帝姚泓闻讯悲痛不已,下令以公爵之礼厚葬姚恢。
自416年十二月至417年正月,后秦接连平定了姚懿、姚恢的叛乱,这其中姚绍与姚赞功勋卓著。然而,尚未来得及喘息,他们便又迎来了新的危机——东晋的军队正步步为营,逐渐逼近长安。姚绍与姚赞不得不立即整装出发,再次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场之中。

东晋太尉刘裕在征讨后秦时,派遣了五路大军。其中龙骧将军王镇恶与冠军将军檀道济同属一路。
出兵前,刘裕特别叮嘱二人,在攻下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不要立刻向西推进,需等待其他各路军队汇合后再进军关中。
然而,王镇恶急于建功,不仅没有等待主力部队到达,还擅自与檀道济分道扬镳。
公元417年二月,王镇恶率领部队抵达渑池(今河南渑池),并派遣毛德祖攻打后秦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太守尹雅驻守的蠡城(今河南宜阳西北)。
毛德祖成功攻克蠡城,俘虏了尹雅,并将其囚禁。
但不久后,尹雅杀死了看守逃脱。随后,王镇恶继续向西进发,不久便到达潼关(今陕西潼关)。

此时,檀道济已与另一将领振武将军沈林子会师,从陕城(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渡过黄河,首先进攻后秦河北郡太守薛帛驻守的襄邑堡(今山西芮城西北)。
薛帛抵挡不住,向北撤退至河东郡(今山西夏县)。
接着,檀道济与沈林子又进攻后秦并州刺史尹昭驻扎的蒲坂(今山西永济)。由于未能攻克蒲坂,他们又派一支队伍攻打匈奴堡(今山西临汾境内),却遭到后秦宁东将军姚成都的反击而失败。
檀道济与沈林子在攻打蒲坂时遭遇困境,遂决定改变策略。沈林子向檀道济进言:“蒲坂城防坚固,守军众多,短时间内难以攻克。若强行进攻,不仅会使我军遭受重大损失,还会拖延时间。如今王镇恶孤军深入,已抵达潼关,兵力薄弱。我们不如前往潼关与王镇恶会合,共同谋划攻克潼关。一旦潼关被攻下,尹昭驻守的蒲坂也将不攻自破。”

檀道济对沈林子的建议表示赞同,随即下令全军西进,前往潼关与王镇恶会师。
另一方面,后秦皇帝姚泓在平定姚懿、姚恢之乱后,召集众臣商讨抵御东晋大军的对策。
姚泓此时主要倚重的是他的两位叔父——东平公姚绍和抚军将军姚赞。这两位叔父在平定内乱中功勋卓著,如今面对东晋强敌,姚泓再次寄希望于他们,并对他们进行加官进爵。
姚泓颁布诏书,任命姚绍为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赐予黄钺,并晋封为鲁公;同时,姚赞也被晋封为东平公。
此时,东晋军队的动向传至长安:王镇恶部已抵达潼关,而檀道济与沈林子则正在攻打蒲坂。后秦群臣经过商议,决定派遣姚绍率领武卫将军姚鸾,统帅五万步骑兵前往潼关固守;同时派将领姚驴率军救援蒲坂。

此外,姚泓还派出使者前往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请求北魏皇帝拓跋嗣出兵相助。
三月,后秦的鲁公姚绍与武卫将军姚鸾率领部队抵达潼关,与此同时,东晋的龙骧将军王镇恶也与檀道济、沈林子的部队会合。双方在潼关城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檀道济和沈林子指挥部队进行猛烈进攻,使得后秦军队大败而归。
战败后的姚绍下令放弃潼关,向西撤退至定城(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姚绍决定坚守定城,并对众将说道:“王镇恶和檀道济深入敌境,兵力有限,他们一定会留守潼关等待援军到来。我们应该派出一支队伍切断他们的粮草补给线,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在此地轻松擒获王镇恶和檀道济。”
众将一致同意此策略,于是姚绍将切断东晋军队粮道的任务交给了武卫将军姚鸾。
随后,武卫将军姚鸾率领一支队伍从定城出发,朝着潼关进发。此时,之前被东晋将领毛德祖擒获又逃脱的后秦弘农郡太守尹雅,也加入了姚鸾的队伍。

姚鸾派遣尹雅前往潼关城南,意图阻断东晋军队的粮道。尹雅到达指定地点后,与东晋军队遭遇并发生激战,最终再次被东晋军队俘虏。
东晋士兵准备处决尹雅,但尹雅高声喊道:“我尹雅早该死于前日,侥幸活到今日,现在死了也无怨言。尽管汉人与夷人有所不同,但君臣之间的大义是相同的。东晋以正义之名出兵,难道就不能容许秦国有一位坚守气节的大臣吗?”听到这番话,东晋将士深受触动,最终决定不杀尹雅。
面对后秦武卫将军姚鸾率军抵达潼关意图阻断东晋粮道,王镇恶、檀道济与沈林子经过商议后决定采取偷袭策略。

