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为《家里家外》的微短剧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各种营销号纷纷登场,有的说这部剧写得特别真实,有的说它完美还原了八十年代的生活,还有的甚至把它捧为川剧的里程碑。一时间,这部剧仿佛成了影视界的“新宠”,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但说实话,当我看完这部剧之后,却觉得这些宣传多少有点“言过其实”了。与其说它是一部写实的年代剧,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典型的“狗血剧”。今天,就让我们来扒一扒这部剧背后的真实面目,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像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故事梗概:重组家庭的“奇幻冒险”
《家里家外》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四川,一个普通的三线工厂里。男女主角都是带着孩子的丧偶人士,他们在命运的安排下重新组成了一个家庭。这个设定其实挺常见的,类似的题材在影视剧中早就被拍过无数次了。不过,这部剧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把故事的重点放在了这个重组家庭与周围环境的“斗争”上。
按照正常逻辑,重组家庭在生活里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是琐碎的、日常的。比如,两个家庭的成员需要时间去磨合,孩子们可能会因为新家庭的出现而产生一些心理变化,夫妻之间也需要重新适应彼此。这些都是很真实、很接地气的生活细节,也是观众容易产生共鸣的地方。
但《家里家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在剧中,男女主角周围的人几乎都被刻画成了“坏人”。女主角的娘家人,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整天给他们添乱;男主角的妈妈和舅舅,也时不时地出来“搅局”;甚至连女儿的班主任老师,都好像跟这个家庭过不去似的,总是给他们使绊子。至于邻居们,更是个个都带着“坏心思”,好像就等着看这个重组家庭的笑话。
这样一来,原本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情和生活气息的故事,却变成了男女主角带着孩子们一路“打怪升级”的“奇幻冒险”。他们要面对的不是生活中的小摩擦,而是周围人接二连三的“攻击”。这种情节设置,乍一看挺热闹,但仔细一想,却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狗血剧情:真实还是噱头?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这种剧情设置真的能吸引观众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吸引力是短暂的。
在影视剧中,“狗血”情节一直都有它的市场。为啥呢?因为这种情节冲突强烈,节奏快,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观众们看着男女主角一路“过关斩将”,心里会有一种“爽感”,会觉得“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毕竟,谁不喜欢看主角们一路“开挂”呢?
但问题在于,这种“狗血”情节真的能反映真实的生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实生活中,谁家周围全是“坏人”啊?谁家天天都在跟人斗来斗去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快乐,有烦恼,但这些烦恼大多都是琐碎的、日常的,而不是像剧中那样,周围全是“敌人”。
这种“狗血”剧情,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套路”。编剧们为了吸引观众,故意把周围的人都刻画成“坏人”,然后让男女主角一路“逆袭”。这种套路在长剧中也曾出现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这种套路也越来越不吃香了。为啥呢?因为观众们看多了这种剧,就会发现,这种剧情虽然热闹,但一点都不真实,甚至有点荒诞。
微短剧的困境:真实与热闹的平衡
其实,《家里家外》的这种“狗血”剧情,也反映了微短剧创作的一个困境。微短剧和长剧不一样,它的时间短,节奏快,需要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这就导致很多微短剧的编剧为了追求“热闹”,不惜牺牲剧情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长剧可以慢慢铺陈情节,一点点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但微短剧不行,它需要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强烈的冲突,让观众迅速进入剧情。这就导致很多微短剧的编剧选择了“狗血”套路,因为这种套路简单直接,能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但这种套路真的适合微短剧吗?答案是否定的。微短剧虽然时间短,但它也需要有真实的情感和合理的情节。观众们看剧,不仅仅是为了看热闹,更是为了看故事、看人物。如果一部剧只有“热闹”,却没有真实的情感和合理的情节,那它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
真实生活:琐碎中的温暖与感动
那么,什么样的剧情才是真实的呢?真实的生活其实是很琐碎的,没有那么多“狗血”的冲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快乐,有烦恼,但这些烦恼大多都是日常的小摩擦,而不是像剧中那样,周围全是“敌人”。
真实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善良的,也有自私的,但这些人并不是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我们不能因为看了这种“狗血”剧,就变得多疑、偏激,觉得周围的人都在针对自己。
一部好的剧,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生活。它可以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生动的人物刻画,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而不是通过“狗血”套路来吸引眼球。
微短剧的未来:创新与突破
虽然《家里家外》的“狗血”剧情让人有点失望,但这部剧也提醒了我们,微短剧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创新。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其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可以快速地展现一个故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微短剧也不能只追求“热闹”,而忽略了真实和合理性。
结语:别被营销忽悠了,用心看剧
总之,《家里家外》这部剧,虽然在宣传上很热闹,但从故事本身来看,还是有点“狗血”的。它并没有像宣传的那样“真实”“还原八十年代”,反而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不过,这部剧也提醒了我们,微短剧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创新,不能只靠“狗血”套路来吸引观众。
希望以后的微短剧创作者们,能多花点心思在故事上,用心去刻画人物,用心去展现生活。只有这样,微短剧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艺术形式,才能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所以,亲爱的观众们,下次再看到类似的宣传时,别被营销忽悠了。用心去看剧,去感受剧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才是看剧的正确姿势。毕竟,一部好的剧,不是靠“狗血”和“热闹”来撑场面的,而是靠真实的情感和合理的情节来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