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年味儿有多浓#
一、坡会的盛况与传承
置身于2025年融水苗族十三坡会的现场,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清晨的苗寨薄雾未散,各村芦笙队已身着五彩刺绣服饰,头戴银冠,踏着露珠集结而来。随着芦笙头一声引曲,数十支芦笙齐鸣,乐声如潮水般席卷山野,苗家男女随之起舞,银饰叮当与笙乐交织成震撼人心的交响。坡会的开坡仪式虽简朴却庄重——芦笙跺地、祈福吟唱,既是对先祖的追思,也是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延续数百年的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从深山迁出的梦呜苗寨,通过“旅游+非遗”模式,将芦笙踩堂、芒蒿表演等民俗包装成实景演出,既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文化,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二、非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坡会不仅是节庆,更是一堂生动的非遗传承课。在芦笙踩堂舞的环形队伍中,游客黄桂枝被热情的阿哥阿妹拉入舞阵,踩着“进三退二”的古老步调,感受苗族用肢体语言传递的团结与欢乐。而斗马场上,骏马嘶鸣、尘土飞扬的场景,再现了苗族骁勇尚武的精神图腾;芒蒿舞者身披藤蔓、面涂锅灰的狂野扮相,则让人窥见原始宗教的遗风。最令人惊叹的是非遗与现代的碰撞:苗绣纹样被印上旅拍服饰,银匠直播打制“百鸟衣”头饰,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手中衍生出新的表达。
三、民族团结与时代意义
坡会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侗族大歌与苗族飞歌在芦笙坪此起彼伏,瑶族“回娘家”队伍与汉族游客并肩而行,不同民族的笑语汇成和谐的乐章。这种团结不仅停留在文化层面,更延伸至发展实践中——梦呜苗寨的“合作社+农民”模式,让搬迁户成为旅游演员,昔日务农的贾丽英开设民族服饰店,春节日均营业额超5000元。正如景区负责人潘桂先所言:“坡会搭台,文旅唱戏”的创新,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
四、个人感悟与思考
离场时暮色已沉,山间燃起的篝火映照着人们意犹未尽的脸庞。这场盛会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不是将文化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其在生活中流动、生长。当年轻游客争相体验芦笙制作,当抖音直播吸引800万人次观看斗马,传统文化便完成了从“遗产”到“活态”的蜕变。苗族人用坡会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根脉的坚守与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结语
十三坡会如同一部立体史诗,用笙鼓铭刻民族记忆,用歌舞续写时代篇章。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生活美学。离开发烫的芦笙坪,耳畔仍回荡着苗家古歌的旋律,那是对先祖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唯有让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方能永葆其灼灼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