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地推理详细地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的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在书中,马丁.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一词这样解释: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亡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
这便是对死亡最好的诠释。意思是让我们明白生与死的关系,也就能勇敢的去面对死亡,从而生出一种不惧生死直面挫折的精神。既已看透生死,就能积极的生活。
也就是说,正因为知道自己会死,所以才要好好的活着,毕竟,生命就只有一次。
当然,人的一生,坎坷频现,困难重重,并不是你想要好好活着就能好好活着,谁都知道活着的不易。但是,来都来了,如之奈何?既来之则安之。活着,不一定要大富大贵,不一定要名利双全,只求活得随性,活得洒脱。
《红楼梦》里面有段词说得好: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既如此,那就不说什么荣华富贵,也不说什么贫困落魄,过好当下就好。反正,穷也好,富也罢,按曹老先生的意思,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既然古人都这么说了,说明人们也早已看透世事,那我们还有什么看不开的?
倘若,每个人都用仅有的一生去为名为利不择手段,个个争得你死我活,想想百年之后少不得是当年的歌舞场变成个衰草枯杨,未免就让人黯然神伤。既如此,难道活着就不能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与情绪,不做名利欲望的傀儡吗?难道就不能过好当下,珍惜活着的美好生活?
当然,说是不争不抢,并不是说活着就不用去争取自己的幸福,但争的前提下还得有自己的底线,明争正取,光明正大,不耍阴谋,这才是为人之道。
既来这世上一趟,那为了理想的生活,自然要刻苦工作。总还不至于来时一丝不挂,死时白纸一张,总还得要留下些什么。你说是不是?
为了证明自己来过,我们不怕艰辛,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尝尽,我们爱过,我们痛过,我们失败过,我们成功过。在这个世上,我们已留下了我们的传承与希望。可以这样讲,我们已在这个世上留下了痕迹,也在这个世上画上了一道道美丽的弧形。
其实,死,只不过是一个结果,我们并不要因为一个结果而忽略掉活的重要过程。明知道有一天我们会死,但总不能就这样窝窝囊囊的死。
我们要活得精彩,活得快乐。努力的让自己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让自己没有遗憾。这样的人生,似乎才有意义。
当然,人活一世,想要超凡脱俗,似乎不可能。正因为知道人生不易,转瞬间即到终点,因此遂更加的努力,既争朝夕也争当下。没有上辈子,也没有下辈子,更多的则是智慧的升华,那就是生命的意义。
这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生就必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既来之则安之,也就不管他什么时候死,只要过好当下活得快乐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