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如何鉴别?

元元的备忘录 2024-07-31 08:10:48

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如何判断所患的是中枢性面瘫还是周围性面瘫呢?

你们看出来上图两张“脸”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面神经损伤表现及定位诊断

中枢性面瘫: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中构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

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即可诊断。

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格林-巴利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瘫,但多双侧性,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及脑脊液蛋白-分离现象。2、各种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3、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大多起病较慢,且有其他颅神经受损或原发病的表现。

根据面神经走行,在不同部位损伤面神经后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1. 茎突孔后损伤:周围性面瘫(仅累及茎突孔后的运动纤维),镫骨肌神经、鼓索(感觉纤维:舌前2/3味觉)、腺体分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和前庭蜗神经不影响;

2. 鼓室/乳突段损伤:除1以外,因累及鼓索引起舌前2/3味觉减退(感觉纤维);此外,镫骨肌神经受累引起听觉过敏。

3. 膝状神经节受累:除1、2以外,因岩浅大神经受累引起腺体分泌障碍。

4. 迷路段、颅内段受累:除1、2、3外,因前庭窝神经常同时受累,引起听力下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分级评定标准

House-Brackmann分级法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进行综合分级,而对面部功能的特殊细节不予分级说明。从临床应用的角度上说,该分级法相对简单易行。表面上看,该分级法对各级别的定义是明确的,各级别之间的区别似乎很明显,但仔细分析并非如此。虽然I级和Ⅵ级的定义十分明确,但其它各级别之间的区别有时是很难评估的。因为患者面部各区域的功能损害程度并非完全平行,例如,用力时眼能完全闭拢(Ⅲ级)和用力时口部运动不对称(Ⅳ级)可以同时存在。再者,对继发性损害的各种严重程度亦无准确的定义。此外,对Ⅱ~V级定义的记忆并非容易,而且容易混淆。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差异总结

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之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因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来鉴别:一靠表情运动,中枢性者哭笑时不表现瘫痪,周围性者则瘫痪更加明显;二靠掌颏反射,中枢性瘫痪有或亢进,周围性瘫痪无或减弱,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他体征联系起来判定,此法最为可靠。

例如,当患者之面瘫不易判定其为中枢性或周围性时,如患者合并一侧上下肢轻瘫,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对侧,则其面瘫必为周围性;如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同侧,其面瘫必为中枢性,和眼肌瘫痪联系起来也与此相类似。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原则

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治疗;主观检查进行评级;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有条件者早期做瞬目反射和传导速度检查,对于有面神经之外颅神经损害表现及评级在Ⅳ级以上的重度面神经麻痹患者,有条件最好尽早做磁共振MPR扫描,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早期处理方法;避免原发疾病加重面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避免劲风直接吹患侧面部。循序渐进,不宜超越阶段。

分级治疗原则

(1) FP4段1-3级者属轻证,口服糖皮质激素、改善血循环、B族维生素类[44]、理疗、针灸,一般在2-3周左右可恢复。

(2)FP1-4段4-6级者,属于面神经炎的,早期需要充分消炎、脱水、抗病毒、改善血循环、营养神经等方法,减轻在骨性腔道中面神经的水肿。传统治疗方法如针灸、中医中药等,急性期和恢复期可以配合不同理疗。急性期过后要给予高压氧、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等治疗。如果急性期后乳突区域仍疼痛,高压氧治疗须推迟。非面神经炎的面神经麻痹,多是术后或者原发病治疗后进入恢复期,多以针灸、理疗和神经营养药进行治疗,功能障碍重的,可以酌情配合高压氧治疗。

分期治疗原则

(1)急性期(1-7天) 以消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管水肿及神经损伤为主;药物、理疗均可同时进行。属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2)恢复期

①恢复期早期(7-14天)开始配合神经营养药,中药通经活络,理疗、电针;面神经功能训练,重症患者需要配合高压氧治疗。

②恢复期中期(15-28天)轻者延续前述方法,重者须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局部推拿,甲钴胺穴位注射或患侧茎乳孔外注射治疗。

③恢复期后期(29天后)绝大多数经上法可以临床治愈。部分严重患者,需要观察6-9月[1],其间可根据面神经分支损伤程度,采取多途径、多方法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局部或肌肉注射可能有助于恢复及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 神经 病学(第7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 吕传真, 周良辅. 实用神经 病学.第4版[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3] 杨万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C]. 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

[4]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

来源|好医师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