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蟑螂,可能会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恨不得马上躲得远远地。
但来自山东的李延荣,却在48岁时辞去了稳定体面的公务员工作,转身养殖起了蟑螂。
李延荣的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可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却用了8年时间培养出了10亿只蟑螂,甚至还获得了亿万财富!
那人人喊打的蟑螂究竟有什么作用?李延荣又是怎么做到的?

1963年,李延荣出生在山东济南章丘,中专毕业后,他进入济南物资回收公司工作而,这家公司属于国企。
凭借过硬的管理能力,四十多岁的李延荣就升任公司副总,进入了领导班子,这意味着他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前途。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遇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开始普及,丰富了大家的娱乐生活,一天晚上李延荣下班回家,看见女儿正看得津津有味,电视里放的是一部美国的动画片,名叫《蟑螂先生》。
李延荣觉得有些可笑,心想:蟑螂这种肮脏的害虫怎么能当动画主角呢?

可谁知女儿却告诉他,动画片里的蟑螂先生非常厉害,被叫做“偷油婆”,能吃掉厨房里的各种垃圾。
当时李延荣并未立刻意识到商机,但却将女儿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不久之后,李延荣在公司餐厅用餐时,听到餐厅负责人正为此事烦恼,原来,为了防止食物源感染,当地禁止养猪大户收购泔水,这就导致餐厅的厨余垃圾无法处理,堆积成山,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紧接着负责人又解释道:“厨余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油脂,非常难以进行降解处理。”
这番话让李延荣眼前一亮,他突然想起了女儿观看的动画片《蟑螂先生》,并且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也许可以利用蟑螂来处理这些令人头疼的厨余垃圾?

为了验证设想,李延荣购买一批蟑螂卵,等到蟑螂孵化后,他开始进行实验。
李延荣先将一些腐烂的菜叶放入蟑螂养殖容器,后来发现菜叶竟很快就被吃光了。
随后,李延荣又尝试投放含油的食物,而蟑螂同样来者不拒,尽情享用。
这个结果让李延荣非常兴奋,也更加确信蟑螂能有效地处理厨余垃圾。

之后,经过李延荣的深入研究发现,蟑螂和恐龙是同一时代的生物,它们生命力极其顽强,繁殖能力也惊人,因此能够存活至今,但也成了人们讨厌的“四害”之一。
尽管蟑螂携带多种病菌,容易引发过敏反应,但它们自身却拥有强大的抗菌能力,能够消灭厨余垃圾中的细菌。
甚至李延荣还开玩笑说,他养殖的蟑螂“吃遍了各种美食”,可以消化各种不同的食物,简直什么都能吃。

自从发现蟑螂处理厨余垃圾效果显著后,李延荣就产生了辞去稳定的国企工作,全身心投入蟑螂养殖的想法。
虽然这一决定引来家人和同事的强烈反对,他们不理解李延荣为何放弃有前途的国企领导职位,选择养殖人人厌恶的蟑螂,甚至李延荣的妻子还将他赶出了家门,但却依旧没能动摇李延荣的决心。

最初,李延荣在家中尝试养殖,但防逃措施不足,蟑螂频繁逃逸,引起家人和邻居的恐慌与不满。
为了实现梦想,李延荣顶着巨大压力,将养殖基地搬到章丘南部偏远的山坡上,租地搭建简易养殖棚。
创业初期资金匮乏,李延荣只能靠开出租车挣钱和亲友的资助来维持,那段时间的生活无比艰难,甚至想过放弃。
然而,就在李延荣快撑不下去时,机会却来了。

李延荣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联系了济南章丘区环卫中心,提出用蟑螂处理厨余垃圾的方案。
环卫中心的领导听说后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正苦恼于日益增多的厨余垃圾。
于是,环卫中心不仅免费提供厨余垃圾,还在李延荣的养殖基地挂上了“区垃圾处理中心”的牌子,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这给他的创业之路注入了强劲动力。

有了政府的支持,在2016年,李延荣养殖的蟑螂数量达到3亿只,每天能处理15吨厨余垃圾,这为当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可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李延荣发现老办法效率太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他决定寻求技术上的突破。

李延荣引进了繁殖能力更强的美洲大蠊,这种蟑螂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一只虫卵不到一个月就能孵化出16只幼虫,幼虫一出生就可以消化垃圾。
而且,三四个月后幼虫就能长大产卵,进入新的循环,加速了蟑螂的产出速度。
为了提高效率,李延荣还投入巨资3000万,建成了全国首家智能化的全自动蟑螂养殖厂房。

厂房内的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让蟑螂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自动输送系统负责喂食和清理排泄物,将运来的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去除油脂、搅碎残渣、混合锯末等处理后,自动送往各个养殖区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大大减轻了工人的负担。
通过一系列技术进步,蟑螂的生存能力和繁殖速度显著增强,这让养殖规模迅速膨胀。

截至2019年,李延荣的养殖场蟑螂数量已突破10亿只,每天能够消化章丘约83%的厨余垃圾,相当于约50吨的餐馆废水。
李延荣最初的计划是养殖40亿只蟑螂,每日处理垃圾量达到100吨,依照目前的发展态势,这个目标很快就能实现。

不过在李延荣看来,蟑螂并不只是简单的处理垃圾,他还想打造一个完整的蟑螂产业链,把蟑螂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因为李延荣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蟑螂喂鸡,结果鸡肉的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了,而且他还在《本草纲目》中发现,蟑螂有活血化瘀、排毒利尿的药用功效,甚至还能美容。
因此,李延荣把死掉的蟑螂用300度高温消毒烘干,做成高蛋白动物饲料和中药材,分别卖给养殖场和药材商,这样就赚了更多的钱。

除此之外,蟑螂养殖过程中的其他东西,李延荣也全部都用上了。比如他将蟑螂粪便加工成有机肥,专门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
在养殖基地里搭建温室大棚,更巧妙地利用蟑螂自身产生的热量给大棚供暖,真正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甚至,李延荣还把富含高蛋白的蟑螂粉做成饲料,用来喂养鸡和鱼,从而构建了一个“蟑螂-饲料-家禽/水产”的生态循环模式。

更令人称道的是,政府每处理一吨垃圾补贴李延荣208元,而他养殖的10亿只蟑螂每天能处理100吨垃圾,这意味着他每天收入20800元,月收入轻松达到60万元。
通过这种方式,每年还能额外生产大约2433吨饲料,减去最初3000万元的投资,每年净利润高达3700万元。

蟑螂养殖场引起了附近居民的一些担忧,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李延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把养殖室的窗户都紧紧关好,门口安装了水帘和鱼池,还在养殖场周围挖了一条小河。
有了这三重防线蟑螂根本就跑步出去。
不仅如此,李延荣也经常和居民交流,耐心解释蟑螂养殖对环境保护的益处,他还通过申请国家专利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养殖场的信任度。

李延荣的故事登上了央视《致富经》等知名媒体,他的创业经历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并赢得了“环保事业新典范”的美誉。
他从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华丽转身为亿万富翁。从最初不被理解的“蟑螂大王”,变成了备受尊敬的“生态英雄”。

李延荣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创新在解决环境问题上拥有巨大的力量,也说明只要用心钻研、努力付出,不起眼的蟑螂也能创造惊人的价值。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男子辞职养3亿只蟑螂 每天能处理15吨餐厨垃圾》
中国新闻周刊:《10亿蟑螂大军,吃掉你的餐厨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