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常被叫错的六个名字,没点文化张口就错,你能读对几个?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6-16 08:26:24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三国时期乃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时期,包含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著名人物,历久不衰地吸引着无数后人探讨与研究。

而着三国文化的盛行,一些人名的错误读音屡见不鲜,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欢笑。

如今,我们将罗列在三国期间易误读的六大名人姓名,其中不乏声名显赫之辈,甚至有一位在游戏中频繁出现,但仍有众多玩家误读其音。

荀彧(xūn yù)

在众多名人之中,荀彧的姓名无疑是最容易被误解的。

由于“荀”与“苟”字形相近,“彧”又与“或”字相像,不少民众基于初次接触时的印象,很容易地把“荀彧”这两个字读作“苟或”。

甚至可能在亲朋好友间津津乐道地谈论:“居然还有人取名叫做‘狗货’?”

而这种错误并非源自于他人的无知,而是源于自身对汉字的不熟悉。这样一来,曹操身边的首席谋士荀彧竟然被误称为“狗货”,实在是令人汗颜。

实际上,“荀”字通常作为姓氏使用,例如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荀子便是以“荀”为姓;至于荀彧,则是荀子的后裔。

“彧”则常用来赞美一个人富有才华、气质高尚,同时也有繁荣昌盛之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此为名,如北魏的临淮王元彧以及南朝宋明帝刘彧等。

因此,当我们再次遇见“荀彧”这个名字时,切勿再将其误读为“苟或”,因为“彧”字比“或”字多出了两笔。

朱儁(zhū jùn)

朱儁,字公明,沛国相县(今江苏沛县)人士,乃刘皇叔帐下的得力谋士。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朱儁被描绘成智慧卓绝、深谋远虑的人物,他以其惊世之智谋为刘备排忧解难,对于备军的战斗胜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他的生活历程以悲剧形式告终,自幼禀赋过人的朱儁,少年时代已备受故土同乡的尊崇。

历经东汉末年的战乱纷争,朱儁投靠于刘备阵营,以其出色的才干迅速立稳脚跟,并逐步成为备军最为倚重的智囊团成员之一。

得益于刘备的赏识与器重,朱儁得以全方位施展其智勇,屡次为刘备指点江山,助力其在荆州站稳脚跟,攻城略地,在打击敌军战役中立下了卓越功勋。

深受刘备的赞誉,备军上下皆称赞他是“才智过人”的智者挚友。

可惜天不假年,好景不长。在备军与曹贼及孙权的激烈交锋中,朱儁不幸被郭汜所俘虏,沦为人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性格温文尔雅,无法忍受如此屈辱,最终在这种困境中因病去世。

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就此英年早逝,使得刘备的将领们悲痛欲绝,刘备等人在安葬朱儁之时,不禁感叹道:“失去朱儁,我等家国大事将何以为继啊!”由此可见,朱儁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无人能及。

尽管朱儁的生命以悲剧收场,但他卓越的智谋和高尚的品格却永载史册。

后人尊称他为“才智超群”的智者挚友,这无疑彰显了他在三国乱世中的崇高地位。

蒯越(kuǎi yuè)

蒯越来自南阳宛地,字子华,是蜀汉创业时期的重要智囊之一,《三国演义》塑造了其忠诚无私、胸襟广阔的形象,凭借对主公刘备的尽心辅佐,获得了高度认可。

蒯越出身显赫家族,乃西汉名臣蒯通后人。东汉末年,他投身于刘备帐下,担任刘表谋士。刘表离世后,他与刘琮共同归附曹操。

在刘备麾下,蒯越展现出卓越智慧和忠诚,为荆州政权献计献策,深得民心,他致力于保障民生权益,使得曹操对其离世倍感痛惜。

蒯越一生忠诚正直,胸怀宽广,在刘备将领中独树一帜。他用行动诠释了忠诚,赢得刘备的深厚信赖。

总的来说,蒯越在刘备阵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蜀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后期陷入刘备与曹操的纷争,他也始终坚守信仰。

他始终坚持为民造福的宗旨,以独特方式维护荆州民众利益,蒯越的忠诚和崇高品质令人景仰,使他成为三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名臣之一。

逄纪(páng jì)

逄纪,字子义,籍贯河内温县,乃东汉晚期袁绍麾下的关键谋士之一。

三国演义中,逄纪(小说虚构其名称)以其洞察入微且城府高深的智慧与谋略,成为了袁绍阵营的重要角色。

际遇这位智者的却是悲惨的结局——遭到突如其来的屠戮。

尽管家贫,却具备惊人的聪颖才智;目睹东汉末年乱象,毅然归附袁绍,凭其智略迅速崭露头角,成为袁氏集团中的关键谋士。

在袁绍帐下效力期间,逄纪屡献良策,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便是在冀州站稳脚跟的策略,逄纪的计谋助力袁绍取得了显著胜利。

