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中国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和洽说过去 2024-10-25 20:28:3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见北方的冬天的多么壮观的一种景色,现如今科技发达的我们有着许多的保暖措施,而棉被就是必不可少的抵御寒冬的神器。

而棉被却是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普遍的,在宋代之前根本就没有棉被。那么没有棉被的古人是怎么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熬过这一个又一个的寒冬呢?

不同时期古人的保暖措施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百姓们已经有了抵御严寒的方法了。

那时候的人们最简单的御寒方法就是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将房子的墙壁加厚。越寒冷的地区,人们所建造的墙壁就越厚,厚实的墙壁可让屋外的寒冷不容易进入屋中,也可以使得屋内的温暖不容易流失。

也就是和天冷多穿衣服是一个道理。这个方法我们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现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北方人民所居住的房屋墙壁通常都要比南方的墙壁要厚上许多。

第二种办法:就是在屋中挖上一个坑,在坑中铺满石头,可以用来生火做饭也可以用来取暖,也就是“火塘”。

第三种,就是我们在很多科普画中看到的遮衣蔽体的皮制衣物,在彼时人们将猎到的动物的皮毛留下,再经过缝制制成可以御寒的衣服。

只是,除了这些民间使用的取暖办法以外,富人之中的取暖办法更为舒适。

汉武帝时期,发生了一场很大的灾难——“巫蛊之祸”,汉武帝父子因为战事问题起了裂痕。其中根据史书中这样写到“江充先治甘泉宫人,后转至未央椒房。”

说的是,奸臣江充就利用他们之间的隔阂诬陷太子用巫蛊之术诅咒父亲,而这里面的未央椒房就指的是皇后的寝宫。

而之所以叫椒房,还得益于这座房子的建造时采用的特殊方式。

人们发现如果把花椒磨成粉,活进泥中涂到墙壁上。

就可以使的屋子有了一个天然的保温层,而这种效果要比单纯的增加房屋厚度要管用的多。

而且因为花椒有着独特的香味,用这种方法堆砌建造的房屋总是会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房屋称作椒房。

但是这种取暖方式在当时仅在王公贵族中使用,普通百姓则没有财力建造椒房。

可见椒房这种抵御严寒的方式,在汉代在皇家的宫殿中也非常的适用。不仅如此,一些比较富庶的地主或者官绅也会采用这种方法抵御严寒。

而寻常百姓因为生活困苦,一般没有能力使用椒房的方式抵御寒冬,而他们则想出了成本更低的御寒方法。

百姓们在冬天来临的时候,会将一些松软的干草,或者皮毛收集起来。用工具敲打,或者用手掌进行揉搓将其变得柔软,然后填充到两块布里面,也就是最初的“棉衣”或者“棉被”。只不过里面的棉花是由草或者动物的皮毛组成。

但是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凭借着百姓们的智慧,一个叫做熏炉的东西诞生了。熏炉最开始是一些达官贵族在用,因为当时的熏炉一般都是用大量的铜浇铸而成的,并且人们会在上面雕琢精美的花纹,显得十分气派。而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这种铜做的熏炉,他们就仿照着熏炉的样子,用陶土制作。

白居易就非常喜欢用这种熏炉取暖,他还饶有兴致的给这种熏炉起了个名字叫做“别春炉”。

并作了一首诗: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

但是在普通人家,人们大多都是用草木取暖,这种取暖效果相比于木炭还是差了许多的。唐朝时期的官员们,每次在发放俸禄的时候都会领取到一份用来购买炭火的钱,叫做“柴薪银”。可见木炭在古时候也是一种价钱昂贵的物品,并不是人人都能使用的。

每年冬天,唐朝的皇室自然也需要购买大量的木炭,白居易就曾经亲眼目睹过唐朝皇室强行购买木炭的过程。具体讲述的内容就是,一位双鬓雪白的老者前往长安卖炭,他辛辛苦苦烧制一车的木炭就是为了能让自己安全的渡过这个寒冬,却不想被朝廷派出购买木炭的太监看到了。

那个太监强行用底价购买了这一车木炭,往宫里送去,白居易对此十分愤怒挥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唱“卖炭翁”。

尽管到了棉被已经普及的明朝,绝大多数的百姓也都会使用这种熏炉取暖,而明朝的皇室则找到了一种抵御严寒更加有效的办法,明朝的宫廷建筑师们非常的聪明,发明了一个抵御严寒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地暖”。

地暖的具体做法是先在房屋外边的地面上,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称之为操作坑,操作坑与屋内的地下火道相连。

人们在操作坑内烧炭点火,受热后的空气会沿着火道的路径一直“走”到室内地砖的下方,从而让房间内的地面变热, 达到取暖的效果。

时至今日,部分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仍保留着睡火炕的习惯,原理与古代的地暖类似。

棉被的普及

其实早在唐宋时期,棉花就早早地流传到了中国,只不过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棉花的种植方法,并且这些棉花的数量十分稀少,所以棉花并没有得到普及。

那时候棉花作为价值不菲的“奢饰品”,因为数量是在稀少,连当时的贵族也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

自宋代以后,棉花作为一种农作物才开始在民间普遍的种植,元朝时期,百姓们才开始种植棉花。

随着棉花产量的增加,一位叫做“黄道婆”的人将棉花的纺织技术推广了出去,并且发明了弹棉弓,也就是我们小时候记忆中“弹棉花喽”所使用的那种棉花弓。

至此以棉花为原料制作的棉衣、棉被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运用,棉花甚至被用于军事,制作出了御寒效果更好的棉甲。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颁布政策,要求民间大量种植棉花,并且让当地的官府教不会种植棉花的百姓如何去种植,一段时间后,明朝的百姓几乎家家都有棉衣、棉被。

棉花这个唐宋时期的“奢侈品”也从此刻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所以纵观历史、人们抵御严寒的方式都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水涨船高。在棉花没有普及的时代,百姓们依旧可以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找到许多抵御寒冬的方法,挺过一个又一个的寒冬腊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