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英国政府宣布将暂停对89种产品征收关税,具体举措涉及果汁、塑料制品、意大利面等多个品类。这一消息无疑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这或许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那么,在英国这一“免税窗口期”内,中国企业又该如何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英国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博弈
当下,美国的关税政策,于本国经济已造成一定损害,更对全球经济秩序形成冲击。
近日,英国宣布暂停对89种产品征收关税,正是出于促进经济增长、减轻企业负担的考虑。

暂停关税的89种产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涉及果汁、塑料制品、香料等消费品。
举例来说,果汁在以前的关税率曾高达14%到30%之间,这一税率显然对进口商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导致了产品供应链成本的提升。
因此,英国此时的关税调整不仅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还能够促进零售市场和消费品行业的恢复和发展。
另外,鉴于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英国迅速做出应对,同步出台了一系列汽车产业保护政策。
其中包括将混合动力汽车的禁售时间从2030年延后至2035年,放宽电动车制造商的排放目标要求,违规罚款降低20%,并且把罚款收入重新投入到本土汽车产业,以此助力本土车企减轻成本压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举意在为捷豹路虎等车企谋求缓冲期,防止其因关税致使成本剧增,进而被迫削减产能或撤离英国。
此外,英国政府还宣布将出口融资支持规模扩充至200亿英镑。
这笔资金将用于为受美国关税冲击的企业提供专项贷款,其中小企业最高可获得200万英镑融资,助力它们开拓多元化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英国政府这一系列应对举措看似多管齐下、面面俱到,在经济、产业、贸易等维度全面发力。

但这些政策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彼此关联、层层嵌套,要想真正理解其深意,还需深入剖析背后复杂的战略逻辑与多重考量。

英关税政策的救赎
深入剖析英国此次暂停89种产品关税的举措,不难发现,这其实是脱欧后英国在多重压力交织下,被迫走出的一步系统性应对之棋,其中既包含着短期缓解困境的考量,也蕴含着长远战略布局的深意。

从直接动因来讲,英国此举意在对冲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防止国内汽车产能因成本上升而外流。
与此同时,脱欧致使供应链断裂,英国通胀因而居高不下。暂停消费品关税,每年能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直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

从深层次的逻辑层面审视,这是英国重塑全球贸易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英国借助暂停关税这一举措,提前与CPTPP等高标准自贸协定接轨(例如对东盟产塑料餐具实行零关税),为2025年正式加入CPTPP积极铺路。
与此同时,该政策亦削减了英国与印度等新兴市场开展自贸谈判的阻力,对英国构建“脱欧后”的全球贸易网络颇有助益。

而在政治层面,首相斯塔默借此机会展现了“亲商惠民”的良好形象,巧妙地平衡了企业、消费者以及国际社会的期待,避免了在英美博弈中过度激化矛盾。
从本质上看,英国此举是在中美博弈、脱欧阵痛中探索的一条“中间路线”。
然而,这一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仍面临着诸多考验。
英国能否在2027年关税评估前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避免在享受短期红利后陷入“政策依赖”的困境,将决定其能否真正突破脱欧与美国关税带来的双重困境。

我国出海企业迎来重大机遇
随着英国政府正式宣布暂停征收关税,这一政策犹如一阵春风,不仅为当地企业带来了减税的利好,更为全球出口商,特别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这一机会呢?

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国浓缩苹果汁占全球出口量的65%,零关税后对英报价能够降低10%,这一价格优势可有力冲击波兰、土耳其在英国市场的份额。
企业应积极提升产能,优化供应链,确保产品稳定供应,利用价格优势迅速抢占英国果汁市场。

对于调味料产品,鉴于英国超7000家中餐馆的庞大需求以及2024年中国对英香料出口增长23%的良好态势,像李锦记、老干妈等知名品牌,要借助关税取消的东风,加大在英国商超的铺货力度,通过丰富多样的营销手段,提高产品在英国消费者中的认知度与市场占有率,全面渗透英国餐饮市场。

塑料与包装行业同样前景广阔,英国塑料制品年进口额超50亿英镑,中国占其供应量的30%。
零关税下,义乌塑料家居制品企业对英出口利润可提升 5%-8%。企业要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以巩固在英国市场的既有份额。

最后是园艺与户外用品领域,英国园艺市场规模达280亿英镑,且60%的工具依赖进口。
中国五金企业如巨星科技,可借助亚马逊、Temu等电商平台,直接面向英国家庭用户销售产品。
由于该市场利润率较欧盟市场高3-5个百分点,企业应加大在电商平台的投入,优化产品展示,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精准定位英国消费者需求,在这片市场中分得更大的蛋糕。

英国暂停关税,既是其应对复杂局势的策略,也给中国企业带来拓展海外市场的机遇。
若中国企业抓住当下,凭价格优势优化产品服务,有望在英国市场收获成果。
不过,机遇伴挑战,英国与多国深化合作,竞争将加剧。
企业不能只盯着关税红利,要着眼长远,加大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全球贸易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依赖短期政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