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开始筑山煮盐,一手发展军事力量,一手发展经济。在 20 世纪40 年代美国的外交政策逐步形成了两大战略,一个是现实主义的遏制战略,另一个是恢复经济的自由主义战略。 同时,苏联作为战胜国,也想增强政治、军事实力,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推广到更多的地区。因此,美苏对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的争夺在所难免。
二战期间,苏联红军在与法西斯军队较量中,进入过一些东欧国家,其中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不久,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实际执政,学习苏联模式。东欧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此外,战后苏联不愿履行从伊朗撤出的协定,引发了伊朗危机。与此同时,苏联废除《苏土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并一再要求修订《蒙特勒公约》,引发了土耳其危机。还有持续时间较长的希腊危机。由于美国的支持,伊朗危机得以化解,苏联从伊朗撤军。在土耳其危机中美国势力趁机进入了土耳其。在希腊危机中,美国向希腊政府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
苏联从上述两个地方着手构建其地缘政治安全,引起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而且随着英国等传统大国在战争中的衰落,在处理这一系列欧洲危机事件中,英国需要邀请美国参与解决此类危机事件。作为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迥异的两个国家,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
此后,冷战开始,美苏意识形态之争愈演愈烈。 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正式形成。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美苏在欧洲的意识形态之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以实现其经济复苏。政治上分裂德国,而正是德国分裂,形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在欧洲对峙的局面。 在亚洲,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主要内容是规划了“两条遏制线”。位于西太平洋一线上的日本、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由美军抵挡外来进攻。”亚洲大陆上的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由盟友进行遏制,不投入美国部队。”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随后,又爆发了朝鲜战争。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共产党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得以发展壮大。美国担心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所以杜鲁门政府确定了美国在亚洲的冷战政策是防止共产主义在亚洲蔓延的“遏制”政策。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其实在美国国内被共和党不断批评,共和党称其“是一种对共产党软弱的政策”。加之新中国的成立,朝鲜战争的爆发,让杜鲁门政府“在东亚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处境”。
早在 1948 年秋,美国就开始“加强扶植东南亚国家的反共力量”,拉开对中国““遏制”政策的序幕”了,并把对中国的“遏制”退到了中国边缘地区。因为在亚洲大陆这一条遏制线上,对美国来说东南亚是其交通要道,所以东南亚的位置十分重要。而越南紧邻中国,做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前沿,地理位置尤为重要。美国试图通过向东南亚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政府提供政治、经济、军事援助和顾问援助把共产主义遏制在中国南部边境。
为此美国开始规划对东南亚的政策,确定对东南亚政策的范围包括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缅甸,马来亚,泰国和菲律宾。目标是遏制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并且此时美国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支那的激进民族主义问题无法通过全力支持荷兰和法国予以解决,但也不能逃避问题。此外,积极寻求把东南亚作为原材料供应地,及寻求其与日本、西欧和印度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
1950 年 6 月 25 日爆发朝鲜战争。当天国务院情报处对局势进行了评估,首先提出美国需要援助韩国。如果没有美国的有效援助,韩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可能会崩溃。国防部也预估,如果美国立即进行军事援助,将会加强韩国军队和人民的意志。其次,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事先指示朝鲜采取的行动,因此朝鲜战争“必须被视为苏联的举动”。而且苏联如果拥有朝鲜作为基地,将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再次,如果美国不采取行动,将影响美国在整个亚洲、乃至欧洲的声望。尤其对日本、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负面影响较大,也将有利于中共政权。东南亚地区将对美国失去信心。“增加共产主义在东南亚渗透的机会”。
