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竟被亳州刺史一枪捅死。这位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七绝圣手,怎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他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在动荡的盛唐末期,他又是如何笔耕不辍,书写不朽诗篇的?王昌龄之死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76f26c5026a673efaf7ecdd868a298b.png)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在今天的河南濮阳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代的王昌龄,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他白天下地劳作,晚上挑灯夜读,勤奋好学。王昌龄20岁那年,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毅然决然地放下锄头,拿起宝剑,告别家乡,只身一人来到了边塞。
初到边塞的王昌龄,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广袤的大漠,连绵的山脉,还有那些驰骋疆场的将士们,无不让这个青年心潮澎湃。王昌龄跟随将军出征,亲身经历了塞外的风霜雪雨,也见证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登上城楼,望着星空,倾听北风呼啸而过。渐渐地,一个个生动的意象,一幅幅壮美的画卷,在王昌龄脑海中浮现。
于是,王昌龄开始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笔下的边塞,有苍凉悲壮,有豪迈激昂,有思乡怀远,也有慷慨悲歌。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抒发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七绝,以其精炼的语言,鲜明的意象,深邃的意境,在当时文坛引起了轰动。人们惊叹,一个出身寒微的青年,竟然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诗篇。
王昌龄的诗名,很快在长安传开。公元726年,28岁的王昌龄终于等来了机会。这一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魁,被授予进士出身。从此,王昌龄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然而,现实却并非王昌龄想象的那般美好。虽然考取了进士,但王昌龄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先是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现在的最低级别公务员。王昌龄满腔抱负,却只能日日抄写文书,郁郁不得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c876760334c039801c65c95e3874fa.png)
为了寻求出路,王昌龄开始刻苦学习,广泛涉猎各种典籍。公元732年,34岁的王昌龄再次参加考试,终于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这个科目的考官,都是当朝的大学士,考题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要求考生学识渊博,文辞优美。能考取博学宏词科,在当时可谓是学界的最高荣誉。
然而,让王昌龄没想到的是,即便是考取了博学宏词科,他的仕途依然坎坷。先是被任命为河南县令,后又被调任江宁县令。王昌龄刚刚上任没多久,便因为在一首诗中表达了对被贬谪的前宰相张九龄的同情,而被朝廷贬谪到偏远的岭南。
王昌龄的仕途,似乎走到了尽头。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在逆境中继续探索诗歌创作。他常常吟诵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即便身处穷山恶水,王昌龄依然能够保持一颗澄明之心,在诗歌创作中寻找慰藉。
公元742年,王昌龄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大赦天下。王昌龄得以返回京城,重新做官。此后的十几年间,王昌龄虽然几经贬谪,却始终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他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奠定了他"边塞诗人鼻祖","七绝圣手"的地位。
王昌龄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出身寒微,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诗坛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盛唐时期边塞的风貌,更表达了他博大深沉的家国情怀。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歌,却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二、盛唐末期的动荡时局公元755年,王昌龄57岁,正值盛唐末期。这一年,唐玄宗沉湎于奢靡享乐,宠信杨贵妃和安禄山等外戚宦官,朝政日渐混乱。而在西北边疆,安禄山则蓄谋已久,伺机而动。
安禄山本是突厥人,早年被唐朝收编,封为平卢军节度使。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深得唐玄宗信任。然而,安禄山野心勃勃,早就想谋取帝位。他见唐玄宗耽于享乐,疏于政事,便开始在西北边疆大肆扩充军队,积聚兵马粮草,准备发动叛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960a21c19e4088892fd4d35c9b6b6a.jpg)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终于按捺不住,在范阳(今河北涿州)举兵造反,自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唐玄宗大惊失色,急召大臣商议对策。
众大臣议论纷纷,有主战的,有主和的。主战派认为,安禄山狼子野心,不除则后患无穷;主和派则认为,朝廷军力不足,应先稳定民心,再图反击。争论不休,唐玄宗犹豫不决。
就在这时,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攻陷了河北的大部分城池,并直逼潼关。潼关是长安的屏障,一旦失守,叛军便可长驱直入,直取长安。危急时刻,唐玄宗不得不下诏,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率兵迎战。
然而,唐军虽然奋勇抵抗,却敌不过安禄山的精锐之师。仅仅几个月,叛军就攻破潼关,兵临城下。长安城内,一片恐慌。百姓纷纷逃难,官员也弃官而逃。唐玄宗见大势已去,决定带着杨贵妃等近臣,仓皇出逃四川。
就这样,盛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中摇摇欲坠。叛军攻入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朝廷权臣也趁机搞起了独立王国,各自为政。有的割据一方,自称帝王;有的投靠叛军,为虎作伥。整个国家陷入了分裂和动乱之中。
在这场浩劫中,文人学士的命运也是多舛坎坷。有的被迫出仕新朝,有的隐居山林,有的客死他乡。即便是像王昌龄这样的著名诗人,也难逃厄运。
王昌龄虽然身在江南,但他的家乡河南却成了战乱的中心。叛军和唐军在那里展开了殊死搏斗,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王昌龄听到家乡的惨状,悲痛万分。他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安史之乱,不仅让王昌龄感到悲愤,也让无数仁人志士扼腕叹息。他们有的写诗抒怀,有的慷慨陈词,呼吁君臣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然而,这些呼声终究无法挽回大唐的颓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735b8d9494772e5abafba4efdafb33.png)
公元763年,安禄山已死,叛军势力逐渐削弱。但唐王朝的统治,也已经名存实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曾经强盛一时的帝国,就这样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落。
