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富豪熊德龙,为中国捐款上亿,无中国血统,却称:我是中国人

文史吏 2022-06-18 11:56:58
前 言

他曾当着上万华人的面,为庆祝中国国庆节,在美国洛杉矶上空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掀起数万华侨的爱国热情。

他曾不顾众人质疑,执意斥巨资收购美国华文报纸《国际日报》,不为挣钱,只为向全世界宣传中国。

他曾在二十多年间,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捐献了数亿元资金,却不求任何回报……

“虽然我长得并不像华人,但我对中华民族抱有最崇高的敬意!”在一次演讲中,他激动地对着观众说道。

为了宣传中国,这个男人做了太多太多,他不是中国人,却将中国视为自己的故乡。

虽身居海外却心系父邦,即便浑身上下没有一滴中国血,却频频彰显其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这个人便是——印尼富商熊德龙。

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明明不是中国人,为什么却比很多炎黄子孙更加热爱中国?他与中国又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01 印尼男婴出生遭抛弃 幸被广东夫妻收养

1947年11月的一天,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一家孤儿院,一个刚出生不久的男婴被亲生父母遗弃在这里,他便是熊德龙。

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适,哇哇的大哭起来,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听到哭声,赶紧来到大门口,看着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她便将他抱了进去。

或许亲生父母的遗弃对小婴儿来说是不幸的,但是上天很眷顾他,为他送来了一对善良的养父母,他们便是旅居在印尼的广东梅州的熊如淡、黄凤娇夫妇。

熊如淡夫妻二人原本是到印尼投奔亲戚,靠着经营一家中式小面点摊为生的,虽然赚得不多,但维持基本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平淡的日子过得倒也幸福。

但有一点让这对夫妻很郁闷,婚后二人一直都没能生下一儿半女,所以他们决定领养,一来是做善事,二来也可以让自己老有所依。

在收养熊德龙之前,他们已经收养了三个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当他们来到孤儿院决定再收养一个小男孩时,看到了刚被亲生父母抛弃的熊德龙,善良的夫妻俩决定给他一个家。

就这样,还是婴儿的熊德龙被熊如单夫妻二人抱回了家。虽然家里并不是富贵人家,但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熊德龙深得父母喜爱,上面的姐姐们也对这个小弟弟呵护有加。

随着时间的流逝,熊德龙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也没有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他们送熊德龙去上学了。

原本,上学后的熊德龙还是非常开心的,毕竟学校里面有很多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但有一天,一个同学的话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同学们看到他的长相和熊如淡夫妇二人都不一样,便说他不是亲生的。

听到同学们的话,熊德龙哭着跑回家,伤心地对母亲说道:“妈妈,我好难过呀,外面的小孩都不愿意和我玩耍,他们都说我不是你亲生的。”

“谁说你不是我亲生的,你可是我怀胎十月生下来的,你就是妈妈的亲儿子。”母亲黄凤娇拉着熊德龙的小手一边安慰着一边出去替儿子讨公道。

看着一向温和的母亲为了自己的事情跟别家小孩的大人争执,一股暖流瞬间涌满了熊德龙的心,他的内心更加坚定“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的心。

在母亲的安慰下,熊德龙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即便长大后,他依旧记得当时的场景,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依然将自己当作一个纯正的中国人。

02 养父母言传身教 少年心怀感恩之心

在养父母和姐姐们的爱护下,熊德龙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熊德龙的养父母都是广东梅州客家人,夫妻二人平时待人接物都非常和善,做事也光明磊落,深得街坊邻居们的喜欢,大家有事情也都喜欢找他们帮忙。

熊德龙小的时候,经常听父母提起“远亲不如近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中国的老俗语,也让熊德龙受益匪浅,他将父母的教诲深深地记在脑海中。

虽然夫妻二人并没有接受过太多正规的教育,但是他们的淳朴善良,熊德龙从小就看在眼里,更为他日后的行事树立了榜样。

在熊德龙的童年记忆里,有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那就是母亲教会他的“不能忘本”,即便自己在外面过得再辛苦,逢年过节的时候也要记得寄点钱回家孝敬父母。

有一年年关将至,家里几乎没有多少积蓄了,身无分文的母亲从箱子里翻出了仅有的手镯,她默不作声,盯着镯子看了许久,最终叹了一口气,将镯子收好便带着熊德龙出了门。

坐在破旧的三轮车上,年幼的熊德龙看着母亲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心爱的手镯,还时不时地抹着眼泪,熊德龙知道这镯子对母亲来说肯定意义重大。当时他问母亲:“妈妈,你既然这么舍不得,咱们就留着它吧!”

