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最不敢上称的午餐,是它

新周刊 2025-04-01 12:11:21

打工人对于麻辣香锅等午餐刺客的愤怒,背后最重要的情绪和诉求是配得感,我们配得享有一顿好的午餐,因为那代表着对于劳作和生活的尊重。

现在打工人的钱包太脆弱了,经不起一点考验。

轻轻“嘀”一声,称重结算的数字直教人目瞪口呆——36.78元。明明塑料盆里抓的只有2只虾、2条蟹柳、3个虾丸、4条白菜。麻辣香锅,轻飘飘收割了各位的钱包,成了打工人最新的“午餐刺客”。

在榴莲上称时,我曾梦想成为一个榴莲果园的老板,每天盯着小小的榴莲上称的数字心花怒放。转头走进麻辣香锅店,才知道什么叫其貌不扬也能闷声发大财,上称的瞬间,心情就跟扫码到账一样利落爽快。

被麻辣香锅背刺的网友太多了。(图/小红书截图)

被麻辣香锅吓跑的人,在社交网站上晒出了自己的账单和菜量,控诉自己被刺的血泪史,确实有点“寸菜寸金”的意思,不细看还以为是哪家高级西餐厅推出的新品麻辣沙拉。

很多网友的吐槽大都集中在北上广深,但号称烟火味十足的辣都长沙,都曾有人曝光过遭遇“天价麻辣香锅”的背刺——七八人吃了将近总价500元的麻辣烫,四块方便面100元,连一把金针菇都要上百。

麻辣香锅给人的背刺感如此之重,在于它的性价比赤裸裸低廉,且做法同质化,让人没法欣然接受。尤其当对标同一类型的麻辣烫,只不过做法上是炒而不是水煮,吃一顿麻辣香锅的价钱,约等于两顿麻辣烫的价格,难道是因为做法上更精致、更复杂吗?

打工人最不敢上称的午餐,

是它

同为称重结算的午餐,麻辣烫和麻辣香锅的距离,就像翻红的过气明星,只是换了一件马甲就开始膨胀,身价陡然高涨。

想当年麻辣烫红得热火朝天,胜在“街头平民”的草根气质。它流行于街头民间,其貌不扬万物皆可乱炖水煮,是很多人眼里最不费工夫,也最能称得上没有门槛的美食种类,它代表了年轻人对于传统正餐的反叛,不用像火锅一样迁就其他人喜好,全凭自由意志,往里头加什么自己说了算。

麻辣烫跟麻辣香锅,都有自由选菜的环节。(图/视觉中国)

麻辣香锅,就是进阶版的麻辣烫。在预制菜当道的时代,能碰上现炒的、带有“锅气”和“香气”的不多了。当中花椒的麻和辣椒的辣,层次更丰富,让人更上瘾。

但偏偏它走的不是热腾腾的人间烟火气赛道,而是堪比沙拉拼盘的精致高贵赛道。

每个路过的打工人,都在称重面前被“斤两常识”吊打——明明看起来分量比麻辣烫少,为啥贵了这么多?难道就是因为水分在炒的过程中白白损耗了吗?

在网上搜麻辣香锅,很多家常菜的制作教程也有,如果只是加把香料就炒出来,那门槛确实不高。(图/youtube截图)

麻辣香锅会如此膨胀,或许是因为打工人在低廉且同质化的午餐面前,是有些走投无路的,当前的午餐总会让人觉得背刺感太强。

就算午餐不称重,点个单人麻辣烫外卖,店家主打的“穷鬼套餐”——可能只有泡发的魔芋、几根红薯粉、几条海带丝、三片土豆片,外加几片肥牛卷,这种有荤有素的组合就能超过40块,让人怀疑是不是红辣油锅底承担了什么了不起的费用。点个茶泡饭的外卖,单是各种小菜午餐盒和低成本料理包装,就已经足以让人怀疑近乎30多块的套餐里,真材实料的地方到底在哪。

打工人吃午餐,其实涉及的经济学问题很多。这是一场你的欲望和消费力的博弈。尤其在一线城市商圈,可选餐馆范围受到店租和环境影响,比如深圳某商圈,一到工作日饭点,最受打工人欢迎的总是老乡鸡的店面,但“老乡吃不起老乡鸡”早已成为打工人心照不宣的老梗。

如果不想贵,那花费的时间得有,比如至少你外出的距离得更远一些,才能到非商圈的餐馆吃饭;要不就是你能有足够多的时间安排你的午餐,当然也包括你给自己做午餐便当。

中午排队吃快餐是都市白领们每天的必修课。(图/图虫创意)

一线城市当中,北京和深圳的职场午餐水平多半是经济实力决定的,涝的涝死、旱的旱死,呈现两极;广州还能看城区特色,天河CBD和老城区分布着不同的午餐水平;而上海则是有自己的沪币,街边喝个咖啡就能与其他三地拉开水准。

打工人的午餐综合征,

天生的吗?

