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消费疲软VS熊猫专列票价6万受追捧,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分化?

知酷文旅 2024-12-23 16:07:45

本文约7700字,预计阅读需要15分钟

11月26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CIFTIS)常态化论坛会议活动——第十一届“一带一路”文旅科技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年度第四场)在北京光明饭店隆重举办。

本次活动由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指导;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文化旅游分会主办;丝路旅途(北京)文旅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投资协会海外投资联合会、全国各省市区驻京办事处信息协会双招双引分会、深圳星火互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旅智汇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知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协办;故宫酒业(北京)有限公司、石台东隆汇泉矿泉水有限公司赞助;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天恒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新场景下的文旅消费新趋势”对话现场

活动上,在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文化旅游分会秘书长、北京知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赵晓君主持下,成都文旅集团战略投资部部长高磊,锦上添花文旅集团总裁张伟,君看文化副总经理、大空间VR 项目《深海奇遇》总导演高婕妤,奇创集团目的地合作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岚岚一起围绕“新场景下的文旅消费新趋势”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圆桌对话。以下为对话实录:

如何看待现阶段的消费疲软?

赵晓君:最近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分析国内文旅市场行情,三季度43家A股旅游上市公司中60%以上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步下滑,我们也看到消息,迪士尼CEO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里表示,在上海迪士尼看到了一些消费疲软,这些数据都反映了文旅市场面临需求疲弱、客流增长乏力的局面,毕竟就连迪士尼都出现消费疲软了,大家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高磊:消费分流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个消费分流不仅限于高端和中低端,也可能因为产品供给的强弱产生分流。比如,成都文旅集团运营的夜游锦江项目,因为这两年持续的场景焕新和内容迭代,一直受到市场欢迎,今年入选交通部和文旅部共同发布的交通运输和旅游融合示范案例,游客接待量也较去年呈现较大增长。

夜游锦江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传统旅游景区,特别是古镇类旅游景区,因为内容同质、产品能级较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营收下降。

所以好的内容供给是文旅项目的生命力,成都文旅集团多年来运营了宽窄巷子、锦江夜游、西岭雪山等旅游景区,近期也在文创、影视、体育等赛道发力,我们也希望搭建平台,与在座的各位优秀的文旅企业家进行合作。

张伟:我觉得这是行业系统性的问题。我讲三点:

第一,过去这10年文旅更多是被房地产绑架了,文旅是配套,目的是卖房子,但是整个房地产到现在这样一个形势,那么作为配套的文旅肯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二,用一个关键词总结就是“周期”,现在到了新的一个周期,文旅需要靠自身运营来发展了。锦上添花对整个全球包括中国文旅行业做研究,总结出了“一个亿、一个双百”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旅游行业文旅景区有“两个100”,就是100万的客流量乘以100块钱的客单价,也就是说你一年就能达到一个亿的营业收入,这是一个区间,它是动态的。我们现在就在讲围绕这个周期怎么来做这样营收数据的更迭。

第三,我们锦上添花现在其实叫逆势生长,逆势上扬,因为锦上添花是在疫情期间有了爆发式增长,2021年我们用17天在梅河口做了一个东北不夜城,5月1号开业当天就有34万的客流量,就疫情阶段来讲,这是一个新物种的一个生长周期,底层逻辑跑通了,形成了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全国范围内开业的项目有20多个,在建的有10多个,预计到2025年年底全部开业的项目会有50个,它是适合当下这个周期发展的一个产物,我们已经总结出我们自身的一个商业模式,后面也会跟各位做进一步分享。

梅河口·东北不夜城

高婕妤: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君看文化,我们是一家做文旅产品的内容公司,最早是一家影视公司,制作电视节目、纪录片以及电影的投资与宣发等。我们从2015年进入到文旅板块,也一直在尝试将优质的线上IP导入到线下文旅项目,比如央视总台的《国家宝藏》,我们将IP此在线下开发了“国家宝藏数幻体验馆”,这是一个亲子、研学为体验核心的科技驱动内容的场馆,此外我们现在也正在开发电影《只此青绿》的线下XR全感沉浸展。

