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为什么你的血压早晚不一样?警惕“隐形高峰”的健康风险

陈根谈科技 2025-04-19 10:29:14

文/陈根

高血压是今天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健康指标,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测量过血压,但基本上都是随机测量,其实如果我们去医院测量血压,医生总是建议“早上来量一次”“下午也量量看看”?

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血压不是固定的,哪怕是个血压完全正常的人,一天之中,血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活动、情绪甚至天气而波动。不过,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波动”可就不只是小事了。

那么,一天当中,哪些时间段是“血压高峰期”?哪些人要特别警惕“夜里高”或“清晨高”?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被“隐形血压高”偷偷盯上?

首先,我们要知道,血压也有生物钟,就像人的身体有自己的节律,像睡觉、排泄、荷尔蒙分泌,都有一套“内定时间表”,血压也一样,它会根据人体是否清醒、是否活动而自动调节。

正常人的血压大致是这样的节奏:

早上醒来之后,血压会快速上升,一般在8点到10点达到高峰; 然后稍微下降,到下午4点到6点左右又小幅上升一次;晚上吃完饭、准备休息时开始慢慢往下降, 到了凌晨2点到3点是全天最低点。如果把这一天的血压画成图,曲线就像一把木勺,这就是医生们说的“杓型”血压节律。

这种规律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白天我们要活动、思考、做事,血压自然高一点以供氧;晚上休息,身体也跟着“降速”,血压自动调低,有助于减轻心脏的负担。

但问题是——这种规律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差,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常常就不“按点走”了。

所以大家如果检测高血压,一定要注意两个时间,这两个时间,也是最容易具有风险的时间:

一个是早晨,很多人都觉得刚睁眼是一天最放松的时刻?其实对心脑血管来说,这可能是“压力巨大”的时段。

当我们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身体会自动释放一些让人“打起精神”的激素,比如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也会让血管收缩、心跳加快,于是血压快速上升,这就叫做“晨峰血压”。

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有高血压,或者年纪大了,早上的这个“高峰”可能就不只是波动,而是危险信号。研究发现,清晨血压过高的人,发生中风或心梗的几率比其他时段高出不少。特别是老年人,清晨高血压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医生有个标准来判断是不是清晨高血压:起床后一小时内(没吃饭没吃药),收缩压≥135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85毫米汞柱,就属于“清晨高血压”。

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早上起床不要猛起身、不要急着洗冷水脸、不要立马做剧烈运动,尤其是冬天。

另外一个时间就是夜间,有一部分人,他们的血压在夜里不降反升,甚至比白天还高。这种情况叫做“反杓型”血压节律,是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一种表现。这类人往往更容易出现心脏肥大、肾功能异常、血管硬化,甚至夜里猝死的风险也比常人高。

夜间高血压并不都是“反杓型”,还有一种叫“单纯夜间高血压”,就是白天血压正常,但一到晚上血压就超标。更隐蔽,更容易漏诊。

夜间高血压标准是:夜间睡觉时的平均收缩压≥1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70毫米汞柱。普通体检是测不出来的,要靠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才有可能发现这个问题。

不少人平时白天量血压都正常,却还是突发心梗、脑梗,其实问题就出在晚上血压高自己都不知道。

如何判断高血压风险?如何不用药调理高血压?高血压逆转真相——90%的人都在错误控压,欢迎欢迎添加VX【CHEN2021hk】或扫码进群,群内将会发布独家信息和报告。

0 阅读:0

陈根谈科技

简介:知名科技作家为你解读科技与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