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第15个年头。这场里氏8级的地震,给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十五年过去了,汶川的人们用团结和坚韧创造了震后恢复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缅怀逝者,致敬重生,祝福汶川,祝福中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当时正在汶川电信公司三楼机房工作的刘道彬突然感受到强烈的震感,他尝试站起来但失败了,只能蹲在座位旁躲避;眼前的地板像波浪一样晃动,吊顶接连砸下……这样的震动持续了将近1分40秒。刘道彬跑了出去,发现上午还是大晴天的汶川此刻已经变得灰暗,楼下聚集了不少人,不到五分钟,每个人身上都盖着约1厘米厚的黄土。刘道彬是幸运的,他冒着余震冲进房屋,抢出了当地唯一一部海事卫星电话,向外界发出了来自汶川的第一道求救信号。但更多的人没有那么幸运,在那场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朋友、家园。许多学校、医院、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被毁坏或垮塌,汶川等灾区与外界完全失联。在灾区的人们面临着生死考验。
地震发生后,中央政府立即启动了国家级Ⅰ类应急响应,并派出中央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调集数万名官兵投入救援。民政部门紧急调拨大量救灾物资。各地医疗队伍和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国际社会也纷纷伸出援手,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和支持。由于灾区交通受阻严重,救援部队不得不采取空降、徒步等方式进入灾区。
地震救援结束后,灾区面临着重建的巨大挑战。中央政府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重建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措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重建工作中,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重建工作涉及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难度和规模都前所未有。
在重建过程中,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灾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例如,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地震灾害评估和监测,为灾区防范次生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等单位利用无人机、卫星电话等新技术新装备,恢复了灾区的通信网络;中国地震局等单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地震预警网,提高了灾区的防震减灾能力。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于2011年底基本完成。灾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震后恢复的奇迹。新的汶川,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原来被毁坏的学校、医院、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修复或重建,更加美观和安全。原来被摧毁的房屋都得到了改造或更新,更加舒适和温馨。原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恢复或改善,更加绿色和健康。原来被遗忘的文化遗产都得到了保护或传承,更加丰富和鲜活。
汶川地震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年5月12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向逝者致敬,向生者祝福,向英雄致敬,向未来展望。
在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映秀镇,一座“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矗立在原北川中学旧址上。这里曾是地震中最惨烈的场景之一,有近900名师生在这里遇难。纪念馆以“记忆、反思、超越”为主题,展示了地震发生前后的场景、故事和感悟,传递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在汶川县映秀镇北部山坡上,一座“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公园也已建成开放。这里是地震中最严重的滑坡区域之一,有数百人被埋葬在泥石流下。遗址公园保留了原貌,设置了纪念碑、雕塑、墙画等形式的纪念设施,表达了对遇难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珍惜。
每年的5月12日,无数的游客和志愿者会来到这里,为逝者献花、祈祷、缅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份永恒的祈福。
#汶川地震1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