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不是因为美国原子弹,那真正原因是啥?

风城春史吖 2025-02-03 14:31:11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对于这样的新式武器,当时的日本民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概念。当看到美军的飞机飞抵广岛的上空时,已经将美军轰炸习以为常的日本民众,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打击。

“小男孩”爆炸之后,广岛方圆42平方公里的建筑被无情摧毁,房屋的损毁率达到了70%,14万广岛人死亡。

日本政府在第一时间就获取了广岛的伤亡报告,但是为了安抚民众所以掩盖了真实的广岛惨状。

于是美国人便又在1945年8月9日上午9点,向有着27万人口的海港城市长崎,投放了第二枚原子弹,这次造成了约7万人的死亡。

最终,日本被迫接受“核平”。

在过去的79年时间里,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在二战中的投降,是因为美国使用原子弹的缘故。但事实上,即便没有美国人的两枚原子弹,日本也不可能继续作战下去。

真正让日本人选择投降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已经彻底撑不下去了。

所谓的美国人用两颗原子弹“核平”了日本,事实上也不过是美国人的自吹自擂罢了。

倘若真就是因为这两颗原子弹而结束的二战,那么置在中国东北与日军血战的苏军于何地,又置牺牲了3500万军民伤亡,与日本人斗争了12年的中国于何地。

说到底,日本的失败既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也是军国主义日本必然的结果。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日本的崛起说起。

日本的近代发展,不过是一场豪赌的胜利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就是一个极端落后的农业国。由于资源的缺乏,“战国时代”的日本人甚至连饭都吃不起。

当时所谓的日本“大名”,也就是日本拥有私人武装的大地主阶级,其日子还比不上我国同一时期的一个“富农”,更别说地主了。

日本战国时候的农民,一般果脯的就只有糙米和杂粮,混着小米、黄米等。将这些杂粮煮熟后风干以便储蓄,等到需要食用的时候,再用水泡一下,然后用味噌汤或者盐水泡着吃,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日本“强饭”。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日本教官用苹果给小学生上课,告诉他们,想吃苹果就去中国抢。

资源和土地的极度匮乏,是日本这个民族生存的最大障碍。所谓的明治维新,其实并不是日本发家的关键。否则日本就不会千方百计地侵略我们的国土,窃取我们的资源了。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人以赌国运的方式,集合了全国的财富打造了自己的舰队,最终在海上战胜了同一时间发展起来的北洋舰队。

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在甲午海战中胜利,不是日本人有多牛,而是清政府的腐败和短视。

当初慈禧太后舍得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去修颐和园,看个戏都能打赏几百上千两的白银,却就是舍不得花钱多造几艘铁甲舰,甚至都舍不得为舰船多装两门快炮。

敌人胜利了是事实,敌人在海战中的强大也是事实,但不能因此就用来掩盖慈禧在这一重大历史问题上的过错。

甲午海战之后,清政府赔了两亿多的白银。日本人用这笔钱发展工业、发展文化、发展教育。使得同一时期的日本在各方面都超越了中国,赢得了这场豪赌的胜利。

两亿白银的赔款,改变不了日本的资源“天赋”

笔者认为,近代日本的强大,在于近现代以来的机遇,而非其国家内在的强大。而这样的机遇恰好是在晚清的时候,我们给予的。

甚至可以说,日本是直接从我们这里窃走了成为亚洲第一强国的机遇。

当然,当时一个思想固化的旧中国,想要在文化和思想领域发展起来也不太可能。这里只是从客观的经济问题上对日本与近代中国进行比较分析。

一场甲午海战,使得日本从中国这里拿到了相当于当时中国10年的全部财政收入。尽管如此巨大的财富建设出来一个亚洲第一的“工业强国”,而在世界上却连前十都不到。

日本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只能是站在国际贸易关系的中游 ,相当于做着在改革初期,我们国家那种“三来一补”的外贸生意。

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位置。既不占据资源优势,又不占据市场优势。想要获取更多,就只能是对外发动侵略,窃取资源。

从强占山东,到入侵东北。日本在中国窃取了大量的资源,可即便是在占领了小半个中国之后,日本的工业水平在当时的国际上也只能算是第二梯队。特别是一些重要战略资源,如石油、钢铁等,严重依赖于进口。

