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无论对三国有没有深入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诸葛亮这一名字。诸葛亮是三国蜀国的丞相,鲁迅评价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为“多智而近妖”,这一评价主要着眼于诸葛亮不仅在计谋上千变万化,而且在个人能力上的表现也异于常人,似乎没有这个人不会的东西。
例如我们熟知的《草船借箭》这一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诸葛亮在周瑜不合理地要求下,利用了曹操的多疑性格,成功以自己的谋略“借”到了十万支箭。
无论是历史评价读物还是听完这个故事的大部分人,都把目光聚集在诸葛亮的智谋上。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有所疑惑,曹操为什么不直接射火箭呢?因为在箭矢上涂油后发射这种技术即使是在三国时期也已经普及。不少战役都会使用火箭进行进攻。
原来不使用火箭进攻,是曹操在指挥过多场战役后所得出的经验之道,这恰恰体现了曹操的精明和谨慎。
诸葛亮和周瑜的关系,想必无论是否对三国演义有深入了解的人都知道。“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带有怨恨的感慨也是我们熟知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由这一对对手开的头。
周瑜在孙策死后准备与刘备联合,共同击退曹操。不过这样的联合只是暂时的,周瑜深知自己的立场,因为对这个在蜀汉军营里坐镇后方、神机妙算的军师诸葛亮十分忌惮。在立场的影响下,周瑜认为诸葛亮是东吴一统天下的巨大障碍,因而不断地找机会想要处理掉这一人物。
大战在即,这一机会终于出现。周瑜为了为难诸葛亮,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造出十万支箭。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生产力低下,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的所有物品,都是依靠人工制造。因此想要在十天内制造十万支箭,只要有足够的人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是关键就在人上,三国时期人口数量在整个古代中几乎处于最低点。
虽然三国演义记载了三国时期各国在战役中极其可观的士兵数量。比如赤壁之战中,曹军就有八十万;夷陵之战中刘备有七十五万兵马;官渡之战中,袁绍也有七十万大军。这么一看,似乎三国时期人口相当可观。但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
这只是小说语言,作者不会去详细考证三国时期的确切人数,只会虚拟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士兵数量,同时这些人数也常常被作者在写作中用于渲染和烘托。以少胜多的战争总是让读者看了之后热血沸腾。因此小说对兵马数量的展现不能看做史实。
实际上蜀国人口总数只有一百来万,吴国人数稍微多点,有两百三十万多,魏国人数最多,有四百四十多万。三国人数合计也就七百多万。在整个中国古代里,真的算不上多,就连处于历史上大动乱时间节点的“五胡乱华”时期,我国人口也没有跌破一千万。与之相比的三国却只有七百多万人。
那么在生产力落后的并且人口基数小的三国,根本不可能提供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资源。可见周瑜确实是在刁难诸葛亮,即使这件事对诸葛亮不能造成实质性影响,也会让他在军中的威望大大降低。
诸葛亮面对周瑜的刁难,没有表现出对于的情感,甚至说自己在三天内就可以造出十万支箭。周瑜听后怎能不喜,他深知自己的要求是刁难,但是诸葛亮自己要往火坑里跳,他当然不会阻拦。
当即就要求诸葛亮写下军令状。诸葛亮也没有推三阻四,从容地写完后就离开了。鲁肃目睹了整个过程后,愁得不行。诸葛亮回去之后却找到鲁肃帮忙,鲁肃一个头两个大,十天都不一定能造出一万支箭,诸葛亮居然一口气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支箭,当即就说:“你自取其祸,要我如何救你?”
