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变味”了?如今的高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坐了呢?

听我说世界 2025-01-05 12:22:16

高铁曾经是人们眼中的“国民骄傲”,不仅速度快、体验好,还一度被视为性价比最高的出行选择。然而,这几年高铁好像慢慢地“变了味”,成了“有速度没温度”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选择飞机、普快列车甚至长途大巴,也不想坐高铁了。这事儿,咱们得好好聊聊。

高铁票价这两年的涨幅,确实让不少人直呼“坐不起”。拿京广高铁举例,从杭州东到长沙南,原本二等座票价405元,涨到了485元,接近20%的涨幅。这还只是普通日子的价格,要是赶上春运或者节假日高峰,那票价还能更高。反观同期机票,很多时候价格还更便宜,比如300块的打折机票直接把高铁秒杀了。这种对比,让很多人心里一算账:与其花更多的钱买高铁二等座,还不如选便宜点的飞机,时间还更短。

对于大部分普通打工人来说,高铁本来是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但如今,“高铁是快,但钱包受不了”的声音越来越多,特别是长途高铁动辄三四百的票价,普通人真的消费不起。回老家一趟,光车费就得五六百,谁顶得住?高铁票价这事儿,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逼走了不少乘客。

高铁之所以能一开始圈粉无数,不光是因为它快,更因为它体验好:座位宽敞、环境安静、秩序井然。但现在,很多人一提到高铁就开始摇头。为啥?因为坐高铁越来越“像挤公交”了。车厢里嘈杂声不断,孩子哭、大人喊、手机外放的声音此起彼伏。再加上各种奇怪气味——泡面、辣条、烧鸡,想要安静看个书、办公,基本只能做梦。

最让人抓狂的是,行李架常常被挤得满满当当,连个小书包都放不上去。不少乘客只能把大包小包塞在自己脚底下,腿都伸不开,瞬间就从“舒适出行”变成了“蜗居体验”。

本来高铁车厢应该是那种让人松弛的地方,但现在,很多人的感受是“憋屈”二字。说白了,乘客花高价买票,却得不到与之匹配的服务,心理落差一下子就上来了。高铁成了“高价低服务”的代表,吐槽越来越多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高铁涨价背后也不是全无理由。高铁的建设成本可不是小数目,每公里造价高达一个多亿,加上后续的电力、人工和维护开支,很多线路至今还在亏损。这笔巨大的成本压力,最终转嫁到了乘客头上。所以,我们才看到旺季涨价、灵活调价的“套路”,高峰期票价涨得让人肉疼,淡季倒是会便宜点,但问题是,真需要出行的旺季,你有选择吗?

再者,高铁的灵活定价机制虽然在“理论上”能够提高运营效率,但对普通乘客来说却是一种负担。很多低收入群体,比如那些长期往返于异地打工的务工人员,他们的时间往往没得选,高价车票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们的生活成本上。这种“不平等”的定价方式,也在无形中拉远了高铁和普通人的距离。

其实,高铁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跟飞机比,高铁站一般都在市区,进站方便,不用折腾;跟普快比,高铁速度快,乘车环境也相对好一些。但现在的问题在于,优势渐渐被高票价和低服务冲淡了。很多人开始对高铁有了“敬而远之”的感觉,心里会问:这钱花得到底值不值?

高铁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性价比。如今,票价一路上升,服务质量却一路下降,这种反差让人对高铁越来越失望。如果高铁想要重新赢得乘客的信任,就得好好解决这两个问题。

最后想问一句,高铁曾经是便民出行的代名词,如今却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难道真的是要把自己从“国民骄傲”变成“国民负担”吗?对此你怎么看?快来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