如果美食节目出现了选题瓶颈,不妨考虑拍一系列各地打工人的午餐,或许能挽回多一些收视率和关注度。它能从工作日小小午餐窥探每个地方的就业环境、文化传统、生活节奏和职场人的精神状态,这种系列还能有全球化的视角,从国内拍到国外,因为午餐综合征,仿佛就是全世界打工人的通病。

集数最短的可能不是中国,而是英国和北美。这两个国家的午餐都是以简单快捷、效率至上闻名的。1987 年的电影《华尔街》里,股市大亨 Gordon Gekko 就对办公室用餐有过言之凿凿的论断——窝囊废才吃午餐。

成功人士的午餐社交,比如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确实不是普通人能加入的。(图/电影截图)

高达62%的美国专业人士通常在办公桌上吃午餐,在北美,披萨、沙拉、汤和三明治能撑得起一些集数;英国的上班族依旧是三明治的长情党,顶多是在三明治的馅料或者搭配上做做文章,比如近年来越来越多英国上班族开始自带午餐,包括鸡蛋沙拉、火腿沙拉、鸡肉蛋黄酱三明治,或者搭配香蕉、苹果等水果。

伦敦职场人吃午餐众生相。(图/图虫创意)

亚洲国家的午餐文化,大多是出了名的时间效率至上,日本就是典型的便当文化,因此才有了便利店的旺盛环境,快速和经济依旧是午餐选择的主题。

在韩国,最受上班族欢迎的公司食堂菜单,便是米饭配小菜的套餐,泡菜汤、嫩豆腐汤和炸猪排,韩国的工作日午餐文化,更能体现午餐在工作场所当中的社交结构,社交性聚餐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泰国可能有为数不多较不卷的午餐文化,尤其是街头美食文化对办公室午餐也产生了影响,许多上班族会在当地的街头小吃摊或者附近的餐馆用餐,是经济实惠且美味的选择,比如“Cơm Bình Dân”(大众饭,搭配各种菜肴的米饭)是很典型的选择。

泰国的大众饭,看起来丰富但也很像饭堂里的菜。(图/youtube)

与快节奏午餐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西班牙和北欧国家。瑞典人的午餐时间有3个小时。西班牙人从下午2点开始休息,一直到5点,有3个小时的午餐加午休时间,他们称之为“Siesta”。

在法国,午餐时间被视为一天当中最神圣的时刻。它既是文化规范,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中午出外用餐的习惯早已扎根法国人的生活。

疫情期间,法国曾允许员工在公司吃饭,以鼓励单独吃饭。但饮食文化历史学家 Martin Bruegel 坚持在外吃午餐是法国生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最终法国在去年恢复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午餐法”。法文中有“déguster”一词,意思是细味、享受食物,即便他们用餐的选择并不一定最丰富,但无论从时间和重视程度来说,法国都让人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午餐自由。

午餐对于法国人来说,是难得没有班味的间隙。(图/unsplash)

后疫情时代对午餐的改变,或许让我们对午餐的诉求转变为以健康和轻简为主。当我们自嘲打工人在办公室吃“白人饭”时,低油低盐的白领餐风潮席卷国内,正在逐步颠覆着我们对于传统午餐饱腹和丰盛的讲究。

午餐之于我们,功能性正在逐渐加强,生活感逐渐淡去,要不就争分夺秒省时了事,最佳选择就是公司自带食堂;要不就是反预制菜的健康需求,白人饭和沙拉的出现,高级的极简午餐风开始流行,但寡淡无味依旧还是通病。

打工人对于麻辣香锅等午餐刺客的愤怒,背后最重要的情绪和诉求是配得感,我们配得享有一顿好的午餐,因为那代表着对于劳作和生活的尊重。有的拼命三郎只是把午餐当浪费时间的间隙,而有的人就会竭尽全力让短短的午餐时间摆脱工作符号。

我们向往的午餐自由,不是由“刺客”收割的称重数字决定的,而是在工作忙碌的间隙,至少也能享有支配时间和质量的自由。

编辑 L

校对 严严

运营 马社力佛

0 阅读: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