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度内容」还有意义吗?

品牌议题 2023-07-29 12:53:00

深度内容的迷思

“做深度内容还有意义吗?“

这是我最近和同行聊天时,聊的最多的话题。

大家统一的感知就是,这是个深度内容遇冷的时代。过去那些奉行深度学习、认知增量的用户规模,正在肉眼可见地下降。相对应的是,那些追求眼球效应、情绪化表达和“Kill Time”式内容,变成了内容的主流。

相较于长逻辑链条的、严谨推导的理性内容,大众仿佛更喜欢短逻辑链条的、感性的内容,以及那些迎合固有认知的观点。在“吃瓜”年代,少有人对“真相”刨根问底,每个人或多或少地生活在自己的“偏见”里。

但从另一面来看,越是内容供给过剩的媒介环境,“深度内容”的刚需性就越强。尤其在意识到“信息茧房”的问题后,用户对内容价值的感知逐渐弱化。

对于新闻资讯平台而言,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内容需求周期。在PC时代,门户网站为王,大家追的是时效性、独家报道权益,当年凭借着“北京奥运会互联网赞助商”的title,搜狐的“网络的奥运”,让其一跃成为头部门户网站。

随后是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大门户网站转型做客户端,并通过PUSH的方式实现内容的主动触达,腾讯新闻通过整合内容体系,集合QQ看点、腾讯新闻、天天快报和QQ浏览器,实现内容供给和用户规模优势,在新闻资讯赛中登顶。

在各大门户抢占新闻客户端时,今日头条以算法信息流的推荐制,成为新闻资讯领域的“鲶鱼”,让用户沉浸于自己的“内容偏好”中。相较于内容是否优质,用户对内容和观点的喜好度,以及带来的流量价值,来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

良莠不齐的内容供给,以及AIGC极大丰富了内容供给的可能,用户的注意力被各种图文、音频和视频内容分散。如果说传统门户时代是“信息匮乏”的时代,那在算法推荐成为主流的当下,每个人都面临着“信息冗余”和“情绪过剩”。

面对各类诱发点击行为的“标题党”、“黄金三秒”内容下,用户开始转向获取信息价值的效率。

正如2022年企鹅调研数据显示,用户阅读的内容越多,满意度越低。超三成用户认为“有价值内容获取占比在30%以下”。69%的人希望利用更多时间来提升自我,而在18-24岁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7%。

随着自我成长意识的不断提升,用户对内容价值感的需求会逐步增强。

去中心化、流量见顶、同行内卷,是过去几年悬在内容产业、新闻资讯平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内容行业从业者,我们对行业寒风的感知是相同的,但也坚定地相信内容有光。

“时间价值密度”

当下语境中,“好的新闻资讯平台”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是从“流量价值”回归到的“内容价值”。好的新闻资讯平台应该弱化“填鸭式”的内容饱和供给,而是供应“信息提纯”的精品内容。平台应该把内容体系“做重”。

在这一波内容产业浪潮中,腾讯新闻站在20周年的节点,开启了内容生态的新实践,以及一场内容产业的“供给端改革”,即“优化存量”和“扩容增量”。

过去一段时间,腾讯新闻通过去除70%的低价值内容,提升内容场的价值感。与此同时,腾讯新闻还在技术层面,重构整个算法模型,并提出“时间价值密度”的概念——在单位时间内,为用户提升内容价值的密度。

为了巩固、放大优质内容创作者的“能见度”,腾讯新闻团队制定了一本非常严谨的内容白皮书,以便运营人员对内容进行筛选以及拦截。

在“精品资讯”的价值定位下,腾讯新闻从内容供给、内容推荐和价值创造上,持续投入到优质内容栏目和IP中。

在内容供给上,针对不同内容偏好类型用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维度的精品栏目内容。《秒懂大事件》等栏目,进行高效的事实报告;《较真》等辟谣栏目,则是通过策划话题并进行原创内容生产,服务于延展偏好型的用户。

王牌栏目《和陌生人说话》《敦煌师父》《酌见》《我的青铜时代》等原创IP,则是为兴趣偏好型用户倾力打造的。

在内容推荐上,腾讯新闻通过重构算法对价值的理解和判定,来升级内容推荐能力。基于用户画像记录用户消费事件的节点,并在产品层面增强对事件显性关注的能力,如此便可以大幅提升热点分发的准确度,减少重复性,提升获取效率。

最后在价值创造上,精品内容的传播不仅让用户的效率感、获得感和共鸣感实现了提升,也向整个社会传递了一种正向的价值观。同时品牌也能借助有价值的内容场,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从而达成深度认可,构建起品牌的信任壁垒。

而内容调性往往会决定用户构成。腾讯新闻忠诚用户以25-35岁、已婚人士为主的社会中坚力量群体,他们热爱资讯、热爱生活、热爱求知,平台用户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均高于全网用户。

