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北平城,巡警并非是指巡逻的警察,而是警员的统一称呼,这其实是源自于前清,即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生庚子国变,老佛爷“西狩”,北京城秩序混乱,留守官员与联军协议共设“协巡总局”,其实就是把上海租界那一套照搬过来,招募巡捕负责治安。
在此基础上,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特设巡警部,以综理警察之事务,到了北洋之后继续沿用。
在民国时期北平巡警收入水平并不高:
三等警:每月7块银元
二等警;每月8块银元
头等警:每月9块银元
但也分跟谁比,从三等警晋升为头等警快则三五年、慢则八九年,每月9块银元大体与拉洋车的车夫相当,然而车夫却需要透支健康乃至生命。此外,巡警的衣服、鞋子不花钱,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衣服鞋子都是属于大开销。而且巡警站宅门如遇到通情达理人家,饭钱也能省出来些。
当然,如果是与每月赚30-300块银元的学校教员相比,那肯定是差太远了。
巡警与车夫一样:最好是打光棍,不然日子肯定宽裕不成。《我这一辈子》中的福海就是被两个孩子拖累,否则完全可以翻身把歌唱。
01
不同于电视剧的改编,在原著中的福海是个“豪横了一辈子”的人,而且一生跌宕起伏,曾当过的官职包括巡长、防疫处守卫队长、卫生处主任、矿警所长、盐务缉私排长,在四九城地面上大小也是人物。
在巡长任上,因为走通了即将外放的“冯大人”门路,差一点就到地方担任威风八面的警察局长,可惜冯大人时运不济撤了差,连带着福海无法再回局里担任巡长,只好到北平防疫处当守卫队长。
当然,如果福海真当上了警察局长,个人经济问题也无须再提。
虽然没当上,但在守卫队长的任上,福海若是光棍一条,还是有机会翻身的。原因在于北平防疫处也算实权部门,不差钱,给提供一天三顿伙食,不需要自己掏钱。
而这时福海领的却是巡长饷银,每月15块银元。书中说是攒下来给儿子娶媳妇,而且有一儿一女需要在家吃饭,估计最多能攒下12块银元。
看来在哪个年代娶媳妇都是大花销,福海需准备一笔彩礼,还要在大杂院另买两间房。
所以尽管福海每月攒下12块银元,已经远超普通人——比如祥子为买车而拼命攒钱,一年才攒下30多块银元。
但是福海攒的钱都花到了儿子娶媳妇上。
那么,假设福海没有一儿一女,是条光棍呢?
02
如果福海是光棍,那么此时在守卫队长任上,每月15块银元基本全能攒下来,于是一年就有225块银元。
用这225块银元买洋车,二手九成新的能买3辆。
把这3辆洋车租给祥子、丁四、二强子,每辆车一天车份钱是0.15块银元,一年即54块银元,而3辆车即有162块银元。
所以,在成为“斜杠”中年的第一个年头,福海收入是225+162=487块银元。
用这487块银元再买车,能买7辆。
把这7辆洋车租给文三、那来顺(大苦衩子)、老韩头、李大砍、马大头、白连旗、德子。
于是,在成为斜杠中年的第二个年头,福海收入是225+54×(3+7)=765块银元。
用这765块银元再买车,能买10辆。
这10辆洋车租给克五就行了,反正此时落魄旗人一抓一大把,回头克五就攒一个“通天纹车队”,那叫一个地道。
据此,在成为斜杠中年的第三个年头,福海收入是225+54×(3+7+10)=1305块银元。
用这1305块银元再买车,能买18辆,加上之前20辆,这时一共有38辆洋车。
在规模上小于刘四爷的人和车厂,但与喜欢养鸟的孙二爷差不离。
03
其实车厂老板也不好当,需要摆平市面上的各种破事儿,别看剧中福海是一副窝囊样,实际在原著担任巡长的福海,不论是刘四爷还是孙二爷,逢年过节都要意思意思,不然请看下图:
而且那些车夫也不容易应付,穷横穷横的,一个比一个难整。
原著福海后来当过矿警所长、盐务缉私排长,这两个职务都有很大油水外捞,尤其后者,在那个年代属于一等一的肥缺。
车厂老板忙活一年,不见得有盐务缉私排长一个月赚得多。
刘四爷的人和车厂在西城算是有一号,也不过是攒下六七十辆洋车,总资产5000块银元到顶——还不够张恨水写一个月小说的稿费;而不显山不漏水的迅哥,小半年差不多也能赚这个数。
担任防疫处守卫队长的福海将车厂当成第二职业是完全可行的,市面上卖他面子,不需担心有的没的。
但福海却不是光棍,而是有一儿一女,必须给儿子买房娶媳妇。
儿子娶上媳妇之后,给福海生了一个大孙子,结果儿子却意外亡故。于是福海只好从河南回到北平城操持家事,盐务缉私排长也不干了。看来梁山好汉皆以不好女色为荣(王矮虎除外),很少主动成家,还是有些清醒的。
至于原著福海为何从河南辞职回北平城,而不是将北平城的小孙子、儿媳妇接到河南,这样即可继续在盐务缉私队发财——有没有可能是北平教育更优,而河南教育太卷呢……
巡警:我靠工资吃饭?
很喜欢骆驼祥子和萧红的呼兰河传,象是新鲜的历史切片,再过百年也不褪色
没人罩着,租车的买卖会干不下去,洋车行更甚,看看当年的出租车
车买的越多,吃子弹几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