三月四日夜晚,沈林子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悄然突袭姚鸾大营。或许姚鸾未曾料到东晋军队会主动出击,最终惨败而归。
此战中,沈林子不仅斩杀了姚鸾,还消灭了后秦数千名士卒。消息传至后秦鲁公姚绍处,他迅速派遣东平公姚赞带领一支队伍试图切断东晋军队的水上补给线。
得知敌军动向后,沈林子即刻率部迎击姚赞。双方交锋后,姚赞因不敌沈林子而撤退回定城。与此同时,后秦河北郡(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太守薛帛献出河曲(今山西省芮城县西)一带向东晋投降。
尽管王镇恶、檀道济和沈林子接连两次击败姚绍派出的部队,但因长期驻扎潼关,粮草供应逐渐出现问题。部分将士因此感到恐慌,甚至有人提议丢弃辎重向东撤退以与刘裕主力汇合。

对此,沈林子怒不可遏,手握剑柄大声斥责道:“主公立志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如今许昌、洛阳已定,关中亦在眼前,成败与否全系于前锋将士之身。为何要打击胜利之师、放弃即将取得的成功?再者,主力大军尚远,敌人气势正盛,即便东撤也未必能成功。我既受命于此,便当义无反顾。今日,我将率所部全力奋战,不知诸位君子又有何颜面去见主公的旌旗战鼓?”
面对粮草短缺的困境,王镇恶自然不会轻易选择撤退。为解决当前危机,他决定派人快马加鞭返回东晋大本营,向太尉刘裕请求速派粮草支援前线。
东晋太尉刘裕于416年九月到达彭城(今江苏徐州)。他在彭城驻扎数月后,于417年正月率领水军向西进发。出发前,刘裕安排年仅十一岁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留守彭城。当时,晋安帝司马德宗下诏任命刘义隆为监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及徐州刺史。

同年三月,刘裕的水军从淮河、泗水进入清河,并计划继续进入黄河逆流而上。然而,黄河以北是北魏的领土,刘裕担心沿黄河西进时会受到北魏的阻挠。毕竟,北魏与后秦早已结为姻亲之邦。因此,刘裕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平城请求借道。
当时,刘裕的使者抵达平城时,后秦皇帝姚泓的使者也正好到达那里,一个请求借道,一个请求援助。
北魏皇帝拓跋嗣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大多数臣子认为:“潼关地势险要,刘裕凭借水军攻克难度很大。但如果刘裕从黄河北岸入侵我国,则相对容易得多。刘裕声称要去攻打秦国,但其真实目的难以确定。此外,秦国和魏国是联姻国家,如今秦国有难,魏国理应施以援手。陛下应该派兵封锁黄河上游,阻止刘裕西进。”

崔浩作为崔宏的儿子及博士祭酒,对当下的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他明确表示反对阻截刘裕的行动,并阐述道:“刘裕觊觎秦国已久,而今姚兴已故,其子姚泓既无能又愚昧,内部纷争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刘裕选择趁虚而入,显然是志在必得。如果我们试图在黄河上游阻挡他,一旦激怒刘裕,他极有可能上岸北侵,这将导致魏国替秦国承受敌人的攻击。此外,据报柔然再次入侵边境,国内百姓又面临饥荒问题。若此时分兵南下与刘裕对抗,北方柔然势必乘虚深入我国腹地;反之,如果调兵北上抵御柔然,南方则会再度陷入险境。如此首尾难顾,显然并非良策。”
崔浩接着说“依臣之见,不如让刘裕顺利通过水路西进,同时我们可派重兵驻守东部以切断其退路。倘若刘裕成功消灭秦国,他必然会感激魏国慷慨借道之恩;即便失败,我们也同样赢得了援助秦国的美名。这才是真正的上策。”

崔浩又分析道:“再者,南北风俗差异巨大,即便魏国放弃恒山以南的所有土地,刘裕也无法依靠吴越的军队争夺黄河以北的领土,因此根本构不成对我方的实际威胁。为国家谋长远之计,理应将社稷利益置于首位,怎能因秦国一个女子带来的姻亲关系而患得患失?”
然而,在朝堂之上,仍有不少大臣持不同意见,他们坚持认为:“刘裕西进入关时,必然担忧我们会切断他的后路,从而使其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假如刘裕真的北上攻打我国,秦国必定不会出关相助。从目前形势来看,刘裕声称西进,实则可能意在北上。”
拓跋嗣对此言论深信不疑,于是命令司徒长孙嵩负责山东诸军事,并派遣振威将军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干率领十万步骑兵驻扎于黄河北岸,以防备刘裕可能的北上行动。

3月8日,刘裕指挥的水军驶入了黄河。由于是逆流而上,刘裕安排大量士兵在黄河南岸用纤绳牵引舰船前行。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黄河北岸有北魏的大批军队一路跟随向西移动。
就在这个时候,王镇恶派来的使者抵达了刘裕的军营,请求他派遣部队运送粮草支援。
刘裕将使者请进舰船内,打开面向北方的窗户,指向岸边的北魏军队说道:“我早就告诫过你们不要孤军深入,但你们还是冒险前进。你看北岸上的魏军,兵力雄厚,一直紧紧跟随,这种情况下,我又怎么能抽出兵力和粮草给你们呢?”
王镇恶的使者无言以对,随后快马加鞭赶往潼关。

王镇恶得知刘裕无法提供粮草支援后,决定亲自前往弘农郡,向当地百姓劝说征集粮草。当地的百姓都表示愿意支持,纷纷贡献出粮草,这使得王镇恶的部队再次得到了补给和力量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