CCTV《国家宝藏》数幻体验馆

所以,我想从一个内容创作者的角度来回答主持人这个问题,就是这几年我们在做这些产品的开发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增长慢下来了,相反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快,迭代越来越快,一种产品形态在规模化与非规模化之间,快速更替,其实很难形成稳定的增量。另外,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消费者新的需求不断出现,体验产品也越来越细分、小众。所以有可能不是消费疲软,而是有更多产品形态以更快的速度迭代,将消费人群分散了。

张岚岚:针对这个现状和问题,与其片面地用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来描述这个时代的趋势,不如说“消费分化”来讲可能会更精确。

消费分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区域与群体的分化,一线城市消费降级,我生活在上海,这点非常明显,每天都能听到有企业裁员、倒闭的消息,导致中产阶级人群消费分化越来越明显,露营经济、特种兵旅游、CITYWALK、城市骑行等应运而生;但同时三四五线城市消费并未明显降级,反而有体验升级、消费升级的趋势,县域和乡村成为新的消费生长曲线。

第二方面是分化带来的M型消费结构,一边追求更高性价比产品,刚刚一些嘉宾分享的一些小而美的产品,短期内小投资能够带来大流量满足大众客群的小产品,也会非常受欢迎;一边愿意支付高昂价格购买品牌溢价和情感价值,如追求定制化、个性化产品,满足个人情感共鸣的艺术品和设计感。因此,价高质低、华而不实、体验感差的产品泡沫正在破灭。

黄山关麓帐篷客

我们上海奇创旅游集团帐篷客度假酒店产品,位于黄山黟县古村落的关麓帐篷客,非常受欢迎,节假日期间更是一房难求,价格坚挺;明年元旦即将正式对外运营的武当山云野帐篷客,诞生于疫情,又面临所谓消费降级的这波行情,但我们依然坚定不移地坚持1500-3000元的客单价,我们更精准地定位消费人群,提供的产品也不仅仅是一家酒店或者一间客房,而是一系列的度假体验和在地化的定制服务,在大山、大湖、大人文中去获取新的能量。这就是我们在坚持的理念。

新场景 新消费 新趋势

赵晓君:像刚才各位提到的,最近两年我们的确看到了很多文旅消费新场景、新趋势,比如由《消失的法老》等带动VR大空间项目的爆火,由一些综艺节目带动户外露营风的兴起,还有创新夜旅项目带动景区二消不断增长等,请大家结合各自负责的领域,聊聊在打造文旅新场景、促进新消费方面,我们看到了哪些趋势,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未来还会计划做哪些尝试?

高磊:文旅消费的“新”从市场上来看是好事,推陈出新总有不断的创新供给,但作为企业投资,尤其是更偏向于“风险控制”型的国有企业来说,也面临着一定困扰。

比如热点更新太快,近年来的各种热词如露营经济、沉浸式演艺、剧本杀、特种兵旅游、元宇宙等等层出不穷。但文旅项目的投资,特别是一定规模的投资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回收周期,通常在8-10年左右,但热点高频迭代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所以从投资的角度看,我认为还是应该行稳审慎。

其次是我认为VR等科技的应用不能也无法取代旅游的本质,科技是文旅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文旅也不能完全被科技或一些“伪科技”绑架。同时,一些传统旅游产品的焕新,可能是一个发展方向。

我们今年和成都铁路局一起打造了“熊猫专列·成都号”,是西南地区最高端的旅游专列,我们调研国外如欧洲、日本的旅游列车,认为在人口老龄化时代背景下,豪华专列出行能迎合很多“活力长者”慢旅、慢游的需求,我们把“车上体验+在途观光+目的地游览”做了完整的产品结合,目前样车刚成型,短视频播放就有几十万次,17天左右的西北线预计6万元以上每人,预计明年5月上线,目前已收到部分预定。

