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天京城墙轰然倒塌,历经两年围攻,这座曾经辉煌的太平天国首都终于落入曾国荃的湘军之手。清军士兵蜂拥而入,目标明确:太平天国的圣库。传闻中,这里金银堆积如山,足以让任何人瞬间富甲一方。曾国荃亲自带领士兵,直奔灯笼巷的圣库。
圣库大门缓缓开启,曾国荃的心中充满了期待。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瞬间僵住:空无一物,财宝不见踪影,连一枚铜板都没有留下。他脸色骤变,随即高喊:“我命休矣!”曾国荃为何会如此惊恐?
太平天国起义的伊始
1851年1月11日,位于江西省的金田,迎来了两万余名燃烧着革命火焰的太平军将士。太平军将士们或站或坐,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圈,中间是即将进行宣誓仪式的主席台。
随着鼓点的响起,整个金田沸腾了。鼓声宏大、激昂,激励着每一个人的心。随后,主持人宣读了起义的宣言,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回响,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在宣读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天国”二字的书写规定。
当谈及“天”字,主持人特别强调,必须“长其上划”,这种写法让“天”字看起来更为伸展和升腾,象征着天国的权威和崇高地位是由天赋予,高于一切。而“国”字的改变更显微妙,去除了“王”字旁的部分,形成了新的“囯”字。
在太平军领导层详细解释这些改动后,场面上的将士们开始互相交谈,讨论着新的国号和它的意义。接下来,是全体将士的宣誓环节。他们面向台上的领导,郑重其事地宣读誓词。每一个字,为了正义,为了天命,为了共同的理想——建立一个全新的天国。
太平天国的政治宣言与制度化
进入1852年,太平天国的动态正在迅速转变,从单纯的军事行动转向更加系统化的政治宣传。在这一年,随着军事行动的持续推进,太平天国开始着手强化其政治影响力。
在湖南的一次进军行动中,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共同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文告——《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在文告中,太平天国的名字之上,特别加上了“真天命”三字。这一设计精心凸显了太平天国的合法性与神圣性,表明其建立和行为均为天意安排,绝非人力可以抗衡。东王和西王在审阅文稿后,亲自在文告下方署名,以示其权威和对文告内容的坚定支持。
发布完毕后,这份文告被迅速传遍了太平天国控制下的各个区域,成为了太平天国对外宣言的一个标准格式。随着太平天国势力的扩展,这种格式的文告被频繁使用,以此来统一对外的声音和提升太平天国的政治形象。
直至洪秀全晚期,随着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关系的复杂化,洪秀全决定将国号改为更为庄严的“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以此更明确地表达其政治和宗教信仰的结合。这一新国号的制定,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自我认知的深化和成熟。与此同时,“真天命”这一表述因国号的改变而逐渐在后续的文献中淡出,其功能和象征意义被新的国号所覆盖和替代。
圣库制度与共有原则
太平天国的经济管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之一就是“圣库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思想是财物公有,所有与生活、战争有关的物资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和分配,以此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无论是将士还是普通百姓,所有加入太平天国的人,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制度。
当时,凡是参与太平天国起义的人,首先需要将自己的家产折卖,将所得的银钱全部交给国家。起义者们来到圣库所在地,将家中值钱的物品——不论是田地、牲畜,还是首饰、器皿,变卖成钱后,毫无保留地上交。这种做法,虽然在当时令人感到不适应,但在太平天国的统治理念下,这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经济改革。
除了自愿上交财产,战争期间太平军在战场上缴获的财物,也必须全部归于圣库。在每一次战役结束后,军队将士们将从敌军或地方搜集来的粮食、武器、金银财物等,整齐地送往圣库。这些物资经过详细登记,全部纳入圣库的统一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论将领还是士兵,都不得私自截留财物,否则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圣库制度要求的是绝对的公正和透明,所有的缴获物资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确保没有人私藏或贪污。
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圣库制度在天京建立了更加规范的操作模式。天京水西门的灯笼巷内,专门设立了“天朝圣库”,这里成为了太平天国财物的集中地。总圣库设立四员,负责监督和管理整个圣库的运作,协理二员则协助总圣库官员进行日常的事务处理。从财政到物资的调度,都在这座圣库中进行。
