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在央视只有撒贝宁是顶流吗?这个问题乍一听挺有趣,但说真的,未必如此。毕竟央视的主持人那么多,各个身怀绝技,不缺才华横溢的大咖,也不乏稳扎稳打的实力派。就像杨帆,他不是很“出圈”,但要是你稍微了解一下他的经历和能力,就会觉得,这个人真挺厉害,只不过没怎么往风口上站罢了。
杨帆这人吧,其实从小就是个天生带点艺术气质的人。他家里本来就是音乐世家,父母都是搞音乐的,所以他耳濡目染,从小对乐器、旋律啥的一学就会。小时候邻居见到他都说,这孩子以后八成是干音乐这一行的料。但谁能想到呢,人家后来偏偏选了播音主持专业,一脚踏进了传媒领域。这事儿搁一般家庭可能还有点波折,但估计杨帆性格温和,说服起长辈来也没费什么劲儿。
然后大学毕业之后,他去了辽宁电视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可以算得上积累经验期吧。在那时候,你别看东北大哥大姐们热情幽默,其实观众眼光也挑剔着呢,可杨帆愣是凭借自己的扎实功底混出了头角。而等时机成熟,他跳槽到了中央电视台,这是很多主持人的梦想殿堂啊。当时不少同行心里可能想,这下好了,新鲜血液又来了。不过咱话说回来,到了央视,那可是群雄逐鹿之地,竞争压力杠杠滴,有的人一个节目下来连个水花都掀不起,更何况走红?
讲到这,我不得不提另一个名字——尼格买提。如果你问普通观众,现在年轻一代中最熟悉哪个男主持,大概率都会脱口而出“小尼”。从2006年开始,小尼就在央视崭露头角,那年《开心辞典》还挺火,而他作为新人加入后立刻抓住机会,把自己阳光亲切的一面展现给全国观众。不仅如此,每年的春晚舞台更是一块金字招牌,小尼几乎每次都有份参与。这些年来,无论跟董卿搭档还是独当一面,他总能让大家记住那个笑容灿烂、语言柔软的小伙子。我朋友曾经开玩笑说,小尼简直就是春节饭桌上的常客,还带种治愈系效果。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成名哪有这么容易?表面上看小尼一路顺风顺水,其实背后的努力没人看到。有一次采访里他说过,当初刚进入春晚团队的时候压力特别大,因为直播嘛,又要求精确无误,就算准备再充分,也免不了紧张兮兮。但也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环境下锤炼出来,小尼越来越游刃有余。从这些细节来看,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抗压能力,以及愿意不断尝试新角色、新形式的勇气,比如后来制作一些创新型节目,都广受好评。
相比之下,再看看杨帆的发展路径,两者之间其实蛮耐人寻味的。同样是优秀人才,同样入驻过热门栏目,可结果却完全不同。一部分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个人选择的问题——有人喜欢拼事业,有人更注重生活平衡。从公开资料来看,杨帆属于那种比较佛系的人。他虽然业务能力在线,但似乎并没有急于把自己推向公众视线中心的位置,更倾向于安安心心做好手头工作。当然啦,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争破头去抢曝光率,对于某些追求淡然幸福感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智慧吧。所以咱不能用单一标准去评价别人成功与否,对吧?
另外两人在主持风格上的差异也是关键因素之一。简单来说,小尼擅长的是营造轻松氛围,让嘉宾和观众如沐春风;而杨帆则显得更加内敛沉稳,在知识性或者正式场合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他们所匹配的节目类型以及覆盖受众范围。比如前者适应综艺娱乐类栏目,自然容易吸粉;而后者专攻深度访谈或者文化传播领域,看起来关注度低,却很契合特定需求。不禁让我想起一句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所谓天时地利与机遇的重要性。在娱乐产业尤其明显,如果你的平台资源足够优越,加上一两个标志性事件,很快就能打开局面。而小尼恰巧赶上了好时候,《星光大道》、《挑战主持人大赛》,包括历届春晚,这些王牌项目都是国民级IP,自然助推力巨大。而反观杨帆,好像一直没碰到类似重量级爆款机会,是运气欠佳还是自身选择,我们不好妄加揣测,总之现实情况摆在那里。
聊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场景,那次看完一期由两位共同参与录制的新节目,他们分别担任不同环节主导,各自亮相却毫无违和感。一边活泼灵动,一边条理清晰,两种截然不同方式交织呈现倒显得妙趣横生。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轨迹并非只能靠单一路径定义成功,多元化价值同样值得尊重呀!你认为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彩人生?
看了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感觉杨帆挺不错的,知道自己要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