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茶
编辑|青茶
前言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政策,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发起多轮关税行动,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这不仅让两国经济承受巨大压力,也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蒙上了阴影。
在此紧张局势下,特朗普连续派遣两名官员与中国交涉。
然而,中美之间的谈判受挫,戴恩斯,这位与特朗普关系密切的参议员,还留下两句“强硬言论”,那中国可不惯着,反手直接亮剑!

戴恩斯于3月20日率先抵达中国,试图为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局势带来转机。
戴恩斯在访华前明确表示,希望“能增加美国和中国的友好贸易关系”,以及让美国对华多出口商品,这一表态让外界对此次访华充满期待,认为或许能为中美贸易关系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然而,现实却给这份期待泼了冷水。3月23日,会晤结束后的戴恩斯,他的两次发言,都紧紧围绕“芬太尼事件”。

他先是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发帖,称感谢中方会见美企CEO,不过强调特朗普的态度是一贯的:美国希望中国必须采取果断行动阻止芬太尼的贸易,结束对人民的影响。
紧接着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更是对中国“警告”表示,只要制造芬太尼的易制毒化学品流入美国问题还没解决,那么中美就难以对关税和其他障碍问题进行对话。
从这些言论不难看出,戴恩斯此次访华,在关键的贸易问题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在核心诉求上仍存在巨大分歧。

戴恩斯曾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年,自诩为“中国通”,还曾是特朗普第一任期访华时随行的商贸团29名代表之一。他在访华前的表态,让不少人对此次中美谈判抱有期待,认为或许能为紧张的贸易局势带来转机。
可惜还是事与愿违啊,戴恩斯留下的言论让人大跌眼镜。
他竟然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发出“警告”,将制造芬太尼的易制毒化学品流入美国问题,与中美关税和其他障碍问题的对话挂钩。这两句“强硬言论”,让中美贸易谈判的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戴恩斯留下的这两句强硬言论,均围绕“芬太尼事件”展开,而这一事件背后,实则隐藏着美方的真实意图。
先看他在个人社交平台的发声,戴恩斯强调特朗普希望中国必须采取果断行动阻止芬太尼的贸易,结束对人民的影响。
表面上看,这是对美国民众健康的关切,是在打击毒品犯罪。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中的蹊跷。

中国自2019年5月1日起,就已在全球率先对芬太尼类物质实行整类列管,比联合国相关公约提前了整整14个月。这一举措彰显了中国在打击芬太尼问题上的决心和行动力,中国对芬太尼类物质的管控措施,无论是从立法的完善,还是执法的严格程度,都堪称全球典范。
中国对芬太尼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从源头到终端,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管控体系,有效遏制了芬太尼类物质的非法流通。在如此严格的管控下,所谓“中国芬太尼大量流入美国”的说法,实在难以站住脚。

再看他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的“警告”,更是无理至极。
美国国内芬太尼泛滥成灾,根源在于其自身的社会问题和监管漏洞,美国疾控中心2024年数据显示,全美芬太尼过量致死人数较2020年飙升73%,其中90%的死亡案例与墨西哥走私的合成毒品直接相关。
墨西哥锡那罗亚集团通过“化学游击队”模式,在墨美边境建立完整的芬太尼产业链,从印度、土耳其进口前体化学品,在荒漠中的移动实验室完成合成,再通过地下隧道网络输送至美国。

而美国自身宽松的处方药管理制度,使得药店成为毒品流通的“合法渠道”,2024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美国医疗机构流出的奥施康定等阿片类药物,为70%的吸毒者提供了“入门体验”。
美国不从自身找原因,解决国内的监管问题,反而将责任推卸给中国,试图通过“芬太尼事件”来向中国施压,以达到其在贸易谈判中的目的,这种做法无疑是荒谬的。

美方以“芬太尼事件”为借口,背后隐藏着其真实的利益诉求和关税讹诈的本质。
特朗普政府两次对中国加征关税,均打着“芬太尼非法出口”的幌子,这显然是一种说辞。美国真正想要的,是在贸易谈判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让中国在关税、市场准入、产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让步。
回顾美国的贸易历史,这种以借口为幌子进行关税讹诈的行为并非首次。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重新谈判中,美国就曾以各种理由向加拿大和墨西哥施压,要求重新调整贸易规则,增加美国在汽车、农业等领域的出口份额,威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产品加征关税,试图迫使两国在谈判中屈服。

最终,加拿大和墨西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妥协,新达成的美墨加协定(USMCA)中,美国在农产品市场准入、汽车原产地规则等方面获得了更多利益。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美国在贸易谈判中惯用的讹诈手段,如今对中国,不过是故技重施。
而此次戴恩斯访华,将“芬太尼事件”与中美贸易谈判挂钩,同样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利益诉求。
美国试图通过将芬太尼问题政治化,对中国施加舆论压力和外交压力,以此在贸易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迫使中国满足其不合理的贸易要求。
然而中国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履行国际禁毒责任,对芬太尼类物质的管控力度堪称全球典范,美国的这种无理指责和讹诈行为,注定不会得逞。

2025年3月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白皮书,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在芬太尼管控方面努力和成就的重要举措。
白皮书详细阐述了中国在芬太尼类物质管控上的全方位措施,从科学准确界定芬太尼类物质,到保障合理用药与严格管制双管齐下;从依法严厉打击芬太尼类物质犯罪,到严格芬太尼类物质前体管控;从加快推进科技手段研发应用,到多措并举提升整体管控效能,再到推进芬太尼类物质全球共治,无一不体现中国在禁毒领域的决心和担当。

面对美方以“芬太尼事件”为借口的关税讹诈和威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坚决反对美方以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对华施压、威胁和讹诈。中国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同美方开展务实合作,但绝不容许美方将芬太尼问题政治化、武器化,以此达到其不合理的贸易目的。
此次中美贸易谈判的破裂,无疑给本就紧张的中美贸易关系雪上加霜。
美国可能会继续维持甚至加大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力度,这将直接影响中国商品对美国的出口,众多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将面临订单减少、产能过剩等问题,进而影响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稳定。

而对于美国来说,持续的贸易摩擦导致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的成本增加,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的供应链也面临着中断和成本上升的风险,损害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
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贸易关系的紧张也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使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中美贸易谈判虽充满挑战,但合作共赢始终是唯一出路。中美两国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备的产业链,美国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具有优势,双方在贸易、投资、技术等方面的合作空间广阔。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贸易关系在波折中不断发展,双方通过多次谈判和协商,也曾达成过一些共识和协议,如2020年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紧张局势。
只要双方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中美贸易关系仍有改善和发展的可能。
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中美更应承担起大国责任,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回到合作共赢的轨道上来。
双方可以在解决芬太尼问题上加强真正的务实合作,共同打击毒品犯罪,而不是将其作为贸易谈判的政治筹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