正因如此,袁绍得以在纷繁复杂的时局中屹立不倒,好景不长袁绍离世后,逄纪被袁谭暗算,不幸丧生。

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袁绍曾赞誉他为“智谋过人”的谋士,可见逄纪在其心中的分量。

逄纪的悲剧性命运引发深思,这位卓越的谋士未能寿终正寝,却遭逢横祸,他的智慧和忠诚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人尊崇的三国谋士楷模。

李傕(lǐ jié)

众所周知,李傕的姓名常因字形相似而被误解,例如其名中的"傕"与"催"二字颇为相仿,因此许多未能辨别其中差异者往往误称其为李催,而实际上该字正确的发音应为"jué"。

此番细节揭示出这位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李傕最初作为董卓麾下的得力干将,深得董卓信任并委以重任,尽管他具备卓越的才智,但其为人处世却颇具阴险狡猾之风。

在董卓离世之后,他抓住时机,利用吕布军队内部的动荡局势成功驱逐吕布,并以"董卓忠诚于皇上,却无辜遭吕布谋害"的说辞,胁迫朝廷处死了名将王允。

自王允身亡后,李傕便控制了汉献帝,进而掌握了整个朝廷的权力,一时之间权势熏天。

据史书记载,《三国志》曾记录过这样一个事件:汉献帝欲为宫人缝制衣物,却遭到李傕部属的拒绝。

身为皇帝,汉献帝竟对其罪行束手无策,这足以证明李傕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影响力。

而李傕在朝廷中呼风唤雨长达七年之久后,由于其不得人心,最终迅速地被曹操击败并斩首示众。

甚至连对他怀恨在心的汉献帝亦将其头颅悬挂于城墙之上,以此表达对其的愤慨和不满。

甄宓(zhēn mì)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这句话早已成为世人对于两位美女的赞誉之词,甄宓,作为一位能够与大乔、小乔比肩的绝世佳人,她的美貌以及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女乱三曹”故事使她成为人们酒足饭饱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令人遗憾的是,她的名字却常常被人误读。

甄宓的姓名中的“宓”字,常常被误解为读音“mì”,而实际该字正确的发音应为“fú”。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宓”字常用于形容女性柔静温婉之美,是女性起名时常用的汉字,那么,为何甄宓的名字却偏偏读作“fú”呢?

据史料记载,甄宓出生于名门望族,曾经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

她不仅拥有绝世的容颜,而且聪明伶俐,九岁之时便已通晓诗词歌赋,过目不忘,当面对他人的质疑时,她总是能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回应:“我听说古代的圣贤女子都会从古人的智慧中吸取教训,如果我不去学习,又如何从中获得启示呢?”

在那个饥荒肆虐的年代,年仅十余岁的甄宓便能领悟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深刻道理。

正是由于她的才华横溢,使得曹操三父子对她青睐有加。

袁熙去世之后,甄宓被曹丕纳入府中,封为“甄夫人”,随着曹丕登上皇位,甄宓也因此成为了在后世享有盛誉的文昭皇后。

实际上,在历史文献中并未出现甄宓的真实姓名,人们通常只称呼她为“甄夫人”,而甄宓这个名字,则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

之所以人们将她称为甄宓,主要源于曹植的著名作品《洛神赋》。

这部作品生动描绘了洛水女神的美丽形象,“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诗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洛神”便是伏羲的女儿,而伏羲又被尊称为宓曦,因此“洛神”的名字便顺理成章地演变为“宓妃”。

晋代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也提到了“洛神”宓妃。

此外,《洛神赋》最初的名称为《感甄赋》,结合曹植与甄宓之间的种种传说,人们自然而然地将文中的“洛神”视为甄宓,于是,“甄宓”这个名字便由此诞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秦宓的“宓”字确实应该读作“mì”,而非“fú”。

结语

在充满变革与混乱的三国时期,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

他们或为谋略过人之士,或为忠诚勇敢之臣,甚至有那些尽管残忍卑劣,却又独具温婉淑德之女的角色。

这些人物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难以估量,若能深入探究,便可从中获取深邃而珍贵的人生智慧。

6 阅读:4847
评论列表
  • 2024-09-07 09:55

    麴义,笮融,费祎,桥蕤,步骘!

    用户17xxx40 回复:
    你🐂牛
  • 2024-09-09 13:19

    甄 fu

  • 2024-09-10 09:45

    毌丘俭表示不服

  • 2024-09-12 10:47

    请问:傕,到底是jie还是jue,发稿前都不审的吗[笑着哭]

  • 2024-09-14 14:41

    装逼装大了!李傕(que)!

  • 2024-09-05 11:52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2024-09-07 12:42

    有些字很少见,属于生僻字。不会读很正常。

  • 2024-09-07 09:33

    李傕que

    用户16xxx59 回复:
    que,jue两个音
  • 2024-09-07 14:56

    怎么没有繁简?

  • 2024-09-14 08:56

    荀不二声吗[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