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7
2024年12月13日整理
在安徽省阜南县境内,流行着一种稀有的民间曲艺——淮词。
淮词文辞精妙、曲调婉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2016年被列入安徽省阜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和方式的转变,阜南县淮词正在逐渐消失,急需保护和传承。
左起第二人为淮词传承人卢洪刚
第三人为淮词传承人李孝辉
淮词的由来
阜南淮词起源于明清时代流行在淮河流域的时调小曲,在民间深受欢迎。淮河两岸曾流行着“小调、淮调、马头调、美滋滋、唱着小曲把戏闹”的民谣。
淮词形成和发展的年代,正是漕运较高程度发展的时代。可以说淮词的生长、发育、流传与淮河水系的漕运是分不开的。当时淮河流域的巨商在贸易来往过程中,为疏解长途跋涉的枯燥,常邀艺人于船上演唱消遣。船靠码头时,商人们于酒肆、茶社、旅社间往来进出,这些地方均为淮词艺人演唱之所。由此可见淮水流到哪里淮词就唱到哪里。而阜南县位于黄淮平原南部、淮河中游北岸,地理位 置得天独厚。在晚清至民国年间,阜南县淮词甚为流行。
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末期,即1944年以前,在淮河两岸更是“淮词热”的年代。当时阜南县被称为“淮词窝”,相距不到十里八里的乡镇和村庄,就会有一个淮词班社在活动,在阜南县共有20多个淮词班社。由于淮词是深入民间、又不收任何费用的自娱自乐的演唱形式,3-5人的班社即可随到随唱,非常受广大群众欢迎。因此,在丰收之际、喜庆之日、佳节来临、茶余饭后,便笙箫齐奏,盅铃击节,高唱低吟的淮词便响彻广阔的皖北平原。
淮词的特色
阜南县淮词为民间坐唱曲艺,少则2-3人,多则7-8人即可演唱。演唱曲目全部为短篇。一般为二十二句,最长约为四、五十句,每个曲目称为“一支子”,演唱时多为一人独立完成一支曲子,也有少量对唱曲目。阜南淮词唱腔的音乐结构属曲牌体曲艺品种。
阜南淮词的演唱习俗
阜南县淮词虽为民间曲艺的一种,但和其他民间曲艺品种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没有职业艺人,即没有以此技艺卖唱为生的艺人,而是坚持自娱自乐、修身养性、习艺会友、惠泽乡邻。因阜南淮词最重要的伴奏乐器是洞箫的缘故,淮词艺人互称“老萧友”。艺人可自拉自吹自唱,也可三五位“老萧友”趁休闲雅兴聚在一起,唱对相和。大家凭相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切磋技艺、教学相长、不分师徒辈分。亦有应邀去大户人家“唱堂会”的,但“老萧友”们不收费,身份礼仪似“座上宾”,所以阜南县淮词又被称作“客厅上的玩意儿”。在老百姓眼里能唱淮词都是“有身份儿的人”(即有知识、有文化、有品位的人),很受人尊敬和羡慕。这也是阜南县淮词得以在阜南县全境广泛传播和较为普及的原因之一。
阜南淮词的曲目特色
阜南县淮词反映的主题,绝大部分为女性相思哀怨之内容,而且词句优美感人。如《七弦琴》《猫儿扑蝶》《梦情郎》《盼郎归》《春归惊梦》《一轮明月》等,这些曲目刻画人物唯美唯肖,感情细腻,词句优美,赏心悦目,可咏可唱。如曲目《西厢记》唱词:“猛抬头,月明如水近楼台,禅寺芳草庭槐。行风弄竹金钗响,月影花移玉人来……。”看起来这些文辞的来源好似出自文人才子或乐坊青楼。又据阜南淮词老艺人所讲这些类似曲目可能是从歌楼妓院歌女处传出来的。这部分曲目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感情需要,虽被士大夫阶层批评有伤风化,但代表了被压迫在最底层妇女的呼声。正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说,“借男女之真情,发明教之伪药”,这类曲目在今天看来,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阜南淮词的音乐特色
阜南县淮词在音乐结构上,主要是采取一个个曲牌连缀,或者说数个曲牌联套在一起完成一个曲目全部唱词的配曲。阜南县淮词的音乐主调由“平腔头”(又称平调)——“四句腔”——插入“穿心调”(或者“凤阳歌”等曲牌小调)——“吟板”(又称过板)——“消板”(又称箫板)五个曲牌的乐曲组成。
现收集到的近30个淮词曲目的音乐结构绝大部分如此。值得说明的两点是插入的“穿心调”或“凤阳歌”曲牌可以“翻番”,如“穿心调”四个乐句为一番,可以根据唱词翻一番至四番或五番,甚至有的曲目如《掩羞户》可以翻唱七番;另一点是有少量的曲目,在这五支曲牌的基础上增加有“垛板”。此外,由于阜南县淮词大部分曲目的唱词都比较缠绵、凄婉、相思、悲苦,这就构成了淮词音乐的主要基调和风格比较舒缓、哀怨,节奏缓慢、悠长,哀叹的虚声、拖腔多而长,哀婉而凄美,可谓是一咏三叹。
阜南淮词的唱词特色
阜南县淮词的词格以长短句穿插或上下句对仗为主,像宋词的长短句,又具备宋词的清奇、美艳、绚丽。阜南县淮词部分曲目的唱词结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我国民歌、小调“数字重头”(“重”为重复的“重”)的传统作歌程式。众所周知,我国各地流传的民歌小调的唱词以“数字重头”排列组合一首歌的歌词结构程式非常普遍。
