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

卧山君历史 2024-09-27 01:39:45

昨天闲着没事,就躲在书房里读起了《资治通鉴》~《周纪·长平之战》,感触颇深。

书中讲的是公元前260年(周郝王下55年)长平之战的故事。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举全国之力,拚尽老命,使出吃奶的力气,整的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决战。

与此同时,也是结束战国动乱、为华夏自成一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战。

从军事层面上分析,一方面证明了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策略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赵国老帅廉颇“坚守不出”策略的可行性。

“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军大获全胜,赵军损失45万人马为代价落下了帷幕。

赵国差一点被打回到原始社会,自此,元气大伤,综合国力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为亡国之路埋下了种子。

而秦国则因此一战。基本上奠定了一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格局。

素有“纸上谈兵”,三国失街亭的马谡师祖之称的赵括,作为取代老将廉颇任统帅,自然而然,要为赵国的惨败,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平之战”的失败,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也不能全归咎于赵括一人的责任。再说小鲜肉也担当不起国家兴亡的重责。

“长平之战”开战前期,秦国的综合国力就已经非常强大,若单挑其它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是不费吹灰之力。通俗上讲“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秦国之所以如此牛叉的原因,追根溯源,首当其冲得益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其次就是接下来几任国君的韬光养晦,励精图治。

反观赵国,虽然赵武灵王在军事上进行改革,推行了“胡服骑射”的国策,使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军队上下如同练就一门绝世武功秘籍般开了挂。也同样具备单挑其它诸侯国的资本与能力。

就地域而言,秦、赵两国分别雄踞西、东,国土疆界紧密相连,随时随地都有发生摩擦,掰手腕,或干上一仗的可能。

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就是点燃“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公元前262年,面对赵国咄咄逼人的态势,韩国上党郡守备司令冯亭,主动向赵国投了降,愿献出上党郡作为投名状。

当时的状况,既没有战术上的套路,也没有战略上的考量,更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说白了就是跟当下国足一样技不如人,以“免费券”相赠的方式,将上党白送给赵国,以讨个国泰君安。

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见血刃就白捡一个上党郡,此份“不收白不收,不拿白不拿”的靓单,赵孝成王自然乐意笑纳,毫不客气地照单签收。

有了上党郡这个前沿阵地,赵军就将作战司令部安置在此,意欲跟秦国面对面决一雌雄,准备大干一仗。

始初,赵国这边军事上的带头大哥是著名的老将廉颇。而秦国那边的带头大哥是著名的王龁。

双方在长平地区(现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距长平城约25公里的山地)各自修建军事基地,修筑防御体系,形成东西对峙的态势。一时间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大战一触即发。

深谙兵法之道,老谋深算的廉颇十分怪异,任凭秦国兵士肆意挑衅,乃至骂爹骂娘,羞辱他祖宗十八代,就是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深沟高垒,固守不出。绝不给秦国速战速决的机会。

当时,敌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高达一百万之众。双方旷日持久地僵持着,一拖就是两年之久。

一百万人的吃喝拉撒,耗费钱财如同烧纸一般,白花花的银两如流水“哗哗”声响,谁见谁都心疼。

面对廉颇坚守不出,毫无战果,赵孝成王有些急了。每天上班前,就收到短信提示:余额不足,请及时充值。

天天看到长平前线的耗材信息,赵孝成王的脑袋瓜就嗡嗡作响,头也大了。于是多次派人到前线督促廉颇尽快出战,以“短平快”的方式解决战斗。

然而,置若罔闻的廉颇,依旧是我行我素,摆出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架式。

双方都这么僵持耗着,不光赵王急,秦王更加急。秦国翻山越岭,后勤补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懂兵法的都明白,打仗打的就是粮草。

唯有速战速决,秦国才能弥补辎重运输难的短板。赵军坚守不出,谈何速战速决?总得想法解决难题!

秦国相国范雎,就给赵国来了一个《反间计》,重金收买赵国国内众多的网络水军。

水军不停地发帖子说:秦国最惧怕的其实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原本是一介莽夫,也老矣,军事上跟不上时代潮流,奥特了,人一旦老去,胆子就自然缩水,不适合领兵打仗,不足为惧!若是赵括带兵的话,盛名之下,秦军甘拜下风,立马火速撤兵。