用户结构的差异化,也会传导到商业化特征中。

精品内容带来的是良性的舆论氛围。良性的舆论氛围不是“夸夸群”,而是能够客观理性地进行讨论。我之前看到过某位同行的分享,客户在投放他时,明确的表示内容不可以同步在某某平台。

因为这个平台的舆论不可控,情绪化标签明显。相较于流量价值,良性的舆论氛围对品牌来说更为关键。

以“内容杠杆”撬动“品牌资产”

人类的信息消费需求,无非两类:一类是动物性直觉,一类是审美和认知。

前者是相对比较“稳”的流量。不论媒介形式如何转变,瞄准人类底层需求去做内容,总不会错。现在的内容生态中,你会看到很多“成功学”、“鸡汤学”和“擦边”内容。这是人性决定的。

“审美和认知”并非时刻需要,却不可或缺。在“短视频+算法信息流”的时代,这类内容场景或许没有那么高频,但却最能聚焦用户深度注意力。

若把内容比作产品,那么各个层级的消费品都应该存在。

如果你对内容的想象没有边界,那么你对内容的商业化就应该充满信心。

在品牌端,据央视市场研究(CTR)推出的《2023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显示,内容营销从“卷流量”到“卷内容”,广告主回归内容本质。2023年,内容营销渗透率已接近100%,面对渠道多元化、流量碎片化、竞价白热化的市场环境,广告主重做内容营销“选择题”,回归内容本质,以降本增效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内容效率。

在变革与复苏的当下,承压前行的广告主不再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是着力进行营销传播的性能调优,贯彻价值驱动、推动价值内化、规范价值管理、追求价值创新。

用一句话总结,除了将资源倾斜到效果广告外,品牌对“拔尖”的优质内容也更为关注。

腾讯新闻也在通过三大能力——内容公信力、精品内容力和创新定制力,来响应品牌的内容营销的需求。

首先是“内容公信力”。

此前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中,腾讯网在商业媒体中综合排名名列前茅,以及在民生链接、大事件引领、社会公益等方面都排名第一。

平台公信力意味着品牌背书。当品牌需要进行更宏大的叙事时,新闻资讯平台的贡献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荣耀Magic5的上市节点,也是全民关注的两会期间,腾讯新闻在“新品直播发布”和“两会事件借势”阶段,为荣耀新品带来背书和声量。

“堆料内卷”的手机行业中,新品发布会的初始声量非常关键。腾讯新闻在对应的科技、数码专题页中设置直播入口页卡,并配合官方评测视频、图文内容,透传产品卖点。

在“两会事件借势”上,荣耀新品传播物料、转化入口设置在两会页卡固定位、近百篇重点文章头部banner中强势曝光,并配合人民日报记者沉浸式报道文章植入场景卖点,以及在高热度的养老、就业和经济等五大高热度民生专题中原生植入。

正如早期在推广保健产品时,史玉柱笃定的投放媒介便是报纸。因为报纸更具公信力。针对报纸的内容属性,史玉柱投放了长篇科普文章,以知识内容的载体来传递产品卖点。

高势能的传播,必须对应高势能媒介、深度内容策划,才能为影响力加上“杠杆”。

其次是“精品内容力”。

腾讯新闻持续布局“人文·洞见、社会·向善、商业·知著、科技·文明”四大原创内容赛道,并配备了独具特色的“工作室模式”——专注科技财经的“小满”、人物访谈和纪录片的“立春”和“夏至”、追热点出爆款的“新闻哥”,这些工作室平衡、兼顾内容创新和商业价值,持续与品牌共创精品节目IP。

作为由腾讯新闻出品的、红旗H5总冠名的中国首档边境人文纪录片《万里国境》,节目中李光洁、陈一冰积极探访并不被大众熟知的领域,传递着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在这场旅程中,他们作为观察者,遇见一路风景,也遇见很多有故事的人。

作为高客单价、决策周期长和有社交属性的品类,汽车品牌文化底蕴、关联联想是核心要义。对于与国家共同成长起来的红旗,国产高端自主汽车品牌的定位,需要优质内容的场景化呈现。《万里国境》以边境自驾游的形式,将汽车品牌自然融入其中,实现边境家国情怀、国产高端汽车品牌的深度融合、关联记忆。

而在腾讯新闻、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敦煌师父》中,让用户看到敦煌文化的知识增量,以及背后有关守正创新、艰苦奋斗的敦煌精神。而“飞天茅台”和“飞天敦煌”的奇妙联想,让茅台品牌的内在精神与价值在节目的加持下更加丰满。