王昌龄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但他却深刻感受到了这场浩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他用诗歌记录下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王昌龄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三、王昌龄的交游与遭遇王昌龄一生坎坷,仕途多舛,但他却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诗坛巨擘,有的是政界名流,有的是边塞将领。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动荡的时局中砥砺前行。
王昌龄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就是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王昌龄小六岁,也是科举出身。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他们常常在一起吟诗作对,畅谈人生。有一次,王昌龄和孟浩然在江陵的僧舍中聚会,两人对酒当歌,尽兴而醉。第二天醒来,王昌龄发现孟浩然已经离去,只留下一首诗:"寻山不见孟浩然,唯有醉时闻笑语。"字里行间,满是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除了孟浩然,王昌龄还与诗仙李白有过交往。李白仰慕王昌龄的诗才,曾写诗赞美他:"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王昌龄也对李白的诗歌天赋赞叹不已。两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却惺惺相惜,成为诗坛挚友。
王昌龄的另一位好友,是大将军高适。高适曾经是安禄山的部将,后来归顺朝廷,屡立战功。他性格耿直,为人磊落,深得王昌龄的赏识。两人常常在一起谈兵论战,抒发报国之志。
然而,在动荡的时局中,王昌龄和他的朋友们也难免遭遇挫折和磨难。王昌龄曾多次被贬谪,几经辗转。每到一处,他都会写诗抒怀,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之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5d9c0f49c7532f3b5d6af74f7dfb858.png)
公元756年,王昌龄被贬到夜郎,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夜郎地处蛮荒之地,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王昌龄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生活十分艰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笔耕不辍,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在夜郎期间,王昌龄经常会想起自己在边塞的经历。那时,他跟随将军出征,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他深深地被将士们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也对边塞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经历,成为了他创作边塞诗的重要源泉。
王昌龄在边塞创作诗歌,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白天,他要跟随军队行军打仗;晚上,他就在简陋的军帐中伏案写诗。有时,军中缺纸少墨,他就只能在地上划出字来。但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王昌龄创作出了一系列气势恢宏、慷慨悲壮的诗篇,如《从军行》《凉州词》等。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边塞的风貌,也表达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王昌龄自己的家国之念。
王昌龄的诗歌,以七绝最为著名。他的七绝,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也表达了他博大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王昌龄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唐诗之骨"。
王昌龄一生坎坷,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即便身处逆境,也从未停止过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他用诗歌记录下了那个动荡的时代,表达了自己的情怀和理想。这种精神,感动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王昌龄之死与朋友圈的反击公元756年,王昌龄从夜郎被召回京城。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但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政混乱。王昌龄虽然回到了京城,但他的仕途并没有因此而好转。相反,他又一次遭到了贬谪,这次被贬到了湖南。
公元757年,王昌龄决定返回家乡河南。他想在故乡安度晚年,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然而,就在他途经亳州的时候,却遭遇了意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a300391bdb334dc56fd58a309b7761.png)
当时,亳州的刺史是一个叫闾丘晓的人。闾丘晓本是一个小官,但他却野心勃勃,想在乱世中谋取更高的地位。他知道王昌龄是当朝著名的诗人,在文坛有着很高的声望。他担心王昌龄会揭发自己的野心,影响自己的前程。
于是,闾丘晓设下圈套,将王昌龄骗到自己的府邸。在那里,他设下埋伏,将王昌龄杀害。王昌龄就这样惨死在了亳州,年仅59岁。
王昌龄的死讯传到京城,引起了朝野的震动。他的好友们,如孟浩然、高适等,都悲痛万分。他们决定为王昌龄讨回公道,绳之以法。
高适是当时的宰相,他向唐代宗上奏,请求彻查王昌龄之死。唐代宗批准了高适的请求,命令彻查此案。闾丘晓见事情败露,想要逃跑,但却被高适的手下抓获。
在审讯中,闾丘晓供认了自己杀害王昌龄的罪行。他说,自己是为了谋取更高的地位,才不惜杀害王昌龄。高适大怒,命令将闾丘晓处以极刑。
闾丘晓临刑前,曾经哀求高适饶恕自己。他说,自己家中还有老母,希望高适能够网开一面。但高适却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意思是说,王昌龄的家人,又该找谁来照顾呢?
就这样,闾丘晓被处以了极刑。王昌龄的冤屈,终于得到了昭雪。但是,这位诗坛巨擘,边塞诗派的开山鼻祖,却再也无法用他的诗歌抒发情怀了。
王昌龄的死,让他的朋友们悲痛万分。孟浩然在得知王昌龄死讯后,曾经写下了一首诗来悼念他:"故人今不见,挂席恋君颜。相思一夜梦,犹觉在人间。"字里行间,满是对挚友的思念之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7ca056bf114ca9720db4f9e9b9bc829.png)
李白也为王昌龄写下了挽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寂寞身后事,荒凉古战场。"他用诗歌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敬仰之情,也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哀悼。
王昌龄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用诗歌记录下了那个动荡的时代,表达了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也表达了他博大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
王昌龄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出身寒微,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诗坛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的诗歌,气势恢宏,慷慨悲壮,被誉为"唐诗之骨"。他的七绝,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即便身处逆境,也从未停止过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理想,感动了无数后人。
王昌龄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诗歌,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今天,我们缅怀王昌龄,不仅是缅怀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在缅怀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