正因为如此,所以日本在入侵整个东亚的时候,基本上还是延续了轻步兵作战的方式。东亚战场并没有看到类似在欧洲战场上的那种钢铁洪流的大规模机械化集团作战。

美国人为了平衡国际关系,对日本实施了经济制裁,切断了对日的钢铁和石油的供应。失去了这两样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的日本,其本身国家“天赋”的弱势就展现了出来。

最终选择了偷袭珍珠港,又想以“赌国运”的方式与美国进行决战。近代的日本从上到下都是处于一种疯狂的状态,是一种人格异化之后的产物。

这种极端的思想使得日本人敢于在国际关系的博弈上进行“梭哈”。这种集中一切力量“赌国运”的方式,确实也让日本短暂赢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好运并不会一直站在日本人这边。

太平洋战场,日本集中一切资源建造大和号,却最终在美国人的航母轰炸之下成为一堆废铁。有人说这是因为日本固守落后的海战观念,最终导致的失败。

其实不然,日本其实建造大和号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建造大和号巡洋舰成本远要比建造同等火力输出能力的航母战斗群便宜。

经过多年的战争,其日本国内的制造能力已经捉襟见肘,即便能够造出航母也很难造出大量用于海战的飞机以及配套的舰艇。

所以,日本基于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工业条件、兵员条件能够造出来的也就只有“大和号”这样一个巨大的:怪物。

当时,无论日本在大和号上堆料再多,最终也摆脱不了在太平洋战场上失败的命运。毕竟同时期的日本与美国,在工业上相差太多。无论是工业产值,还是工业资源,都没办法比较。

或许有人会说,战争不是唯武器论。这句话其实并不适合用在日本的身上,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

从战略上,日本参与二战,发动对中国的入侵本就是不明智的举动。就像当年毛主席所论述的那样: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战争后期的日本

自从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小日本在中国的日子可谓是:叫花子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国内更是爆发了严重的危机。

由于大量的青壮年被征召进入了战场,所以日本的国内基本上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生产关系由于劳动力的缺失而出现了巨大的矛盾。

尽管日本通过坑蒙拐骗的形式从中国和朝鲜找到了大量的“劳工”,但是这并不能弥补日本国内劳动力缺乏而造成的真空。

过度发展军重工业,使得日本的经济变得极为畸形。在二战结束前,日本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盟军的围攻下,日本几乎失去了一切从外在获取造血能力的机会。

最终在经济链条的连锁反应下,整个国家的制造业几乎瘫痪。就造船业来说,战前日本的船舶吨位为630万吨,战后却仅仅只有153万吨。

煤的产量也较战前几乎减少了一半。从1937年到1947年,日本的物价指数从100陡然上升到了10910,超过100倍的提升。

十来时间,几乎败光了日本从甲午海战之后四十年积攒的全部家业。

但是此时的日本人依旧有着大量的军国主义分子不甘心失败,依旧认为日本还能在战争中撑上几年。

毕竟一直依靠对外侵略而发家的日本,并没有那么容易接受战败的事实。以至于现如今的日本右翼势力都还认为,只要再给日本机会,日本就还是那个东亚小霸王。

但事实上,日本从来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偶尔在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两次机遇,成为一个“暴发户”,随后就连自己到底是什么都给忘了。

而美军所做的,不过是给日本最后的投降“下决心”。在美军看来,日本人是战败;而日本人的心中,却认为投降只是一种战略上的后退。

原本那些苟活到战争后期的军国主义者,都已经制定了所谓的“一亿玉碎”的机会。但是在美军的原子弹面前,终于意识到面对超出其国力数十倍的美国,日本人死再多也都无济于事,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苟”下去,另谋崛起的机会。

于是最终日本选择了投降。

战后的日本一直都是美帝的鹰犬,不是因为日本被美国打怕了,而是日本知道,自身在资源上的缺乏,所以必须依靠一个拥有巨量资源并且拥有市场的强国。所以日本才会成为美国的拥趸。

就此看来,日本的战败不过是日本政府的一种策略选择,即便是整个国家都已经是一片焦土,依旧没有被打服气。

0 阅读:45
评论列表
  • 2025-02-03 22:13

    那两个🍄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用之前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和老美谈了,只是老美不同意对方提出的条件及国内特别是陆军反对投降,所以一直没有谈成。扔了第一个后,前苏下山摘桃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