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76年1月的那个夜晚,广州的空气里还带着南方特有的湿润,余秋里正准备入睡,电话铃声却在寂静中骤然响起。
电话那头,王震的声音低沉而急促:“余秋里,快回来,老人家不行了!”
他愣了一下,心跳漏了一拍。
尽管他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可这句话落在耳中,仍像一记重锤,敲得他头皮发麻。
他顾不得多想,连夜收拾行李,匆匆登上了飞往北京的专机。

飞机在夜色中穿行,他的心也沉沉地往下坠。
1月8日,周恩来总理离世的消息传遍全国。
这个消息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无数人心中的悲痛。
余秋里到达北京时,已是人山人海,他在人群中挤着往前走,却始终没能赶上见周总理最后一面。
在追悼会上,他站在一旁,眼眶通红,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怎么止也止不住。

余秋里与周总理的交情,要追溯到二十年前的石油会战。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而石油短缺的问题尤为棘手。
彼时,外国专家断言:中国想要实现石油自给,无异于痴人说梦。
毛主席忧心忡忡地说:“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动不了。”周总理亲自挑选余秋里,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让中国的石油工业站起来。
余秋里是军人出身,年轻时在战场上拼杀,左臂被子弹击中,最后不得不截肢,从此成了“独臂将军”。

但少了一条手臂,并没有让他少一分冲劲。
接到任务后,他马不停蹄地开始全国勘探,四处寻找油田。
川中油田的“空欢喜”
1958年,四川传来消息,三口油井相继喷出石油,苏联专家兴奋地拍着桌子说:“中国的石油奇迹出现了!”余秋里听到这消息,心里一边高兴,一边犯嘀咕。
他连夜召开会议,决定亲自去现场看看。

到了四川,他看到黑色的石油喷涌而出,眼睛一亮:“这下子,咱们真是刨出了个‘金娃娃’!”但高兴没持续几天,后续打出的几十口油井,有的出油,有的却干涸得连个油花都看不见。
专家们仔细分析后发现,川中地区的石油主要是裂缝油,储量不大,产量也不稳定。
余秋里沉默了许久,最终下定决心:“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换个地方继续找!”
大庆油田的“绝地反击”
1959年,东北传来捷报,黑龙江肇州县第三口井喷出了棕褐色的石油。

这一次,余秋里没有贸然宣布胜利,而是反复勘测,最终确认这里真的是一个大油田。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家经济困难,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这个庞然大物。
怎么办?余秋里决定拼了。
他从全国各地调来石油工人,甚至请周总理出面,调集三万退伍军人支援。
他对手下的人说:“这场石油会战,只许进,不许退!”

北风呼啸,大庆的冬天冷得刺骨,工人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吃着窝窝头,喝着冰冷的井水。
有的工人手脚冻伤,有的甚至病倒,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周总理亲自视察时,看到这种场景,心疼地问:“粮食够吃吗?”余秋里拍着胸脯说:“有一百万斤存粮!”
周总理听完,笑着打趣道:“全国粮食紧张,你们还这么多,要不先借给我点?”余秋里一听,立马站直了身体:“总理,您给个命令,我们马上送过去!”
周总理摇了摇头:“你们的粮食再难,我也不能动。”

1963年,大庆油田终于迎来胜利。
这一年,中国的石油产量突破一千万吨,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余秋里的努力,换来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腾飞,而这一切,离不开周总理的全力支持。
周总理的最后嘱托
1964年,毛主席决定调余秋里去国家计委工作,有人质疑:“余秋里是个猛将,能搞经济吗?”周总理却力排众议:“大庆石油会战也是经济工作,他干得很好!”

余秋里听到这个调令,犯了难:“我没干过经济工作,怕搞不好。”周总理拍拍他的肩膀,说:“有困难,直接找我。”
可谁能想到,十年后,他最敬重的周总理病重,他却远在广州,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周总理去世后,余秋里在追悼会上失声痛哭。
不只是他,整个中国都在哭。
有人说,余秋里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是遇到了周总理;最遗憾的事,是没能送他最后一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