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收到120万简历的“背后”

小颖高高 2025-04-09 13:54:41

大家好,我是地产高富帅。

昨天,无意间看到一个央企,把收到120万简历的消息居然发在自家公众号,还用很自high的口吻标榜自家平台优越,可以吸引这么多人投递。

小编一下子就想发飙了,实在是无法直视这种无语的无脑宣传,要不是国内就业环境这么内卷,每年这些大学生何苦这么卑微去投递一些原本自己都看不上的岗位。

看到这幅海报,满满的央企自豪感,如果不是仔细看,还真的以为是哪家科技企业研发出了芯片,创造了多少社会福利。

中国核工业集团最近发布了一则招聘喜报,收到简历1196273份。这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很快登上了热搜,引发热议。

看着这个天文数字,我不禁想问,在这百万份简历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年轻人的焦虑与期待?

42.5万个应聘者竞争1730多个岗位,收到近120万份简历,数学不好的我按了下计算器,大约245人竞争1个岗位。

也难怪中核集团公众号的小编如此得意,可能他觉得自己也是百里挑一的人才。殊不知估计在背后已经被骂到怀疑人生了吧。

这么多大学生之所以去投递简历,不是看中这种所谓的垄断央企平台多么有含金量,因为他们内心已经几乎绝望,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无论初衷如何,这120万的数字,实实在在地像一块巨石,压在了无数普通毕业生的心头。

它放大了求职市场“僧多粥少”的现实。更残酷的是,它似乎在印证一个大家心照不宣、却又不愿承认的潜规则:学历。。

尤其是“双一流”这个标签,正在成为越来越硬的通行证。120万份简历摆在那里,如果你是HR,时间精力有限,最快、最高效的筛选方式是什么?

再加上所谓的一系列流程,简历系统筛选,人工筛选,系统流程都要走上几天简历估计才真正到用人部门领导手上,这不是妥妥的资源浪费?

这些央企的领导们,真的以为是企业雇主品牌爆炸吸引的简历?而是当下经济形势不佳,才让众多求职者无奈选择。

虽说我已不是应届毕业生,但真心希望企业能对应届生友好一点。殊不知这简历背后是多少家庭寄予厚望的期盼,这么多年的学习换来一个临时工都这么艰难。

考上大学,哪怕不是顶尖名校,也是家里几代人的骄傲,是父母在乡邻面前挺直腰杆的资本。

他们以为,拿到了大学文凭,就等于拿到了改变命运的钥匙。可当他们满怀憧憬地踏入社会,准备大展拳脚时,却发现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一次次面试杳无音信。这些大学生也只有海量投递这一种办法了,海量投递的无奈居然造就了垄断央企的集体自high.

话说回来,这种企业雇主宣传海报居然可以堂而皇之的发出去,小编怀疑这操作的员工是不是哪个领导安排的,这活干的自己都觉得太爽了吧。

这120万人简历,或许真的有人进入到终面,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不管是这中间的时间成本,加上内部操作有多么复杂,还不知道最后能安排什么类型的工作。

现在的求职市场已经陷入一个怪圈,企业收到的简历越多,筛选标准就越严苛,标准越严苛,求职者就越要海投简历,海投越多,企业收到的简历就越多......

结果就是,很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忙着刷实习、考证书,不是在为未来做准备,而是在为简历凑字数。

一位大学老师说:"现在学生要求提前考试,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赶实习季。",

这几年更加夸张的就是,很多同学选择主动挂科,因为挂科还可以在学校继续补考,还有个地方落脚,但是你毕业了,失业率太高,生活成本太高了。

很多情况下,如今职场内卷是大环境,每个行业早就不是资源为王的增量时代,已经完全是技术产品内容驱动时代,人才要求确实在显著提高。

但是如果美其名曰“择优入取”,但是又极度的想通过这些数字游戏标榜企业的雇主品牌,未免就可笑至极了。

这几年随着很多行业的持续下行,早期那些民营大厂业务受到大范围影响,外企军团们也都在国内遭遇夹击。

如今整体就业环境也只有国企央企还有释放,对比私企裁员潮一波接一波,中核这类央企不仅抗风险能力强,还附带户口、高福利。

年轻人不是非要去造核电站,而是想找个避风港。前几年互联网大厂还能靠高薪吸引人,现在连大厂都开始优化,央企自然成了香饽饽。

这120万份简历如果都打印出来,恐怕都要浪费不少耗材,很显然不可能都看完,都是通过一些hr软件首先就直接筛选掉了一大半。

如今人海战术在求职市场都已经见怪不怪,找工作其实就跟中彩票一个道理,招聘不该是抽奖,而应该是人岗匹配的双向奔赴。

小编深耕地产人力资源数十年,已经经历了三次较大的人才与雇主品牌的碰撞与升级,或许未来还需要重新洗牌。

如今广大毕业生的较量也能体现到每个地产人身上,何时真的回归到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本身,或许真的还要继续等待。

今天就聊到这里,需要补充的朋友欢迎留言,也感谢大家这么好看,也愿意给我点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