1950 年 6 月 27 日,杜鲁门命令美国空军和海上部队给予韩国部队掩护和支持。下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加强在菲律宾的美国部队,加快对菲律宾政府的援助。同样加速向印度支那提供军事援助,并派遣军事特派团到印支。且指示美国驻安全理事会的代表奥斯汀向安理会报告这些步骤。1950 年 7 月 7 日,安理会第 84 号决议决定派遣联合国军援助韩国。7 月 25日联合国表示向韩国提供军事援助。美国国防部正在研究军事援助标准。而且联合国决议草案还确认提供紧急救济,援助和医疗援助。“7 月 27 日,在美国的指挥下十六国部队组成的联合国军在南朝鲜釜山登陆介入朝鲜战争。”
其目的是防止东南亚国家进入共产主义轨道,并协助东南亚抵抗共产主义。以防危及美国的安全利益(美国在太平洋近海岛屿链中的地位及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基本安全利益)。基于美国认为共产主义进入东南亚的路线将影响美国对该地区的行动方案这一理念。美国试图寻求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联合对共产中国干涉东南亚发出警告,鼓励和支持东南亚各国人民抵抗共产中国。关于印度支那,美国有两套方案。
在没有中国干预的情况下,继续向法国提供援助。如果确定中国共产党部队干预印度支那,将协助法国和联合国采取适当的军事行动打击共产党中国。至此,从最初的“杜鲁门政府无法在东亚确定一种恰当的“遏制”范围”演变到东南亚最终成为了美苏冷战在亚洲的前沿阵地,“杜鲁门政府赋予这一地区新的战略重要性”
在东南亚地区美国尤其关注法属印度支那,因美苏在欧洲对峙,在亚洲又面临着“朝鲜的僵局”,所以在东南亚美国“更加难以接受越南共产主义再度取得成功的事实”。而越南是法属印支中的一员,因此在这个地区美国并不想超越法国的领导地位。
1950 年 1 月 29 日,法国批准越南自治,把行政权交给保大。因此美国愿意承认并加强保大的统治,倾向于使用不明显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措施支持保大, 甚至为保大或其他非共产主义领导者清除障碍,以期非共产主义政权能得到越南人民的支持。但是越南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50 年之前,已经有大片国土得以解放。不过北越的处境依然非常艰难,胡志明向中国请求援助。在朝鲜战争打响不久,即 1950 年 9 月,在中国的援助下,越南人民军在北越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向法国发起了边界战役。
法国的理念是:遏制东南亚的共产主义是所有西方国家利益之所在,印支地区理应由西方国家共同承担相应份额。英国对法国撤出印支很是担忧,也指责法国的做法,但是也仅限于此而已。只能依靠美国增加对法越援助维持印支的军事僵局,不过美国仍希望法国能继续履行其在印支的责任,美国不是取代法国,而是要尽量减少在印支的责任。 但是在法国自愿撤离的情况下,美国需要考虑制定自己的印支方案。
《日内瓦协议》规定,越南以北纬 17 度线为界,越盟控制越南 17 度线以北地区,法军则在 17 度线以南地区集结,1956 年 6 月举行越南全国大选。到 1954年 7 月法军有 18 万 5000 人留在南越,暂时其他任何权力无法代替这支力量。南越军队在目前的训练和纪律状况下,不能与越盟部队进行战斗。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已开始为南越策划未来的“政治安排”。美国愿意承担起对越南部队进行训练的责任,但是对越南全国大选的可取性持强烈保留态度。 上述状况,造成美法在南越问题上产生了一些冲突,所以美国开始想办法在越南南部取代法国的地位。
美国深信胡志明会赢得选举的胜利,如果在越南举行自由选举,胡志明将获得 80%的选票,因为保大腐败并且法国仍然继续在南越进行殖民统治。杜勒斯更担心后一个问题。为了消除这一问题,他说,“有必要组建南越部队并向其提供经济援助。我们需要为印度支那提供 8 亿美元援助,并使其具有更大的使用灵活性。” 美国担心其在印度支那的不作为会导致越南的提前选举以及共产党接管印度支那,所以美国将随时采取必要的行动,以确保继续维持越南南部的非共产主义立场。既然选举无疑将导致越南成为共产主义国家,因此越南分裂才是最佳解决方案。美国打算敦促法国给予南越完全的政治和经济独立,并通过适当措施来强化这种独立。
总结
从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美国的对越政策和美国在南越“反叛乱”政策的由来三个层次论述了关于美国在南越“反叛乱”政策以及“凤凰计划”发展的背景。首先,在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下,美国对亚洲冷战给予特别关注。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美国提高了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其次,法国力量不断衰微,继而难以维系其在印支的殖民统治,鉴于印支的重要性,美国多次表达单独接管印支事务的意愿,最终在日内瓦会议后,美国取代法国接手印支事务。
最后,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扶持下,南越建立了吴庭艳政权,其对在南越的共产党展开了残酷了逮捕残害行动,北越决定反击,在南方成立民族解放阵线组织,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在南越开展宣传、游击战等爱国行动。此后,为了打击北越在南越的游击战,艾森豪威尔末期便提出了“反叛乱”计划,此计划在肯尼迪时期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