成都熊猫专列

我们结合锦江夜游,用MR的虚实结合技术做了锦江元宇宙游船,游客通过设备既能看到两岸实景,也能看到虚拟技术形成的内容叠加,目前试运行阶段上座率超过90%。

我们还探索了“影游联动”的新模式,在金堂的五凤溪古镇打造了《水龙呤》沉浸式项目,预计将在明年一季度与同名热播剧同时呈现。

所以未来的趋势,还是以游客核心需求为导向作出的内容创新。

张伟:我特别认同刚才两位嘉宾的观点,其实现在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分化。因为我就住在国贸这边,平常晚上在附近溜达会路过SKP,基本客流量来说没有影响,包括刚才高总讲的几万块钱的产品,从需求上来讲,整个市场是饥饿的状态。

但随着经济下行,未来社会发展要从之前的这种橄榄型社会走向哑铃型社会,所谓的中产阶级会分化,很大一部分是往下走的。

我们现在内部有一个观点叫新文旅时代,从2020年开始是新文旅发展的黄金20年,我们认为这里面有非常大的一个市场空白。传统旅游行业的拳头产品就是国家级5A景区,现在全国有339家,从行政区划上来讲,全国2800多个县区,只有20%不到的县区才拥有一个拳头产品,剩下80%的区域怎么办呢?尤其在疫情结束之后,各地方出口贸易偏弱了,基建也偏弱了,需要靠消费拉动本地所谓的内循环市场。这就是这个产业的空白。比如说我们在浙江嘉兴打造的平湖山海几千重,就是用西游记文化,给一个之前靠箱包、儿童羽绒服、儿童玩具车来发展轻工业的GDP过千亿的城市,带来一个新的文旅产业增长级。

平湖山海几千重

面对这80%需要拳头产品的市场空白,我们的填补方法是什么?我们叫打造新的场景。现在消费者的审美逻辑已经发生根本变化,90后、00后甚至10后都已经出来玩了,传统的旅游跋山涉水需要导游讲解,你看这座山左看像什么右看像什么,但是现在年轻的游客已经不喜欢这样的体验了。

这就说到我们的选址逻辑了,这是我们跟其他企业不太一样的地方。我经常在内部开玩笑,我们去的是烂尾盘、垃圾堆、烂马路,我们不去那种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因为那些地方已经透支了消费者对它的认知、透支了投资吸引力,现在我们开业的20多个项目基本都是这三种类型,我们就变废为宝,在这上面来打造一种新场景,植入混合业态,简单讲可以说吃喝玩乐啥都有,美食街、游乐园、演艺什么都有,让消费者非常低成本的进行一站式体验。目标受众就是项目周边200公里的所有人,让大家周末有个去处。

我们跟其他企业不一样的第二点,是如何做客流量与营收。前面提到,一个优质项目每年要保证1个亿左右的营收,对5A景区来说是100万人次乘以100块的客单价,对我们来讲则是先做客流量。去年我们有两个项目年度客流量做到1000万人次,一个是广西南宁之夜,一个是山东青岛明月山海间。我们的逻辑就是先把客流量做到一个峰值之后再补客单价,从20块、30块持续不断的往上做,保证每个项目营收每年在1个亿左右,每个项目要保证10-20年的一个经营周期。

这里会提到我们比较特别的第三点,我们相对来讲比较强势,项目都是政府投资,锦上添花一毛钱都不跟投,但是我们跟政府签对赌协议,我就有这样的一个实力和底气,靠产品帮助你解决问题。第一步对赌客流量,第二步对赌营收,保证你未来的一个长期运营效果。

对我们来说所有项目基本在38-48天之内建好开业运营,开业即决战,开业当天必须得达到8-10万人这样的一个客流量,一个月干到100万,这样把整个峰值势能拉起来之后,后面效仿的项目就没有办法超越你。东北不夜城成功之后,全国范围内模仿我们的特别多,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现状叫“半年死”,只是模仿形式,但没法模仿背后的运营体系和持续更新升级的业态体系。

