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往重庆方向动车因暴雨临停兰州成都、阆中等方向部分列车停运

初曼谈商业 2024-07-15 00:18:05

暴雨侵袭中西部 铁路网承压应急反应待优化

暴雨天气无疑是一个恼人的天气"老朋友"。每到汛期,总能看到各地铁路网在面对洪涝时的冒险与应对。最近,随着7月初四川盆地、陕西、甘肃等地遭遇强降雨,铁路运输再次受到严重影响。

我们不禁要问,在极端天气越发频发的大环境下,铁路运输安全保障机制是否已经跟上时代步伐?异常天气下铁路的应急响应又存在哪些短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铁路应急体系该如何加强与优化?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暴雨袭击 铁路网遭"重创"

7月7日下午,有旅客反映自己乘坐从西安前往重庆的动车组列车,在汉中因四川暴雨而临时停运。次日,记者从该名旅客处了解到,她已经转乘其他列车顺利回到了重庆。

据了解,8日多趟由兰州、成都、阆中方向开往川渝地区的列车也因暴雨而停运。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铁路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旅客延误和滞留。

在12306查询系统中,原定从太原北开往重庆北的D1711次列车,在当天的运行图上已显示停运,原因是"列车运输组织调整,本日不开行"。

另外,7日兰州开往川渝地区的多趟列车,也在陇南站停留,后在当地交警疏导下,滞留旅客有序离开。小湘(化名)乘坐兰州至成都西的K2618次列车,由于前方暴雨不得不折返陇南,当地政府很快安排大巴转运,还提供了免费食宿。

此外,根据四川省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预警信息,7日20时至8日20时,广元、巴中、南充等多地将有大到暴雨天气,最大小时降雨量可达60毫米。8日,成都市也发布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计未来6小时内当地将有分散性大到暴雨。

可以说,这次强降雨给沿线铁路网络带来了严重冲击。不仅西安至重庆、兰州至川渝等方向的列车被迫停运,成都方向的列车运营组织也遭遇了大考。

应急响应待优化 旅客权益需要保障

此次暴雨引发的铁路运输中断事件,暴露出我国铁路应急管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首先是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升。从受影响旅客的反映来看,铁路部门在暴雨袭击后,迅速采取了临时停运等措施,但在提供替代方案和旅客引导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部分旅客在临时停运后陷入了信息茫然和行程不确定的困境。

其次是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还需完善。虽然铁路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恶劣天气应急预案,但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往往难以快速响应和精准施策。比如此次部分列车只能选择就地折返,而无法及时顺利抵达目的地。

再者是对旅客权益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虽然最终大部分受影响旅客都得以顺利返回,但在临时停运后的退票、换票以及后续补偿等流程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和阻碍。这就容易引发旅客的不满和焦虑。

此外,应急处置的社会协同配合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此次暴雨事件中,地方政府、公安、气象等多方主动参与应急处置,但各方之间的协同联动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铁路应急体系亟待系统性优化升级

综合来看,当前我国铁路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亟待进一步系统化优化升级。

第一,健全以预防预警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预判精度和预警及时性;另一方面要完善应急预案编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更加针对性的应急措施。

第二,强化应急响应的协同配合能力。一方面要在铁路内部完善各岗位职责分工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气象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形成更高效的应急处置合力。

第三,健全以旅客权益保护为导向的应急保障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临时停运后的退票、换票等服务流程,为受影响旅客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应急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赔付标准和补偿方案,最大限度维护旅客的合法权益。

第四,持续提升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对铁路运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精准预警;另一方面要建设更加畅通高效的应急信息发布和旅客服务渠道,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五,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将应急演练制度化,定期开展针对性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实战水平;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应急管理相关的法规制度,健全责任追究等刚性约束措施,为铁路应急体系筑牢法治根基。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愈演愈烈,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民生保障,必须进一步夯实应急管理基础,提升应对复杂天气条件下的精准应急能力,切实保障旅客出行安全和权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加可靠的铁路运输保障。只有这样,我国铁路应急体系才能真正经得起各种考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0 阅读:0

初曼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