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才有的新兵种。因此,它的许多方面都与之前的陆军不同。例如空军的司令比政委权力大,政委更像是司令的副手。1965年5月7日,空军首任司令刘亚楼去世后,空军政委吴法宪接替他。
刘亚楼是空军上将军衔,吴法宪是空军中将军衔。说来也是奇怪,当时空军内部,比吴法宪军衔高的人不是没有,结果竟是他接任空军司令一职。刘震跟刘亚楼一样,都是空军上将军衔。
吴法宪能接替刘亚楼,主要原因有三,一,吴深得刘信任;二,吴长期辅佐刘建设和发展空军;三,新生的空军不像陆军那么论资排辈。
刘震是1954年2月,进入空军任职的,是空军副司令。之前,他也有空军职务,不过是地方军区的,中南军区空军司令、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志愿军空军司令。他担任空军副司令时,东北军区空军司令的职务也没撤掉一起兼任着。
反观吴法宪,本该率领13兵团入朝作战的,但在刘亚楼的要求下,调任空军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首任政委是萧华上将,任期是1949年10月到1950年4月。在他之后,空军长达近7年时间没有政委。
吴法宪升任空军政委前,当过几个月的第一副政委,之后一直是空军唯一副政委。
因此,刘震被吴法宪压一头,坐不上空军司令的宝座也属正常。解放战争时期,刘震跟吴法宪搭档,并肩作战过,刘是东北民主联军2纵司令,吴是政委。2纵改编39军后,刘是军长,吴是政委。
二人的渊源不止于此,还可以追溯到抗战中后期。皖南事变后,为增强新四军实力和加强中央对新四军的控制,刘震、吴法宪所在的八路军,纷纷改编新四军。
刘震是新四军第4师第10旅旅长,该旅不久划归新四军第3师建制,他后升任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吴法宪在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第3师后来在军委指示下,前往东北时,刘震、吴法宪都随军前往。
在革命战争年代,刘震和吴法宪配合得很好,但是私底下的关系却一般,算不上好。如若不然,在1966年那场运动刚开始,两人也不会那样“你来我往”。
刘震对吴法宪的政治工作经常都有意见,例如麾下部队不肯上缴战利品,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对吴一顿批评后,就派人去传话:“要么上缴,要么免职。”
两人关系的恶化,是在59年庐山会议后,吴法宪选择说黄克诚坏话时,顺带攻击刘震,上纲上线,说他是黄的死党,贯彻其“打烂仗”的思想。之后,刘震虽是空军副司令,却长期被吴法宪排挤在空军党委外。
不仅如此,57年开始,刘震奉刘亚楼之命负责空军学院的组建, 59年吴法宪借题发挥,将其成果全部销毁。由于需要从头来过,学院教材编写进度不快,刘震等学院领导还屡屡遭到不公正的指责。
1966年6月,吴法宪主持召开空军党委全会,会上刘震、成均等人公开揭批吴法宪的错误,结果被吴倒打一耙,讲他们在“空军搞罢官夺权”。刘震等人因此被停职反省。
但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吴法宪对刘震进行各种批斗,严重伤害其精神和肉体。直到913后,在周总理的关照下,刘震回到北京,接受治疗,并于1973年5月出任沈阳军区副司令。
刘震晚年以德报怨,有人讲吴法宪是“草包政委”,他严肃批评回去:吴反革命是后来的事,革命战争时期还是革命的。
吴法宪被判重刑前后,很多人以为刘震会“狠狠反击、报仇雪恨”,但刘震没有,他反而实事求是,为吴主持公道,没有说坏话。
1992年8月20日,正气凛然了一辈子的刘震,结束了辉煌的、革命的、豁达的一生,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