其实作为地方政府,包括地方国企,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怕的问题就是烂尾,像前不久爆出的张家界大庸古城投了几十个亿,但是一天卖门票不到20个人,这是很痛苦的。

我每年大概见一两百个县区书记,他们的很大痛点就是这些当年的特色小镇,全部都是灰秃秃的仿古建筑加上义乌小商品,特色小镇没有特色,成为一个大烂尾盘,我们要做的就是来给它激活。我们也期待在未来这新文旅的黄金20年中,跟在座的各位多多加强合作,激活更多烂尾盘项目、存量项目。

高婕妤:刚刚张总说90后现在不走传统旅游路线了,需要新场景,我就是一个这样的90后,并且我也在研究90后到底想要要体验什么新场景。

我们前些年做沉浸式演艺光影展,去年《消失的法老》爆火,我们赶了一波热点,开始创制大空间VR,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现象级项目,6个月营收将近3000万,不但是很好的体验产品,更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型,根据公开数据,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国产大空间项目已经有100多个,是当下比较热点的消费场景。

去年我们公司开始进入大空间VR这个领域,陆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趋势。第一个就是现在业内已经快速的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市场分布,大空间项目从S级、A级、B级、C级、D级各个品质层级已经分出来了,这些会对应到不同层级的市场,比如S级、A级项目在一线城市比较受欢迎,而票价更低的D级项目在四、五线城市同样火爆,说明一个现象,大空间VR已经成为覆盖多层级市场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有了相对细分的市场。

第二个是大空间在一年时间内快速形成了产业链,有人专门做IP做内容,有人专门做运营,有人专门做渠道,其实这都是好现象,在产业链的运作体系下单体项目一个暑期或者半年就能实现盈利。

所以,从产品到产业,大空间VR在短短一年时间靠消费市场形成了完整的链路,虚拟现实的产品体验一定也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宁德旅发与君看科技共同出品的VR沉浸展《深海奇遇》,在这里也正式邀请大家去线下体验,并且项目面向全球版权发行,也希望跟更多伙伴建立合作,落地各城市。

《深海奇遇》

另外再补充一点,现在很多人在问说大空间项目明年还火吗?后年还火吗?

这是所有人都在关心的,但是现在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不过就像我跟一些同行在探讨的,我们可能不一定把目光全部放在VR大空间,但是虚拟与现实并行的双向体验,绝对是我们看好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接下来开发的项目从内容上会基于“双博”,文博跟博物,结合最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做产品的开发,全面投入文化数字化的建设。

张岚岚:在座的有政府、国有投资平台、有产品供应商、有文旅运营商,我跟大家简单分享两个观点。

第一个,鼓励各个地方政府打造新场景、促进新消费,底层逻辑中重要的一点是税改政策的实施,消费税都到地方财政,也就是在哪里消费,在哪里交税,因此需要不断增加消费场景,刺激消费行为,增加税收,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如果说增量时代,是不断投资新的项目,而现在则是尽量激活、盘活存量和沉默资产,城市、乡村更新类的项目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在座的各位,这可能是一个投资和运营的方向。

第二个,刚才我讲到消费分化,实际上也同时反映了消费需求的多元细分,策划和研究产品时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人的行为、策划人的行为。刚才也有嘉宾分享了很多成功的景区项目以及周边游项目案例,一线城市跟三四线城市的人群需求和提供的产品是不同的,野奢度假酒店和民宿产品也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在做帐篷客的时候,也在不断地去挖掘文旅新场景和新的消费空间。除了酒店的基础必备功能,我们针对亲子家庭、亲宠人群、热衷文化体验的人群、高净值人群提供了丰富的配套服务以及定制化的服务产品线--“蓬友的旅行”,比如武当山云野帐篷客项目就以帐篷客度假酒店为中心,结合大武当探索小型的品质化深度游。

如何留住高净值人群的消费力?

