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走中国女人600亿!被官媒揭穿的“防晒衣”,套路实在是太深了

小律是良人 2025-04-11 17:20:56

曾经,青岛大妈们的“脸基尼”被视为海滩奇观。

可现如今,防晒衣却成为了都市白领的日常标配。

社交平台的博主,一年到头都在测评各种各样的防晒面罩;城市里,穿着防晒衣的年轻上班族们,即使在办公室也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生怕有一丝阳光晒黑自己。

这种种迹象都足以表明,防晒已经像其他生活用品一样,成为大家日常保护皮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防晒服装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4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11亿元,并预计在2026年达到958亿元。

“蕉下”作为专注于防晒产品的品牌,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了22亿元的营收和4.9亿元的净利润,而这也充分体现了防晒市场的巨大潜力。

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防晒物品越来越贵,一件薄薄的防晒衣常常要卖到上千元,价格和高档羽绒服差不多。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高价防晒衣卖得这么好?是防晒技术真的有了很大提升,还是商家在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

科技与狠活背后的营销迷局

在如今庞大的防晒市场中,“AirLoop面料”、“L.R.C涂层技术”等专业词汇让人眼花缭乱,而这些新概念也正是各品牌防晒衣的广告。

可实际上,各大品牌宣传的重点无非是更有效的阻挡阳光,以及更快地排出汗水,本质上仍是围绕“防晒”和“干爽”这两个核心功能进行升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蕉下的招股书详细介绍AirLoop面料和L.R.C涂层技术,力图展现产品的科技含量;安踏的“绝绝紫”系列强调吸湿速干和冰肤科技,旨在吸引注重运动体验的消费者。

VVC、OhSunny等品牌则推出静音蜂巢技术、湿态防晒科技以及皮肤表面微气候等概念,这些技术名词,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产品价值感,让消费者认为购买的产品品质卓越,性价比高。

但实际上,这些品牌都在试图通过技术包装,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功能性,从而对产品产生信任感,并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价格。

为了让防晒衣卖得更贵,有些品牌开始增加各种额外的功能,让防晒衣变得更加多样化。

比如,有个品牌推出了“面膜防晒衣”,宣称衣服面料里添加了“762MG/kg玻尿酸”,穿上它就像敷面膜一样,能迅速提升皮肤的含水量。

都市快报更是报道过一种叫做“木糖醇面料的防晒衣”,商家说这种防晒衣是用木糖醇冰氧气做的,可以“一秒散热,穿上立刻降温5℃”,感觉就像穿了一件移动空调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宣称能有效驱赶二十多种蚊虫,并且驱避率高达97.06%的“驱蚊”防晒衣。

由此可见,市场上各种附加功能的防晒衣,更像是商家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

毕竟,如果一件防晒衣的功能仅仅是防晒,恐怕很难让人接受它那高昂的价格,多种功能加身才能让它显得物有所值。

不过,防晒观念的改变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各大品牌通过制造“颜值恐慌”的营销手段造成的。

如何精准击中消费者的“痛点”?

很多品牌方持续宣传紫外线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皮肤变黑、加速衰老、产生色斑,甚至可能诱发皮肤癌等。

这些宣传信息逐渐加深了大众对紫外线的恐惧心理,并将防晒措施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起来。

在一份网上流行的防晒霜评测中,测试者将背部分为多个小区域,分别涂抹不同品牌的防晒霜,并用黑胶带隔离各区域。

测试结果表明,被黑胶带遮挡的皮肤几乎没有变化,而涂抹过防晒霜的区域却或多或少出现了颜色变化。

这个实验结果似乎暗示了防晒霜的效果并不如宣传的那么显著,甚至可能不如物理遮挡来得有效。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更严密的防晒方式,比如用衣物等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

这种“女鬼式”防晒方法,就是力求从头到脚遮盖住身体,尽可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皮肤,达到最佳的防晒效果。

即使是权威媒体《人民日报》也说过,防晒虽有好处,但做得太过反而不好,因为适当晒太阳能帮助身体产生维生素D,这对预防骨质疏松非常重要。

然而,这种理性的建议很快就被各种防晒产品的广告淹没了,大家越来越害怕阳光,甚至阴天晚上也要涂防晒霜、穿防晒衣。

这是因为防晒衣不仅被宣传为应对日晒的工具,更被品牌商家赋予了“美”的含义,刺激着人们的购买欲望。

比如,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值)变成了衡量防晒衣效果的关键标准,商家就大力宣传UPF值越高,防晒效果越好。

