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等死模式”,是在一个小故事中。
“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放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她去年每天大概用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3×30)+(20h×7)=500h
等待成本:5h×6×30=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
作者把“等死模式”解释为: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
相信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我们都会经历这样的场景:会为是否要去做一件事而挣扎半天,等待,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与其花时间去验证,不如等待结果。
我们等待爱情的到来,等待工作的升职,等待着下班,等待着一切如意。我们期待结果的美好,却忘记了付出,忘记了即时的行动。在舒适区里,观望着下一个脑海中想象的场景,久久不愿走出。
有个朋友E君,年前的时候在计划着考驾照,年后了,还在时不时的憧憬着下一个月,下一个月要去考。问他为什么不马上去报名,有时是钱的问题,有时是时间的问题。前几天聊天的时候,又说到这个话题,他说这个月刚买了个手机。
我们总是会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还有更紧急的事情,可能在下一个明天,因而对想要去做的,一直等待,进入了“等死模式”的怪圈,不能自拔。就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不想去做的时候,什么都是理由。
Just do it。也许会有不如意,也许会多了些遗憾,但那都是一种体验,生命的历练。与其等待生命顺气自然的替你做主,不如,自己决定生命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