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如今社会,读书更是被许多家长视为有出息的唯一途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成绩优异,考上好大学,再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现实却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在学习上有潜力。
那么,怎样判断孩子是不是块读书的料呢?
专注力:比智商更重要的学习能力
“专注力”,其实是判断孩子是否有学习潜力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准。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做事情时总是东望望、西瞧瞧,磨磨蹭蹭地做完手头的事情。
而有些孩子却能安静地坐在那里,直至做完当下的事情。这种不同的行为背后,其实就是孩子“专注力”高低的表现。
在认知心理学中,专注力指的是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和指向某个事物的能力。
它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集中性、持久性、分配力、转移力和广度。集中性指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的能力;持久性指注意力集中的长短。
分配力指同时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的能力。比如,当孩子上课时,既需要听老师讲课和看黑板,又要及时做笔记。
转移力指将主力以快速转移到另一件事情的能力;广度则指的是注意力可以接纳的最大范围。
心理学认为,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是大脑进行感知、思维、记忆等所有认知能力的基础。
反之,专注力不足则会影响孩子情绪和人格的发展。严重时,则会出现注意力障碍等情况。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专注力往往形成于7岁之前,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专注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成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指出,儿童专注力水平的不同,是导致学习成绩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根据《中国儿童注意力水平测评量表》,可以检测出孩子的专注力是否过关。
如果孩子的专注力检测结果不达标,家长也不必过分忧心。“专注力”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被后天培养的。
一方面,家长应该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锻炼时间。在内卷的社会中,焦虑已经从社会传达到家庭之中。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从小学就给孩子安排了过量的课程,导致孩子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然而,这种做法却适得其反。当大脑处在疲劳状态时,更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另一方面,为孩子创造不受干扰的环境。研究表明,当人类处在明亮、整洁、安静的环境中时,创造力会得到更大的激发。
许多家庭中,往往孩子在做作业,家长要么在客厅看电视,要么用手机刷视频。
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利于孩子专注的。当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时,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除此之外,舒特尔训练、数独游戏、拼积木等小游戏,也能有效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孩子爱上学习
家里有孩子的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同班的有些孩子能自己完成作业,还会主动去预习新知识,而自己却连当天的作业都要自己追在屁股后面催着才写?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高低的差别。
好奇心指的是孩子对新奇、有趣的未知事物表现出的关注、探索的心理状态。
求知欲指的则是孩子想要理解、掌握未知事物的一种行为倾向。好奇心与求知欲,共同构筑了孩子探索外在世界的内在动力。
当孩子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时,就会主动地探索、了解。其实,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对所有事物产生好奇,问父母许多问题。
比如,为什么每晚的月亮都不一样,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等等。这时候,正是家长培养孩子求知欲的时候。
面对孩子天马行空的问题,父母应该积极地回答,让孩子感受到探索世界的乐趣。
为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长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比如书籍、影像等等。
除此之外,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总而言之,孩子的某些学习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但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走学习这条路线。
只要孩子能健康、阳光地长大,学会一门可以赖以生存的技能,也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