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郭嘉还在,卧龙就不会出现。这是近年来网络上一个很出名的流行语。言下之意,只要郭嘉还活着,诸葛亮这位号称“卧龙”的人物,就会一直沉睡下去。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多少年了,诸葛亮与郭嘉之争,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再加上大人物们对诸葛亮与郭嘉的看法,这两个人,究竟是哪一个更有说服力?
郭嘉,字奉孝,出生于建宁3年,死于建安12年,是现在河南禹州人。《三国志·郭嘉传》说:"嘉少胸怀广阔。汉之末,天下大乱,我隐世不出,与人私会,故时人多莫识,唯有见识的人,才能与之为伍。”言下之意,郭嘉年轻时天赋异禀,野心勃勃,深谋远虑,深谙世事之道。从二十岁起,他就大隐于市,和各地的英雄人物混在一起。因为他精通军事和谋略,深受人们的尊敬。郭嘉在二十七岁以前就投靠了强大的袁绍,但是他觉得袁绍不可能成功,于是又加入了曹操的阵营,帮助曹操一统中国北部地区。郭嘉进谏曹操,劝他进攻刘备,生擒关羽,收复下邳城。后又协助曹操在官渡战役中以寡敌众,击败袁绍,使曹操得以一统天下,最终成为中国北部的霸主。由此可以看出,郭嘉对于曹操阵营的重要性不可取代。如果不是他死得太早,说不定魏国的整合还会更快。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曾感叹道:“如果有奉孝,我就不会走到这一步了。”由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诸葛亮就更不用说了,比起郭奉孝,这位“卧龙先生”更是声名赫赫。诸葛亮在百姓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谋士。诸葛亮是一个有治理国家能力的人,他在汉中劝学耕种时,就根据汉中地区的优势,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农业的对策。
他的人生信条就是要“安内必先攘外”,曾多次对中原发动过北方的战争。由于诸葛亮的地位无可取代,他在五丈原病死之后,蜀国的高楼也随之垮台。从这两个人的经历来看,郭嘉、诸葛亮都是曹魏、蜀汉不可替代的人物。由于郭嘉和诸葛亮并没有正面交锋,所以也没有什么直接的依据来判断谁强谁弱。
然而,毛主席却对“郭嘉”与“诸葛亮”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在“大跃进”热潮中,在河南郑州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毛主席曾对郭嘉作过详尽的描述:“郭嘉才华横溢,辅佐曹操四处征伐,是个难得的军师。根据《郭嘉传》上的记载,这个人很聪明,也很有决断力。毛主席在那个时候,对郭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因为他要求所有的领导都要有思想,要有决断,不要犹豫不决,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案。这么一说,在毛主席看来,郭嘉就是一个非常果断,非常有手段,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在毛主席看来,郭嘉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毛主席对诸葛亮有什么看法?首先,毛主席非常欣赏诸葛亮的智慧,他曾经在军队中说过,他的军队生活是受到诸葛亮的深刻影响的。其次,从诸葛亮“年轻力壮”的事迹中,毛主席下定决心,要尽早提拔和使用青年干部。但毛泽东认为,诸葛亮的策略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诸葛亮,关羽三人的军队,大大的消耗了国家的实力。
从近代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蜀军在最强盛的时候,一直都是分散作战,并未成为一个完整的集体,而这种分散作战的特点正是诸葛亮之后几年在北方作战中屡屡受挫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但对他的缺点,却是一语中的。在毛主席看来,郭嘉是一个擅长带兵打仗、能为曹操出谋划策的“完美谋士”。而诸葛亮,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统帅一方,治理一方,平定一方,样样精通。按照毛主席对于“郭嘉”与“诸葛亮”的评价,以他的经验来看,论起诸葛亮与“郭嘉”的统帅之术,郭嘉应该更胜一筹。但要说到治理国家的本事,郭嘉年纪轻轻就死了,根本没机会让他大显身手,所以很难和他相提并论。郭嘉为人聪明,头脑灵活,在跟随曹操十几年的时间里,提出了不少的好办法,几乎每一句话都是一针见血,被誉为中国古代“军师”的楷模。他有着过人的智慧,有着让人瞠目结舌的勇气,却又有着温柔直爽的性格。
另外,郭嘉擅长诡计多端,统帅之才更胜过同期曹魏诸将,如“官渡”之战,曹操生擒吕布,刘备之战,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最顶尖的统帅,他能在蜀汉维持这么多年,还能给魏国留下足够的空间。因此,在纯粹的“智囊”方面,郭嘉无疑是要强过诸葛亮的。古往今来,天下多豪杰,三国时代出现的这批军师,无一不是眼光独到,学识渊博,智谋过人。郭嘉和诸葛亮一样,都是顶尖的军师,两人都是聪明绝顶,忠心耿耿的人。
快去早睡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