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防晒衣时,更容易被高UPF值所吸引,忽略了其他可能更为重要的因素。

优衣库的防晒衣标有UPF50+,价格是249元,而波司登的防晒衣标有UPF100+,价格却超过一千元。

但实际上,UPF50+的防晒效果已经很好了,可以阻挡98%的紫外线,UPF100+也仅仅能够阻挡99%的紫外线,所以两者的防护效果差距并不大。

这就说明,更高的UPF值带来的防护提升非常有限,但却可能大幅度提高商品的价格,商家可以从中获得更高的利润。

不过,除了防晒效果之外,现在大家买防晒衣,也越来越重视衣服好不好看。

探路者推出的“光变科技”防晒衣很有意思,称能在阳光下会快速变化颜色,显得特别有科技感。

蕉下则注重设计,申请了大量的专利,特别是在外观上下功夫,想让自己的产品更有特色。

HOII曾经卖过一款将近两千块钱的防晒衣,而这款衣服宣称用了特殊的“光能布料”专利技术,能减少黑色素和皱纹。

无一例外,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诱导消费者认为,防晒衣不仅仅是简单的防护用品,更是一种提升个人魅力的工具,从而心甘情愿的买单。

被拆穿的“皇帝新衣”

可抛开事实看真相,在那光鲜亮丽的宣传背后,昂贵的防晒衣并不像描述的那么好。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非常贴近如今的防晒市场:“防晒衣本身不是骗局,但高价防晒衣很可能是。”

有知情人士表示,所谓的防晒衣“黑科技”并不神秘,实质上是在普通面料上增加一层防晒涂层或药剂,而这种通过反射阳光来实现防晒的方式,技术难度并不高,因此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

就比如,一件FILA防晒外套卖1059元,主要成分是锦纶,占比85%,而市场上锦纶的价格大约是每米30-40元。

这就表明,消费者花费上千元购买的防晒衣,面料成本可能仅需几十元,而商家就能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KOL与社交媒体的合谋

高价防晒衣之所以这么火,KOL和社交媒体的宣传作用很大,像蕉下这样的品牌,特别注重和网红合作来推广产品。

2021年,蕉下就找了将近600个KOL合作,2022年上半年合作人数更是涨到1577个,里面包括李佳琦这种顶级主播。

蕉下曾经在一个月里和李佳琦合作了三次,推广频率很高。

在关键意见领袖(KOL)的大力推广下,蕉下的销售额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短短几年时间,营收额就从几亿猛增到二十几亿,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蕉下这种依靠KOL营销的成功模式,引得其他品牌纷纷效仿,都想在这个火热的防晒市场里分一杯羹。

除了优衣库、李宁这些常见的品牌,安踏、蕉内等也加入了竞争,甚至连卖羽绒服的波司登也来凑热闹。

现在防晒衣变成了时尚潮流,品牌和网红都在宣传它的款式、轻便和各种新功能,大家买它更多是为了好看和好用,反而忘记了它最根本的作用是防晒。

这种营销方式很常见,比如白芸豆、牛油果,还有“五个女博士”的胶原蛋白饮料,都曾经被宣传成有各种神奇的功效,成了大家追捧的明星产品。

但后来这些都被证实是交智商税,也就是花冤枉钱。

现在很多人都被焦虑感包围,容易被各种营销手段影响,我们应该停下来想想,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防晒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保护皮肤不被紫外线伤害,没必要过度追求特别高的UPF值、时髦的外观或者其他花里胡哨的功能。

一件普通的防晒衣,搭配合适的防晒霜,就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防晒需求。

与其被商家的宣传引导,不如理性选择,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产品,让防晒真正起到保护健康的作用,而不是花冤枉钱。

再说了,适当的晒太阳是有好处的,不仅能帮助身体产生维生素D,还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等与骨骼相关的疾病。

所以,不论是避免自己当冤大头,还是为了身体健康着想,都要理性的看待防晒用品,更要注重自身的健康。

参考资料:

0 阅读:0

小律是良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