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日本新款激光武器,再看珠海航展LW-60激光,差距一目了然!

辉日高照 2024-11-21 15:10:33

文|娱栀

编辑|娱栀

前言

11月初日本自卫队在阅兵式上高调推出了一款号称“高功率”的10千瓦激光战车,这让不少军迷心中一动:激光武器真能改变战场规则吗?

几乎同期珠海航展上的中国LW-60激光防御系统也强势亮相,这两款武器一对比,就像手电筒碰上探照灯般刺眼。

有人说日本的激光战车足够应付未来战场,但10千瓦真的够用吗?60千瓦的中国激光防御系统又凭什么成为“明星武器”?

高功率与低功率的对决

提到激光武器,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科幻电影里那些光芒四射的场景,但事实上,这种技术早已从银幕走进现实。

作为未来战场的重要装备,激光武器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高精准度与低成本,而这一次,日本和中国几乎同时亮相的两款激光武器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是10千瓦的“小而灵”更符合实战,还是60千瓦的“大而强”才能真正改变战场?

从参数上看,日本10千瓦激光战车的定位更像是针对无人机的轻型防御装备,其10千瓦功率虽被称为“高功率”,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基础门槛。

简单来说,这样的功率只能在短距离内对无人机进行电子干扰,或者击毁一些小型目标。

然而一旦目标变得更复杂,比如面对具备装甲防护的无人机母机,10千瓦的激光战车几乎没有办法完成有效杀伤。

反观中国的LW-60激光武器系统,它的60千瓦功率让人无法忽视,与10千瓦不同,60千瓦的激光不仅可以在6公里范围内实现硬杀伤。

还能在更远距离内对无人机群体进行致盲和电子干扰,这种打击能力不仅仅是功率差距的体现,更是技术成熟度和战场需求理解深度的体现。

简单点说,如果说10千瓦是“小刀”的话,那么60千瓦就是“斧子”的威力。

这时候或许有人会问,日本的10千瓦武器是不是也足够应对常规的无人机威胁?答案是:取决于场景,在某些单一、低强度的战斗场景下,10千瓦的确可以完成任务。

、但问题在于现代战争的复杂性,无人机的应用早已从单一打击转向了群体作战,特别是像中国“九天”无人机母机这样的大型平台,能够释放多架小型无人机形成战斗群。

而这些小型无人机可以完成战场侦察、电子干扰甚至直接攻击,这种作战模式下,10千瓦激光战车的战斗力显然已经不够看了。

更重要的是,高功率激光武器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无人机的打击,以中国的LW-60为例,它的应用范围还包括对光电设备的干扰和卫星的致盲。

高功率带来的不仅是“破坏力”,更是技术上的灵活性,卫星作为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通讯和侦察功能对战局的影响举足轻重。

而高功率激光武器则能够通过远程干扰甚至直接毁伤,削弱敌方的卫星能力,从而在战场上赢得战略优势。

当然高功率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的“延展性”,60千瓦的技术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光学、能量管理和散热系统上的深厚积累。

这些技术不仅在军事领域有价值,在民用领域同样可能带来突破,比如说,在能源传输、高精度加工等方面,高功率激光技术都有着巨大的潜力。

远的不说就拿现如今的战场来看,激光武器有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呢?

现代战场的新焦点

如果说早些年的战场是导弹、坦克和战斗机的舞台,那么如今的主角无疑已经换成了无人机,从侦察、干扰到直接打击,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已经展现了全新的作战模式。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单机作战,更是逐步走向群体协同——这让激光武器成为反制这种威胁的首选装备。

在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杀伤力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些小型无人机,甚至是改装民用无人机,通过简单的战术调整,就能造成相当大的破坏。

尤其是当无人机作为“空中炮灰”反复消耗对手的防御系统时,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让传统的防空武器难以招架。

日本10千瓦激光战车的出现正是针对这一点,试图以低成本的方式填补短程防空的空白。

当然激光武器的意义不止于无人机战场,它的潜力还在于能打破传统作战的边界,卫星,作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千里眼”。

在情报、导航和通讯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高功率激光武器却能对这些“天基资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像LW-60这样的装备。

不仅能够直接破坏光电设备,还能通过强力干扰瘫痪卫星通讯系统,这种能力,从战术到战略层面,都能极大地改变战场局势。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是激光武器的反应速度,在面对高速目标时,传统防空系统往往受到弹道轨迹和发射速度的限制。

而激光武器则依靠光速传输,能够瞬间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这种近乎零延迟的反应速度,为其在应对高速威胁时提供了独特优势。

面对这些优势,10千瓦的激光战车似乎显得格外有限,虽然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填补“无人机打击”的短板,但无论从覆盖范围还是打击效果来看,都很难满足现代战场的需求。

尤其是在多样化、立体化的战场环境中,技术上的“简单轻便”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它的成本虽低。

但当面对更强大、更复杂的无人机母机或者卫星威胁时,10千瓦的激光战车就像用手电筒对抗探照灯,显得力不从心。

低成本是否真划算

在战场上,成本问题总是绕不开的话题,日本的10千瓦激光战车以低成本为卖点,据称每次发射的费用仅需几百日元,听上去确实经济实惠。

可战场上低成本的武器并不一定能带来高效能,如果一件武器无法有效完成任务,那么无论它的成本多低,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面对现代战争中复杂多变的场景时,“便宜”往往不是衡量武器优劣的关键标准。

从日本的激光战车来看,其低成本的基础来源于两点:一是激光武器本身不需要弹药,二是10千瓦功率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高效能激光武器的成本效益还体现在其“无弹药限制”的特点上,传统防空系统每次发射都需要消耗昂贵的导弹,而激光武器只需要能源即可连续作战。

这种优势让LW-60在面对无人机群体攻击时表现尤为突出,不仅能快速锁定目标,还能在多次连续发射后依然保持高性能,几乎可以用“无限弹药”来形容。

高功率激光武器的优势并不仅限于战术层面,以LW-60为代表的体系化装备,已经展现出强大的战略潜力。

无论是拦截高速目标、干扰敌方卫星,还是削弱通信网络,高功率激光武器都能在不同领域展现出极高的适应性,这种“全面性”让它在未来战争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到日本的10千瓦激光战车,它的成本确实比LW-60低得多,但在现代战场上,这样的低成本是否值得?我想还有待考究。

武器的核心价值从来不只是用来展示,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而激光武器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还在重新定义现代战争的规则和走向。

正因为如此,高功率激光武器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堆叠,更是技术思维和战略定位的深刻体现,也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谁能率先完成技术突破,谁就能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动权。

结语

从日本的10千瓦激光战车到中国的LW-60激光防御系统,技术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功率数值的不同,更在于整体作战理念的不同。

激光武器的未来,既是威慑,也是防御,中国通过高功率、高精准度的技术积累,不断突破传统限制,将激光武器推向更多应用场景。

日本则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尝试找到自己的技术路径,就是不知道他们所谓的“小巧便宜”放在真正的战场上面威力能发挥几成。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024-11-16《中国航展|国产激光武器大爆发,在反无人机、反导领域大有可为》

北青网2024-11-20《日本高调展示新型激光战车》

7 阅读:692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