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布为何被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后来又为何落个“投降派”的名声

情感励志故事 2024-12-23 20:57:48

伊里布这位清朝宗室大臣,晚节不保,把自己活成了“投降派”的代名词。

清朝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占领定海,清廷焦头烂额。

年近七旬的伊里布接到钦差大臣的任命,被派去收复失地。

按理说,这位宗室大臣一生清廉果敢,能力不俗,也算是朝廷的好手。

但这次,他不仅没扛住这场硬仗,还因为一系列操作被骂成了“卖国贼”。

从“能臣”到“投降派”,历史对他的评价一落千丈。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英勇不再,选择拖延

伊里布一贯以干练利落著称,但面对强大的英军,他彻底失去了方寸。

年近古稀的他,面对英国舰队的船坚炮利,清军的残败不堪,他清楚地知道,所谓“收复定海”不过是皇帝美好的幻想。

但他不敢直接说“打不过”,只能一拖再拖,用各种借口延迟出兵什么调广东水师、福建水勇,什么加强防御、招募新兵,表面上看是在积极布置,其实就是为了熬时间。

这种“拖字诀”,说白了是他精明的权宜之计,但却让皇帝和百姓觉得他按兵不动、毫无作为。

伊里布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拖到既没打仗,又没讨好皇帝,两头不落好。

2. 谈判手段,低声下气

既然打不过,那就谈判吧。

伊里布是这么想的。

他抓住了英军士兵被俘的机会,试图用战俘换回定海,甚至搞出了所谓“战俘换失地”的计划。

乍一看,这是个聪明的办法,但问题是,他谈判的方式实在太窝囊。

为了让英军“给面子”,他甚至用上了市井腔调,什么“彼此各让一步”“互相给个面子”这样的话,堂堂钦差大臣,说出这种话来,实在让人觉得丢人。

结果呢?英军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不仅漫天要价,还趁清军押解俘虏时直接劫走了人,彻底让他的谈判计划变成了笑话。

伊里布的“低声下气”,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让清廷的脸面丢得一干二净。

3. 表功心切,谎话连篇

最让人无法原谅的是,他为了邀功,编了一堆不着边际的话。

定海最终“和平收复”了,但是真相是,英军早就因疫病流行、水土不服,准备主动撤军。

伊里布却在奏折里大肆吹嘘,说什么英军“免冠服礼,交献定海”,仿佛他逼得英军低头认输。

一听这话,道光皇帝直接炸了。

他一想,这么容易就收复定海,那你之前为什么按兵不动?还说什么“兵不血刃”,那岂不是放虎归山?再一查,发现伊里布私下签署了停战协议,甚至还接受了英军的礼物。

尽管他后来交代清楚,这些礼物他早就上交了,但在当时,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

他的这份“表功奏折”,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伊里布确实是个精明人,但他的聪明全用错了地方。

他清楚自己打不了胜仗,却又不敢向皇帝认输;他想和平解决问题,却搞得底气全无;他试图邀功自保,却引火烧身。

最终,他落得个“投降派”的骂名,实属咎由自取。

但话说回来,鸦片战争的失败,根源在于清廷的腐朽和闭塞,一个伊里布,终究扛不起整个清朝的败局。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