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有真才实学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也很难成功。比如周文王和姜子牙、刘邦和韩信、唐太宗和魏征等,都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典型事例。
我们敬爱的温总理,年轻时也是一匹“千里马”,他德才兼备、卓尔不群,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最后在其“伯乐”的培养、提拔下,一步步走上了领导高层。
而他的“伯乐”,正是原交通部部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同志。
孙大光,安徽寿县人,1917年1月出生,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孙大光长期在地方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辗转于广州、重庆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抗战胜利后又奉命前往东北,直至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孙大光转入交通系统工作,1964年正式担任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而此时的他还不到50岁,正是年富力强、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
然而,正当孙大光准备在新岗位上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了全国,他也不幸受到了冲击,被关押了5年半之久,直到1975年5月后才重新恢复工作,任国家计委地质局局长。
事实上,当时“特殊时期”尚未结束,地质系统仍处于混乱局面,所以由此可见,孙大光同志的复出很明显带有一定的“临危受命”的感觉。
而孙大光意识到,想要改变地质系统的现状,首先就必须要有合适的领导人才。
因为当时地质部门的局、队级领导干部,大多都是从军队转业来的干部,技术人员最多也只是担任工程师,并没有什么实权,但地质部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讲求专业技术能力的部门,倘若领导干部不懂专业技术,那么只会耽误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的进程。
鉴于此,孙大光上任后,便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对领导干部的“更新迭代”上。
为此,孙大光决定实行“两步走”策略。
一方面,他顶住重重压力,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使地质工作慢慢步入正轨;另一方面,他大胆启用技术型干部,充实各级领导层,彻底将原来的“外行领导内行”,逐渐转变成“内行领导内行”。
不过,孙大光选拔人才,并不只看重其理论知识,更看重其实践能力,他坚信,只有通过实践考察,才能筛选出真正的人才。
而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人才考察模式,年轻的温同志才得以进入孙大光的视野。
翻开温同志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他于1960年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学习,1965年又考上了该校地质构造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甘肃省地质局工作。
温同志在校时就是优秀学生、优秀党员,参加工作后,其更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干起,经过1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后做到了队政治处负责人、副队长、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等职。而此时的他还不到40岁,可谓年轻有为。
1981年,温同志被选为这一期的调研组成员,跟随孙大光同志前往各省地质局调研并解决实际问题。
调研期间,温同志思维缜密、才干出众,给孙大光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孙大光的沉稳干练、落落大方也受到温同志的好评:“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得到兼有领导、严师、益友的感受。”
1982年,经孙大光提议,由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职工直接推荐地矿部副部长的人选。事实上,此举就是要通过大家选出真正的人才。
然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地矿部的数个司局和几十个省局,其干部加起来有几百人之多,但他们推荐的人选却出奇的相似,他们一致推荐来自偏远省局的年轻副局长——温同志。
其实,自从上次调研后,孙大光就对温同志大为赞赏,并也有心提拔这个年轻人,但这样的结果还是令他颇为吃惊。
不久后,孙大光便把温同志调到了部里,任政策法规室主任。但任何人都知道,这其实就是为副部长过渡。
为了进一步考察温同志,于是在第四批调研开始时,孙大光又带上了他。结果毫无疑问,温同志的出色表现,又一次“征服”了他。
1983年,温同志正式升任地矿部副部长,分管计划和财务等工作。
有了“伯乐”孙大光的提拔,温同志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1985年,中央准备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在此期间,胡耀邦亲自点名借调三人参与会议筹备工作,而其中之一便是温同志。
在此期间,温同志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胡耀邦的关注。
于是,在会议结束后,时年43岁的温同志被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离开了他工作了17年之久的地质系统。
在这之后,温同志更是一路晋升,并于2003年正式出任国务院总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温同志调任中办副主任的同时,孙大光也从地矿部部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转任中顾委委员。
在离开地矿部时,孙大光曾告诉秘书:“为了不打扰新一届班子的工作,我将不再踏入地矿部的大楼”,这句承诺,他一直恪守到去世。
2005年1月13日,孙大光同志走完了他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享年88岁。
一直以来,孙大光同志都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收集古玩字画,并且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就开始大量收集,可以说,他对古玩字画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然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1986年的时候,他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毕生所藏全部捐给了博物馆。据相关人士估算,这些古玩字画价值上亿。
不过,这些捐赠是“有偿”的,他希望博物馆方面能“给点钱”,改变家乡落后的教育事业。所以直到孙老去世,他家中只剩下了一些廉价的摆设。
此外,孙老去世前曾立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将自己的遗体捐给国家的医疗事业……
斯人虽逝,但其崇高的精神品质,却永远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