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还健在的开国将帅只剩一位,还有一位今年刚逝世,享年111岁

Talk科普 2024-11-14 16:40:47

前言:1955年,新中国百废待兴,硝烟散尽,山河重塑,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徐徐拉开帷幕。

这一年,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决定为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授予军衔,这是对他们功勋的认可,这场授衔仪式,不仅仅是一场典礼,更是新中国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混乱走向秩序的重要标志。

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798位少将,共计1048位开国将帅,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功勋簿上,他们,是共和国的活化石,也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

如今,距离那场授勋仪式过了近70年,开国将帅们也都一个个离世,如今,开国将帅中有一位在今年离世,仅剩一位还健在,那么,他们是谁呢?

首次授勋

历史书很小,装不下他们的伟大,我们随手一翻,就是他们的一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无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一个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为突出贡献的将士们授勋表彰一事被提上了日程,从1950年总干部管理部成立,到1952年罗荣桓主任拟定军衔等级方案,再到1955年最终方案的出炉,每一步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

评衔的标准,既要考虑职务级别,又要兼顾资历和战功,这其中,既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对现实的考量,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时最初的授衔方案中,毛主席也被拟定授予“大元帅”军衔,周总理等非军方干部也被纳入授勋名单,不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主动放弃了授衔,这才有了最终的1048位开国将帅。

不过,当年评选的人,年龄各不相同,但最年轻的也已经近40岁,时光匆匆,如今近70年过去,如今的首次开国将帅中,有一位将帅在今年4月2日因病离世,享年111岁,他正是开国少将——张力雄。

张力雄

2023年11月21日,张力雄迎来了自己的110岁生日,1913年出生在福建上杭县的他,经历了军阀欺凌、遭受过地主的打压,激发了他对旧中国的愤慨。

1929年,红四军第二次入福建,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深深地吸引了张力雄,红军打土豪、分田分地,张力雄也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这一年,他第一次跟随共产党参加了农民暴动,一起打地主老财,亲身体验到由共产党带领的军队真正是在为人民服务,从此,他决定以身作则,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1931年,张力雄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安排分入了瑞金红军学校系统学习,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多后,他被分配到红军34师100团1营担任指导员。

1933年的罗坊村战斗是他第一次参加并指挥的战斗,1934年,红军正式进行长征,但为了掩护主力部队,34师要留下掩护。

而张力雄收到的命令则是在老营盘阻击追击,由于这里是敌人的必经之路,而且敌军的人数占据绝大多数,相反,张力雄只有800多名战友且需要抵挡住敌势力三天两夜。

显然,这是一次敌众我寡的艰难重任,随时都要有全军覆灭的可能,但在这次老营盘战斗中,张力雄沉着冷静的指挥战斗,利用优越的地形,以极小代价完成了任务。

之后,他带领部队立刻跟随上长征的队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雪山草地,饥寒交迫,张力雄和他的战友们,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

长征,只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洗礼,其中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高台战役。

1937年,红五军攻克高台城,却很快被马家军重兵包围,敌众我寡,弹尽粮绝,战士们一个个都勇猛,没有子弹,他们用枪托、大刀、石头等一切能用的东西和敌人殊死搏斗。

这次血战,导致红军三千多名战士牺牲,而张力雄也在突围的时候左腿中弹,但在一位老百姓的帮助下,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段经历,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也让他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更加深厚。

此次战役之后,张力雄并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今年4月2日,这位111岁的开国少将,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而这也意味着,1955年的开国将帅中只剩下一位——王扶之。

王扶之

与张力雄的戎马一生不同,王扶之的革命之路,起始于一个更年少,也更充满传奇色彩的年纪,1923年,他出生在陕西子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五岁丧母,童年坎坷,他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父亲带着他一起来到了延安生存,延安,是新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的圣地之一。

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并在延安落户了根据地,而彼时,王扶之才12岁,他看到这支队伍和那些地主一点都不一样。

他们把群众当家人,更不会压榨老百姓,于是,他瞒报年龄,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了红26军“少共营”的一员。

别看少共营队伍的二百多名战士的年龄小,一个个可勇猛嘞,他和少共营的战士们一起打败了进犯陕北的国民党军队。

从那之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始终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次生死经历。

1952年8月2日,王扶之作为第39军115师代理师长,正在坑道指挥所与其他指挥员商讨作战计划,突然,一枚美军炸弹落在了指挥所上方,王扶之和六名同志被困在了塌陷的坑道里。

记者刘鸣,参谋张釜山,侦察科参谋小刘,书记员小杨以及测绘员小梁当场去世,作战科长苏盛轼,参谋陈志茂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而王扶之本人也腿部受伤,情况危急,指挥所外的人迅速进行救援工作,但奈何敌人的炮火一天没听,救援工作也因此受阻,一天一夜过去了,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

甚至当时王扶之的老上级吴信泉军长都已经将他们生还无望的电报上交于志愿军总部,彭老总听后表示要将遗体带回祖国,就这样,他们的名字后都标注上了“牺牲”二字。

没想到,就在这时,一只苍蝇从王扶之被困的洞口缝隙中飞了出来,这微小的生命,给了救援人员巨大的希望,经过38小时的艰苦努力,王扶之、苏盛轼以及陈志茂终于被救出。

1955年,王扶之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今年,他已经101岁高龄,11月2日,央视网发布了王扶之将军的视频。

视频中,王扶之将军表示:现在大家都很好,国家很好,你们加油,你们加油。并和记者一起回忆当年的战斗场景。

最后,他写下了“忠诚”二字,记者和王扶之将军相约三年后(建军百年)再次相见。

历史的见证:薪火相传

张力雄和王扶之,两位开国将帅,他们的经历,如同两条交织的河流,汇入了中国革命的洪流,他们的人生轨迹,虽然各有不同,却都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

两位将军的经历,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如今,虽然张力雄将军已离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这一代人,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前进,以开国将帅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1 阅读: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