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苗族传统保健茶:解读神奇的虫茶制作工艺与功效

宗谱链 2024-04-11 14:11:01

苗族的“虫茶”,又称为“米虫茶”,是一种传统的保健茶。其制作过程特殊,利用鳞翅目昆虫幼虫,如化香夜峨等,食用苦藤茶、苦丁茶等植物叶片后排出的粪粒进行加工。这种茶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粗蛋白、多种氨基酸、维生素C、多酚类化合物和无机矿物元素等,具有清凉止渴、解毒消肿、提神健胃、明目益思、散瘀止痛等功效。

制作“虫茶”是一项独特的工艺。苗族同胞于谷雨前后采摘当地野生苦茶叶,或是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等野生植物的嫩叶,放在竹篓或木桶中,浇上淘米水进行自然发酵。发酵的过程中,散发出特有的香气,吸引鳞翅目昆虫幼虫来产卵。约过10多天,幼虫孵化并蚕食叶片,最终排出虫屎。

幼虫的食量惊人,很快就会将叶片吃光,留下大量的虫屎和残枝败叶。主人需剔除残枝败叶,晾干并过筛,最终获得名贵的“米虫茶”。由于其原料是米虫排出的虫屎,因此被称为“虫茶”,尽管它并非真正的茶叶。冲泡后,虫茶汤色如茶水,外形颗粒状,呈黑褐色,具有淡淡的香味,喝后令人精神爽快,回味无穷。

传说中,清朝时期,苗族同胞因对朝廷政策的不满而起义。朝廷下令镇压起义,苗族同胞被迫逃亡至深山,靠野果和“鸟栗極”等植物为生。不料,这些植物叶片被一种小虫吃光,只剩下残叶和虫屎。有人发现将虫屎冲泡后味道醇香,开始制作“虫茶”。长安营总兵府得知此事后,为向朝廷献媚,命苗胞们制作“虫茶”并进贡,使其成为珍品,闻名遐迩。

“虫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成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乡长安村的著名土特产,备受人们喜爱。

虽然“虫茶”的制作过程与一般茶叶不同,但其独特的口感和保健功效使其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