没想到诸葛亮一开口却不是要求鲁肃帮自己造箭,而是借了二十条船、一些士兵以及一些青布和草垛,并且要求鲁肃不能将风声透露给周瑜。鲁肃没搞懂诸葛亮这又是在玩什么计谋,惊疑不定下还是同意借了这些东西。
诸葛亮得了鲁肃的应,又慢吞吞地回了自己的住处。鲁肃心里焦急,面上却不显,只是每天都注意着诸葛亮的动向。但是他却震惊地发现,一整天下来,诸葛亮完全没有做出什么动作,甚至到了第二天,诸葛亮依然像平常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直到第三天凌晨,诸葛亮才秘密地找到鲁肃,叫他去取箭。
鲁肃被诸葛亮喊起来叫到之前自己借给他的船上。此时天还没亮,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雾气,离得远了什么都看不清。鲁肃见状一头雾水,只见诸葛亮招呼士兵们把二十只船连起来后,下令将船开向曹军军营。
不多时,整整二十只船就开到了曹寨前面,诸葛亮又叫士兵们高声呐喊,士兵们得令后,呐喊声从浓郁的雾里传出来,军鼓也被敲得砰砰地响。曹营这边放哨的哪能听不见,赶紧回去禀报军情。
曹操收到消息后更是惊疑不定。他惊的是蜀军竟然这么快就做好了战斗的准备,疑的是蜀军为何选择这样的天气进攻。带着复杂微妙的情感,曹操紧急调动了六千弓箭手去江边集合。
从曹操这里望过去,江面上影影绰绰地能够看见密密麻麻的船只,也能听见士兵们震天的呐喊声。漫天的浓雾配上此情此景,怎能使本就生性多疑的曹操不迟疑。蜀军越是大张旗鼓地进攻,曹操越认为这是一个陷阱。
但是总不能任由这些船只越行越近,在曹操一声令下,江边早就蓄势待发的六千多弩手纷纷向湖面上的船只放出箭。漫天箭雨哗啦啦地洒向这二十多只船,或者说,船上的草垛。蜀军的船里曹营越近,箭就放得越多。
两方对峙间,太阳终于出来,晨阳驱散了浓雾,这时曹操才看见在浓雾掩盖下的船上扎满了草垛,以及,在草垛上密密麻麻的箭。曹操意识到中计了,此时诸葛亮才下令回程,同时命令士兵喊到:“谢谢曹丞相的箭!”
诸葛亮回营后,带来满满一船的曹箭,蜀军军营里看到这一幕的无不瞠目结舌。他们把船上的箭拔下来细数,数量早就超过了周瑜要求的十万支。诸葛亮凭此一役在军中的声望更是登上了一个台阶,周瑜的计划落空。
三、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关于这个问题,许多听过草船借箭故事的人都有疑问,既然不确定诸葛亮在前方是否有埋伏,那为什么不干脆发射火箭,直接把蜀军的船一把火烧了呢?实际上,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才真正体现了曹操的精明。
在自己营寨位置已经暴露的前提下,曹操一方面有着数量可观的兵马,料定蜀军不敢贸贸然就攻打。另一方面也因为营寨暴露的问题,曹操也有些担心蜀军会不进行战场上的正面交锋,而是使计去破坏作为后盾的营寨。
除了利用天灾,想要大面积破坏营寨就只能借助人祸。而在这个年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太多的方式人为地破坏,最常用也最方便的手段就是和前文提及的那样——放一把火。
放火攻城这种手段可谓是既不耗人也不耗财,只需要借助天时地利。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依靠火攻而取胜的战役大多就是这样,例如战国田单的火牛阵、唐代薛仁贵做出的雀撒火种攻城。不过要数火攻战役最多的,还是三国时期,基本上历史上有名的火攻战役都在这个时期。
比如和草船借箭直接相关的赤壁之战、吴魏之间的官渡之战、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动的夷陵之战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火攻战役。
就连曹操自己都曾经放火烧过别人的粮食,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不得不慎之又慎,数量巨大的火攻战役使得曹操面对蜀军的来袭没有鲁莽做下火攻的决策,因为他自己军营位置已然暴露,如果放火箭去射蜀军船只,这些船烧是烧起来了,但是这是在水上,蜀军完全可以弃船而走。
水面作战选择的士兵哪有不精通水性的,说不定忙活一通之后只是烧了他们几艘船,士兵连一根毛都没烧到。而且一旦船只着火后蜀军没有放弃行船,继续将这船往自己的营寨面前开。这些被火点燃的船无疑就成了曹营最大的威胁。
