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位的癌症,约占所有癌症病例的10%,也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在疾病晚期才被确诊出来,导致治疗效果和预后均不理想,因此,早期筛查十分重要。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男)、年龄(>50岁)、吸烟、肥胖(BMI≥23千克/米2)、遗传及家族史(如林奇综合征)等。建议一般人群在50岁开始行结直肠癌筛查,76~85岁人群根据基础疾病进行个体化筛查,85岁以上可以停止筛查。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应该更早、更频繁地进行筛查,建议40岁时开始进行结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的筛查方法有哪些结直肠癌的筛查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4版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推荐结肠镜检查作为一线筛查方法。
1.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辅以组织活检、病理学评估是目前筛查结直肠癌最可靠的检查手段,也是国家卫健委推荐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检查,医生能够非常直观地检查整个结肠和直肠区域,以发现任何异常病变,并且可在检查过程中进行息肉切除手术,有效防止结直肠癌的发展。
结肠镜检查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肠道准备质量、检查持续时间、识别异常区域的技巧和水平等。因此,即便通过结肠镜检查,仍然存在一定的漏诊风险。此外,作为一项侵入性的检查,可能会导致消化道出血、肠穿孔、消毒不严密而导致肠道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应理解。
若初次结肠镜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建议5~10年间进行结肠镜复查,如仍无病变者,下一次复查间隔可为10年,同时每年进行1次大便潜血检查。
2. 粪便潜血检测
该检查有两种方法,分别为愈创木脂粪便潜血试验(gFOBT)和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前者可能因进食红肉、生辣根、萝卜、西兰花出现假阳性反应,后者则无需限制饮食。由于FIT对结直肠癌诊断灵敏度较高,已经基本取代传统的gFOBT法。
普通人群应每隔1年或每2年应进行一次粪便潜血试验,如出现阳性结果可进行结肠镜检查。不过较新的研究发现,FIT结果阳性者最好在9个月内进行结肠镜检查,超过9个月会导致结直肠癌以及晚期疾病(第三期和第四期癌症)的风险显著增加,且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风险也会相应提高。
3. 乙状结肠镜
筛查频率为每3~5年一次,可发现远端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癌性病变,减少46%的死亡率。
4. 结肠CT成像
结肠CT成像对结直肠癌进行筛查的长期效益尚缺乏数据证实,其检测出直径从超过1厘米的腺瘤的敏感性为66.7%~93.5%,特异性为86.0%~97.9%,对无蒂息肉的检测要弱于结肠镜检查。CT检查也有缺点,如价格昂贵、有辐射等。
5. 多靶点粪便DNA检测
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的推荐周期是每3年进行1次,该检查属于非侵入性方法,特别适合不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消化内科 李盈】
【编辑:X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