最为各地广泛流传的“小五更”、“四季歌”、“孟姜女哭唱十二月”以及新编的“十送红军”、“绣金匾”等民歌小调都是这种以数字语言巧排唱词的传统结构程式。据史料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就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等按时间、节气为序反复叠唱的乐府民歌。在阜南县淮词曲目里,以这种语言形式结构唱词的曲目占相当数量。如曲目《一轮明月当空照》的唱词,便是从一唱到十,又从十唱到一,真可谓把民歌以数字为序编写唱词的传统手法进行了极致的发挥。
淮词的传承现状
“皖北淮词出阜南,阜南淮词出中岗。”提到阜南县淮词,不得不提“中岗镇”。中岗镇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是阜南县淮词的传唱活动中心。中岗镇淮词从上世纪30年代到抗日战争结束,盛行一时,原因是这一带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并未践踏。为了逃避战乱,上海、江苏、河南等地的高官、文化人士、商界巨头和流亡学生等蜂拥而至,聚集的人气、财力、政治氛围推动了淮词的发展。但随着抗战胜利,避难流亡人等的离去,商业漕运经济也由繁荣走向没落,这些都使得以漕运经济为基础的这一民间艺术也几乎随之衰亡。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对淮词艺人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现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多门艺术相互竞争的格局。这种自娱自乐、只演唱无收入的“玩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
左为淮词传承人李孝辉,右为淮词传承人卢洪刚
如今淮词仅剩的两位传承人卢洪刚和李孝辉就出自于中岗镇。家住阜南县中岗镇的李孝辉与淮词结缘已有20多年。在上世纪90年代,淮词在中岗地区曾经历了一段兴旺时期,少年李孝辉被淮词凄婉美丽的音律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他便跟随同乡的老艺人钻研淮词艺术。李孝辉认为淮词最核心的是吹箫,所谓“三年笛子五年箫”,箫作为阜南地区最常见的淮词演奏工具,没有几年的学习,很难掌握箫的高深技艺。李孝辉不仅箫吹的动听,还熟悉各种曲谱。目前除了李孝辉以外,阜南还能够吹一手好箫的老年淮词艺人,基本都已不在世,淮词曾经的辉煌只停留在了记忆中。
在中岗镇,卢洪刚也是当地有名的淮词表演者,李孝辉精于吹箫,卢洪刚精于唱曲。卢洪刚熟悉箫律、唱段,更能加入即兴表演,风格自成一派。少年时期,卢洪刚没事就跑到对门的老艺人李大坤家中,听他表演淮词曲目,常常听得入迷而忘记回家。而后他便拜李大坤为师,继承学习淮词技艺。卢洪刚认为,在中岗镇,淮词之所以能流传甚广,还跟它本身具有文雅内涵的特性有关。淮词的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文学典故和百姓生活,如《水漫金山》《春门惊梦》《火烧赤壁》等,深受群众欢迎。但同时,由于部分村民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太过晦涩的曲目不能普及,导致淮词在近年来逐渐式微。
卢洪刚和李孝辉一样,目前都没有收徒传艺的打算。“现在想学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想收徒也没有人学。”这两位现存的淮词传承人都十分希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以提升淮词的知名度,把这门曲艺传承下去。
卢洪刚和李孝辉表演淮词《水漫金山》
卢洪刚和李孝辉表演淮词《三国古人名》
淮词的保护与传承
阜南淮词,作为淮河流域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淮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为保护淮词文化,阜南县文化管理部门多次派人来到中岗镇整理、研究淮词,召开淮词传承与发展研讨会,阜南县非遗中心已将卢洪刚申报成阜南淮词市级传承人,也正在积极推动淮词加入省级非遗名录。安徽省内一些高校音乐学院都曾来到中岗调研淮词,撰写淮词艺术理论文章,提出淮词传承发展见解。下一步,阜南县有关部门将加大投入,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淮词的传承和发展,相信淮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资料来源
阜南县文旅体局
《安徽阜南县淮词音乐艺术特征分析》——张丽丽、潘捷
《阜南县淮词的艺术特色》——张丽丽
《婉转淮词谁在唱》——阜阳日报
淮词传承人卢洪刚、李孝辉
文章来源|阜南党史方志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8
#阜南鲍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