赵晓君:其实国内市场现阶段所谓的消费疲软也好,消费分化也好,只是当下特定阶段的一个过程。我们也注意到,现在中国出境游市场非常活跃。前9个月,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出境游几乎全线大幅增长,同比增幅普遍在100%以上。这表示我们高净值人群的旅游消费力严重外流。对于国内旅游企业来说,如何才能留住高净值游客?​

高磊:这个同比数据不完全匹配,目前从旅行社角度直观感知出境游大约恢复了50-60%,同比增长是因为2023年出境游热门目的地如日本、韩国、澳洲等是分批次逐步开放的。同时,国内的部分目的地如新疆,今年也出现了游客井喷,旺季“一房难求、一导难求”,价格也远高于部分出境游目的地,所以也不能说高净值人群的消费都外流了。

对我来说,也有一些启发。

第一是出境游和国内游并不矛盾,去塞舌尔的游客可能也去新疆,选择目的地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吸引力是否足够。我想提一个关键词叫“国产替代”,文旅也存在国产替代。比如北京建成环球影城后,落地了国际头部主题乐园IP,很多人不用去大阪、新加坡或美国也能感受国际顶流产品。比如泡泡玛特乐园,通过“潮玩乐园化”的方式,形成了国产IP主题乐园化的探索。

第二是一些新场景和新体验可能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比如低空经济、LBE空间等,有希望把“中国制造”的技术优势,转变为国际领先的娱乐场景,如博涛文化的《无上龙门》,君看文化的《深海奇遇》等。成都文旅集团也在做一些探索,比如基于E-VTOL技术的低空观光应用、LBE的内容生成与空间营造。

希望更多的高品质文旅产品,不仅能留住高净值人群,还能吸引海外的高净值人群到中国旅行。

张岚岚:我认为高净值人群不是外流,而是选择面更宽了,所以针对高净值人群的产品是要参与到全球优质文旅产品竞争中去,需提出更高要求。另外高净值人群是对消费降级最不敏感的一个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价值不敏感,他要的是品质和服务,如果体验感不好,这个产品就很难在高净值群体中被认可。

因此他们愿意为家庭买单,带着一家人去体验非常好的一些度假项目;他们对于在地文化感兴趣,更注重原生文化的体验;偏好于提升自身心灵满足程度的产品和项目,注重广开视野、亲近自然、重视子女和自身的教育等;最重要的,要求品质化的个性消费,偏好社交、艺术、精致体验等这样的产品。

武当山云野帐篷客酒店,从一开始产品定位就开始研究高净值人群的需求,也实践了一些做法。

武当山云野帐篷客酒店

第一,跨界融合,与当地的一些文旅资源深入融合,以武当山云野帐篷客酒店为中心辐射周边,结合武当山、太极湖及乡村的一些传统文化和景区内容,打造一站式微度假目的地。

第二,在地文化的挖掘和体验,建筑及景观的设计要遵从当地文化和特色,会挖掘当地的美食和风物提供给住客。在武当山云野帐篷客中,我们会传承武当山千年的太极和国学,打造太极和国学养生系列活动产品,真正体验文化的精髓和正统。

第三,定制化与深度服务,24小时的私人管家贴身服务和服务配套,解决住客随时随地的需求。

第四,情感共鸣,“逍遥天地间,唯我帐篷客。”我们也希望跟我们的客户人群一起,在帐篷客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处。

最后,还是要用智能和智慧的手段,提升整个酒店的服务品质和响应能力,也是成本控制上非常重要的手段。

高婕妤:其实最近我们现在也在寻找项目出海的机会,尤其是数字文旅进入高速发展后,中国文化的内容可以通过XR等技术赋能,创制优质的虚拟现实体验产品,更便捷的进行海外传播,目前我们也正在跟北京、上海相关主管单位进行洽谈,创建文化出海的通道。海外传播让跟多人了解中国文化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来华,疫情对入境游的影响其实并未完全消散,但文化走出去,“种草”中国行,在推动国内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注:本次对话中君看文化研创总监高婕妤提到的大空间VR项目《深海奇遇》已经于2024年12月4日正式上线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