天京圣库规模巨大,坊间传闻它犹如一座宝藏山,里面储存的金银财宝无数,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在一些传说中,人们甚至形容圣库内“金银如海,百货充盈”,认为只要能够进入圣库,就可以获得一生所需的一切财富。
天京的陷落与圣库的秘密
1862年春天,曾国荃率领的清军开始了对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全面进攻。这次行动是一次有计划、有策略的长期围困,清军使用了层层包围和持续进攻的战术,逐渐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防御能力。攻城战历时两年多,战况异常激烈,天京的守军虽英勇顽强,但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最终还是被迫节节败退。
天京城内,当时的物资极度匮乏,居民和太平军将士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食物短缺,士气低落,加上天京内的管理混乱,太平天国的内部分裂逐渐显现。
到了1864年,清军的围攻终于取得了突破,天京城的防线在一次次的猛攻下彻底崩溃,城门大开,清军大军涌入。曾国荃率领湘军首批进入城内,面对曾经辉煌的太平天国王朝,如今的天京已是残破不堪,街道上弥漫着硝烟和战争的残迹。
曾国荃带领着他的亲兵,一路直奔太平天国的圣库所在地——天京水西门的灯笼巷。关于圣库的传言,早已在清军中传遍。湘军的将士们无不充满期待,认为只要找到圣库,他们将会发现无数的金银财宝,足以解决长期作战带来的财政压力,甚至能使曾国荃的湘军一跃成为清廷内的富有势力。
然而,当曾国荃和他的部下最终站在圣库门前时,他们的心情急剧转变。圣库的大门被迅速打开,然而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景象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曾经传说中堆满金银财宝的圣库,此刻却是空荡荡的。偌大的库房内,没有一丝财物的痕迹,甚至连一枚铜板、一件值钱的物品都没有留下。
曾国荃和湘军将领们环顾四周,仔细搜查圣库的每一个角落,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依然找不到任何财宝的踪迹。库房中只剩下空空的架子,似乎早已被清理一空。部下们纷纷提出各种猜测,是否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早已将财宝秘密转移,或是在城破前进行了销毁?但不管答案如何,眼前的现实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传闻中的宝藏根本不存在,或者已经在很早之前消失。
曾国荃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心中涌上一阵强烈的不安,几乎在不自觉中叫出了:“我命休矣!”经过多年与太平天国的消耗性战争,清廷的金库已然捉襟见肘。朝廷上下原本寄望于夺取天京后能够获得巨额财富,以此缓解持续的财政压力。
曾国荃的谨慎与退隐
为了弄清圣库财宝的去向,曾国荃决定亲自带领湘军对天京进行全面、彻底的搜查。曾国荃下令,所有部队分成小队,逐街逐巷地进行地毯式搜索。天京的每一座宫殿、每一条小巷、甚至地下的暗道,都被清军仔细搜查。在搜查过程中,不仅天王府内的每一处角落被翻遍,连其他王府和重要官员的宅邸也没放过。士兵们进进出出,挖掘地板、拆除墙壁,寻找可能藏匿财宝的隐蔽地点。
他们来到天王府,曾国荃亲自指挥士兵将府邸的房间一一检查,甚至连洪秀全的寝室、书房和储物室都被细细翻查了一遍。然而,除了几件普通的家具和一些日常用品外,什么也没找到。整个天王府显得空荡荡的,与传闻中的金碧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曾国荃的部下提议,或许财宝被隐藏在地下密室,或者埋在天王府的花园中。于是,士兵们开始挖掘地下的每一寸土地,挖开了花园的池塘和假山,但依然没有任何发现。
与此同时,其他小队的士兵也在城内的各个地点展开搜查。水西门附近的仓库、军械库、粮仓等,都成为重点搜查的对象。士兵们撬开大门,进入仓库内部,却发现里面只剩下空荡荡的货架,早已没有任何值钱的物资。军械库中的武器也所剩无几,大部分早在战斗中消耗殆尽。天京城内的其他建筑也同样如此,无论是太平天国的衙门还是商铺,全部空空如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京城的搜查工作逐渐接近尾声。曾国荃和他的部下已经将所有可能藏有宝藏的地点几乎都翻遍了,但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圣库的财宝仿佛蒸发了一般,无影无踪。这让曾国荃感到极为困惑和无奈。部下们开始怀疑,或许太平天国早在城破之前就已将财宝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被内部高层偷偷藏匿起来。也有人认为,可能太平天国早已将财宝消耗在长期的战争中,根本不可能留下太多财富。
为了避免被清廷中的政敌借题发挥,曾国荃决定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曾国荃与兄长曾国藩进行了密切的沟通。曾国藩深知弟弟的处境,他开始试探朝廷的态度,并为曾国荃谋划后路。经过仔细的权衡和商议,曾国藩决定向朝廷递交奏折,代曾国荃请辞回乡养病。奏折中,曾国藩表明曾国荃因长期征战,身心疲惫,需要回乡休养,以示对朝廷的忠诚与谦逊。
清廷高层在得知曾国荃的请辞后,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在8月27日批准了他的请求,准许他开缺回籍养病。9月初四日,曾国荃的辞职正式获得批准,他得以暂时脱离天京的纷乱局势,返回家乡休养。
参考资料:[1]李志茗.曾国荃与晚清官书局刻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