当传承千年的敦煌文化,遇上“师徒制”的茅台酿造工艺,让茅台的品牌底蕴有了更鲜明的记忆点。

价值消费时代,品牌需要“造梦”,去创造积极的联想,从“产品功能导向”转向“价值观驱动”。而承载价值观的最好方式,便是能凝聚共识的优质内容。

最后是“创新定制力”。

不同的品牌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营销诉求。在策划内容营销前,我们需要明确品牌定位、目标受众,创作出与品牌形象相符合的内容。

对于“千牌千面”的内容营销需求,腾讯新闻践行内容共创的理念,针对品牌的营销诉求进行创新定制与内容共创,并从腾讯生态中获得资源支持和整合,突出差异化的品牌形象。

例如在去年12月,腾讯新闻、华为Mate50系列及HUAWEI FreeBuds Pro 2联手打造的自然纪录片《寻象》上线,以新闻纪实视角记录野生亚洲象的生存现状,“自然场景+专业大咖+全程手机拍摄”呈现华为Mate50摄影素质、防水防尘等能力。

此外,通过“产品‘道具化’”,华为产品也成为用户窥探丛林的视角,以及拍摄技巧的生动展示。该片全网曝光过亿,连续霸榜腾讯视频各纪录片热榜首位。

这也是腾讯新闻持续传达的“心域营销”,它是一种有血有肉的表达,“可以是一个人、一句话、一本书,也可以是一件物品、一个场所、一种生活方式。重要的不是它的形状,而是它所承载的心灵,所传递的价值观”。

因此,好的内容、好的商业,并不是互相矛盾体,关键在于体系化的内容能力。

“内容-商业”若不能形成有效闭环,那流量再多,也毫无意义。想要商业化变现,实现价值的传递,无论是平台还是品牌,都需要从“流量价值”过渡到“精品内容价值”,否则“内容商业化”就是伪命题。

场景+心智=故事

若给腾讯新闻找一个对标,我认为成立于70年代的HBO比较合适。

美国电视市场的发展,可分为“有HBO的年代”和“没有HBO”的年代。在HBO创立前,无线电视台是主流。由于受众规模、收视率稳定,电视台有稳定的广告收入,电视内容反倒是次要的。

而自打推出有线付费电视内容以来,HBO依靠订阅用户的付费,以及版权分销,改变了电视的行业“以广告为单一营收”的现象,继而转向“让观众买单”。内容价值也成为各大电视平台比拼的核心竞争力,HBO也自制出一部接一部爆款作品。

好的商业模式对优质内容供给,至关重要。

腾讯新闻同样将内容专业度、质感做“重”,“内容场”与“商业场”相互融合,品牌在完整的、沉浸的、有共鸣的“场”中,讲好一个故事。

任何一个有丰富内涵的品牌,都有对应的故事载体——玛丽莲梦露“身穿”香奈儿5号;德芙“do you love me”;云南白药“国家保密配方”;国潮品牌们的“文化自信”等等。

很长一段时间里,“讲故事”这件事被许多中国企业严重低估了。例如过去卖手机,拼性能就好了,不服跑个分,然后与竞品做对比。但现在品牌拼的是场景、心智,场景+心智=故事。

未来,讲故事与品牌是深度捆绑的,品牌不应被动地去完成这件事。

通过腾讯新闻优质内容IP讲好品牌故事,并基于腾讯平台生态内循环的加速,品牌可以实现整合事件营销、创新终端营销,实现品牌资产的沉淀、增值。

正如在奢侈品销售结构中,新款往往是淘汰最快,最不保值的,而经典款往往不受流行趋势影响,甚至可以增值。

在“短视频+算法信息流”的时代,爆款内容、账号“速红速朽”,少有人思考如何打造有价值、持续影响力的内容,因为“算法和赛马机制”的皮鞭不允许大家慢下来。

腾讯新闻要做的,正是“经典款”内容产品。锚定其优质内容IP并进行共创的品牌,可拥有持续的、更长尾的影响力。

相信内容会有光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面对轰鸣而来的工业革命,和拔地而起城市文明,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感慨,那既不是纯粹的乐观,也不是绝对的悲观,而是对混沌状态中藏着的未知、可能,所生出的敬畏。

2013年,公众号上线,以图文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让内容创业者嗅到了春天;

2016年,中国4G网络奔跑了三年,占据手机用户总数半壁江山,淘宝直播开始试运营,背靠“短视频+算法+字节系流量池”的抖音上线,从gif工具转向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快手,用户数来到3亿关口,“三年而立”的小红书开启全品类SKU的成长……

内容生态的底层,正在暗流涌动,内容形态不断变化、分化。

7年后的现在,内容行业与所有行业一样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图文、短视频和直播,以及同样在混沌中的元宇宙、XR(VR、AR),让内容产业充满着不确定性,后浪在背后翻腾,有的前浪会沉入海底,有的前浪在蛰伏,等待下一个浪头。

下一个五年,内容产业必将迎来一次残酷的新陈代谢,那些勇搏主升浪的内容平台和创作者,终将沸腾一片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