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相同,疾病不同
现在的病症可真会伪装近日我院骨科就接诊了这样一位男士
1年前,王先生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左臀部疼痛,伴左下肢胀痛,且呈间歇性跛行,逐渐加重,曾在多家医院诊治,多次CT、MRI检查,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经过服药、物理治疗、小针刀等治疗,结果均无效,还因患者患肺腺癌,怀疑是癌症骨转移,便行PET-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无癌细胞骨转移的迹象,经过多番检查及治疗均无果。
最近2月患者左臀部及左下肢疼痛愈发严重,仅能行走十余米就不得不休息一会儿再行走,为进一步治疗,便来医院进行腰椎DR和腰椎MRI检查,结果示腰椎间盘未见突出,腰椎管亦无狭窄,门诊申请多学科会诊,考虑是否存在骶丛神经受压的可能,遂行MRI骶丛神经成像(MRM)检查,经医生再次阅片后,排除此问题。
检查结果一出,立即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由于左侧髂外动脉狭窄已>90%,随时面临下肢坏死的可能性,经相关科室专家进行多学科术前病例讨论后,拟于11月20日行“左髂动脉血管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右髂动脉血管球囊成形术”。
经过充分准备,手术如期进行。术中DSA造影提示左髂外、髂内动脉重度狭窄,导丝引导通过狭窄段困难,换用细如发丝的微导丝引导方才通过左髂外动脉狭窄段,顺利实施球囊扩张血管成型、支架置入术,术中支架膨胀完全、贴壁良好,即刻DSA造影,提示左髂外动脉管壁无狭窄,官腔通常,左股动脉、足背动脉恢复搏动,患者“感觉腿轻松了”,手术圆满结束。术后第一天患者即下床行走,现在患者已顺利出院。
永川惠民医院专家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引起臀部、下肢疼痛以及间歇性跛行,且严重者动脉闭塞或斑块脱落导致血管栓塞,引起下肢缺血坏死,因其间歇性跛行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症状相似,所以易混淆。
那么,怎样区分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和血管性间歇性跛行?
① 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腰椎椎管狭窄
直立行走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加,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休息后稍缓解,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如此反复、交替,形成了间歇性跛行。
② 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且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
被认为是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最佳无创指标:踝肱指数(ABI)测定方法。
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ABI)是血管外科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ABI正常范围: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