当时的赵孝成王原本就对“抗君命不遵”的廉颇烦透了。再加上赵国国内的公知精英,网络水军的大肆渲染,炒作,歪曲事实的吆喝。

赵孝成王终于下定决心更换主帅,廉颇就地下课,让民意呼声极高的赵括接替主帅位置。

当秦昭襄王得知赵国已中反间计,临阵换帅的消息后,不禁暗自窃喜。

此时,秦军也作了小小的调整,由武安君白起替换王龁,王龁给军神白起当起了副手。

秦国君还下了一道密旨:不准将秦军换帅的消息泄露出去,有谁胆敢泄露军机,立马送谁到阎罗殿领盒饭。

公元前260年7月份,赵括正式走马上任。抵达长平后,意气风发地准备大显身手。

走进指挥部,赵括就迫不及待地全盘否定,并推翻廉颇那整套禁严壁垒,高台固守的作战部署。

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率军出击,全线大举进攻秦军阵地;非要给秦军点颜色、厉害瞧瞧。不然,还真以为赵国无人了。

赵括的军事指挥水准,终归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基础上,说说“评书”倒是可以。

当遇到战神白起,赵括的“评书”技能,也只能给白起当陪练,刷刷存在感而已。

赵军主动出击之后,秦军佯装战败,“落荒而逃”,装出一副太不经打的怂样。“骄兵之计”使得赵大帅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遨游太空,云里雾里,好不爽快。

岂知白起早已布置两路特种兵部队,隐蔽其后,整装待命。

赵军还真以为秦军不堪一击,玩命追赶到了秦军大营附近。

岂料秦军的城池固若金汤,守营士兵勇猛顽强,赵军根本难以进攻。

而埋伏在后的一支两万五千人马的突袭部队,早已切断赵军的后路。另一支由五千轻骑兵组成的快速反应部队,迂回穿插到赵军各营之间,切断赵军的联络系统。

就连运粮的通道也被封堵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就算飞鸟也难飞过,前线的赵军炊事班无米下锅。

赵军陷入被动局面,军心浮动,不稳定的因素如影随形。

紧接其后,白起派兵狠揍赵军的屁股,赵军无处可藏,抱头鼠窜,不停歇地向邯郸拨打SOS求救电话。

秦军则在长平战场捷报频传,秦昭襄王也没闲着看热闹,当得知赵军运粮通道被截断,便亲自赶往河内郡,当场分封将士爵位普遍升一级,以资鼓舞士气。

顺便征召青壮年兵士调往长平战场附近,围点打援,切断所有点外卖的平台及渠道。

若想彻底弄残赵国,就不能心怀妇人之仁。

好不容易熬到了九月份,赵国的军士忍饥挨饿长达一个半月之久。开始自相残杀,做“人肉叉烧包”来充饥。

赵军打算作困兽之斗,想最终的殊死一搏,临时编成四个“分列式”方队,四面突围。

轮番进攻多次,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仍未突破铁桶式的包围圈。

就连赵括也离开指挥部,亲自披挂上阵,结果被秦军放乱箭一箭穿心,乌呼哀哉!

主帅一死,群龙无首,赵军阵脚大乱,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剩下的40万赵军只得朝白起举起了白旗(有点绕口)。

白起担心投降士兵反复无常,是否真心降服不得而知,况且俘虏得管吃管住,军粮本来就紧张,不如将40万赵军全部坑杀活埋,以绝后患。

“长平之战”赵军先后损失达45万之众,当消息传回国都邯郸城,举国震惊,哀鸿遍野。

赵括作为“长平之战”第一责任人,必须要为惨败负直接责任。虽然血染战袍,战死疆场,但是,两千多年来的唾骂声不绝于世,死有余辜。

秦、赵这场举全国之力的大决战,以赵国全军覆没落下了帷幕。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纵观“长平之战”,不能单以成败论英雄。

赵国的军事实力固然很强,有能力跟强秦掰手腕。然而,赵武灵王当年的改革仅局限于军事层面上,并未对其它领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改革,甚至还出现了相互掣肘的弊端。

而秦国就不一样了,自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就开始对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国防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化改革,属于全方位、立体式、一杆子到底的改革。

在爆发“长平之战”前期,秦国就拥有了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河东四大产粮基地。

而赵国仅有太原盆地和以邯郸为中心的漳㵚流域,不仅粮食产地面积比秦国少,就连耕种质量也远低于秦。

尤其是秦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后世的农业专家评估为富庶之地,土壤肥沃的天府之国,授于了“五星”级好评。

若论整体实力,秦比赵要强太多,可以说不是一个等量级别的选手。

说白了,赵国只不过是一个偏重军科的学霸而已;而秦国则是文理兼修,全能型学霸。两学霸根本不可以等量齐观,更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当两国面临着生死大决战,综合国力已经决定了胜败的天平倾斜状态偏向了强秦。

由此可见,赵国的惨败绝非偶然,换作谁当军事主帅,估计都是一个输,包括英明神武的老帅廉颇,失败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0 阅读:32

卧山君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