只要这些船抵岸,势必会把才搭建好没多久的营地给烧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曹操只能重新找一个地方驻扎,耗时耗力不说,万一蜀军打的就是让曹操换营地的算盘,趁着他们还没有扎好营的机会大举进攻,这对于自己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曹操能够这么想不无道理,无数的历史和事实都充分表明这个方案的可行性。瞬息万变的战场根本不容曹操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为了保险起见,曹操最后还是下令使用普通的弓箭射击。
只是这一回,曹操确实是吃了疑心过重的亏,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了。这才导致诸葛亮的计谋得逞,没有伤到蜀军不说,还白白损失了十余万的弓箭。作为战争另一方的诸葛亮恰恰看中了曹操这样的性格,才设计了这么一出圈套,就等着曹丞相往里钻。
不过虽然在这个事件上,我们看到是曹操吃了亏,毕竟他损失了箭,被戏耍一通。可是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一样,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从另一面来说,曹操是精明的。
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蜀军清晨来袭这件事完全是在意料之外。他在几乎全无准备的前提下仓促应战。面对浓雾中行踪不定的蜀军,曹操没有贸然行动,而是用最短的时间分析利弊、做出简略的方案,最终才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以图击退蜀军。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一选择都是损失最小的。因为曹操不可能对诸葛亮的意图未卜先知,只能以阴谋论的角度去思考这次敌袭。如果看到蜀军进攻后,曹军立刻整装进攻,一方面是由于浓雾,不知道蜀军出动了多少人马,曹操无法确定自己应该相对应地派出多少人。
另一方面是水上作战的前期准备时间长,等曹军出发了,蜀军基本也快要到达岸边了,不如直接列好阵,在岸边以逸待劳等待蜀军上岸大杀一通。
但是这样就处于被动应战的情况下了,作为优秀的统帅绝对不能将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只要有主动出击的机会就一定要抓住,因此最终曹操召集六千弓箭手对蜀军船只进行进攻。
这样一来,曹操就在不明朗的情况下,用最短的时间做出了损失最小、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虽然结果损失了十余万的箭,但一方面曹军没有受伤,在几乎是人数决定一切的三国时期,保住了打胜仗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也没有被迫更换营地,让蜀军无法派出人手确定自己的动向。那这一点的损失完全是曹丞相能够接受的。
虽然了解后续的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中曹师败绩。但这一战役的失败既不是因为曹操指挥不当,也不是因为曹军人数不够、质量不高等主观原因。而是由于曹军中没有像诸葛亮一样能够观天象而知风雨的能人。天时地利都站在曹操的对立面,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是无可奈何的。
小结曹操在三国时期当属一代枭雄。他善诗歌,却没有文人的优柔寡断;他精兵法,却没有陷入兵书的框架中。三国演义实际上是罗贯中站在蜀汉立场上写的一部小说,因此事事以蜀汉为先,在情感上也偏向他们。以至于看完三国演义的人,无不对蜀汉最终的没落感到悲痛,而对于整本书极力塑造的“反派人物”取得最终胜利的史诗感到牙痒。
但实际上三国演义就是把蜀汉当作正统来写的一本小说。说得狭隘一点,其主要突出的人物正是诸葛亮。三国演义在历史上的爆火,让我们很难从曹操的角度去看整件事。不知道的人只会认为他是个反派,知道的人会感慨曹操的手腕、才干及其政治抱负。
实际上我们脱离三国演义,专门看曹魏,会发现曹操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政治家、文学家,甚至是书法家。正如本文一再提及的那样,我们在看问题、看事情的时候,应当系统全面地去看。不能只看一方面,就对一个人、一件事妄下评论。有时候我们所听、所看的,只是事实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