“孩子,就是再苦再穷,咱们也不能忘家忘本啊!”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幼小的熊德龙心里。

03 少年创业家人倾囊相助 创造熊氏霸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熊德龙渐渐长成了一个知恩图报的小伙子。

熊德龙仿佛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从小他的嘴巴就很甜,经常讨得家人和顾客的欢心,而且他在经商这一块也表现得很有天赋,数学算账能力都很强。

中学毕业后,熊德龙进去了当地的一家海绵厂工作,到工厂以后,熊德龙并没有跟其他工人一样安于现状,他工作之余还将海绵厂内的制作工艺和运转流程都学了个遍,因为他知道,一直给人打工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自己创业才会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当技术学到手以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想要自己开一家海绵厂。但摆在眼前的还有一个大难题,那就是开工厂需要启动资金,这对于当时的熊德龙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思索再三,熊德龙将自己想开厂的计划说给了养父母听,得知儿子有这样一个梦想,熊如淡夫妻二人商议之后,决定支持儿子的梦想。

他们不惜卖掉自己的房子和店铺,为熊德龙开厂筹集资金。面对父母对他无私地付出,熊德龙深深被感动了,他在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把厂子办好,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

最终,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熊德龙的海绵厂办起来了,知道厂子建立起来的不易,熊德龙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这家海绵厂。

始终坚持真诚守信的品质和不怕吃苦不怕累的毅力,让熊德龙的海绵厂得到了广大客户朋友的赞誉和信赖,他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

随着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熊德龙开始拓展自己的事业范围,他开始进军电器销售、房地产等行业。

十多年间,凭借着聪明才智,“以和为贵”的经营宗旨,熊德龙的公司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他的事业版图从一家小海绵厂逐步发展到了烟酒制造、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旅游、传媒等多个领域。

属于他的熊氏帝国,业务范围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尼等多个国家,熊氏集团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

不仅如此,在熊德龙的名下,还拥有美国大兴银行、熊氏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新加坡国际金叶烟草有限公司、香港皇玺洋行等几十家著名企业。

此时的熊德龙,不再是曾经那个为了开一家海绵厂而四处借钱的小厂长。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眼光,建造了一座属于他自己的商业帝国大厦,曾经那个居无定所的穷小子俨然变成了手握巨富的商业大亨!

03 功成名就心系故乡 竭尽全力助力故乡建设

在事业取得巨大成功后,熊德龙养父母的身体每况愈下,年纪大了就有归根的心,熊德龙遵从他们的意愿,将这对在外漂泊了大半生的老夫妻送回了他们的家乡,广东梅州的村落里。

1978年的时候,熊德龙踏上了回乡的征程。在去往梅州的路程上,熊德龙非常激动,他对母亲口中的故乡充满了好奇。

第一次来到梅州,熊德龙就被家乡的人杰地灵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在回到自己的故乡后,熊德龙还特地用养父母的名字盖了一座叫“淡凤楼”的两层楼,让他们在这里安享晚年。

自从1978年以来,熊德龙一直都在为我们国家的建设默默地努力着。看着梅州家乡的落后和贫穷,熊德龙在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捐资兴建校舍,改善家乡中小学的教学条件。

1984年,熊德龙得知梅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创办嘉应大学(今嘉应学院),培养人才促进家乡的经济建设,他二话没说,捐了210万。

在嘉应大学创办期间,他不仅自己认捐巨资,还在美国各大城市和其他地区奔波动员其他客家华侨为家乡的建设出资出力,因为他的动员,不少华侨都出资捐助,为建立嘉应大学贡献了一笔不菲的建校资金。

不仅如此,熊德龙还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很上心。自从他回到梅州家乡后,先后为梅州建了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发明桥、贤母桥、德龙大桥、如淡长廊等六座有纪念意义的大桥长廊。

还为梅州市华侨博物馆、梅州市梅县人民医院凤庚楼,据统计,仅是这些公益事业捐资,熊德龙就捐了超过二千万元人民币。

04 怀有一颗感恩心 为中国腾飞贡献力量

熊德龙不仅将眼光放在家乡的建设上,对于中国落后的大西南地区,他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投资。

从1986年开始,为了帮助中国国内的企业引进资金和项目,熊德龙发挥自身的优势,邀请海外华侨、华裔代表团回中国参观考察,他在其中牵线搭桥。

为了让国内经济落后的地区开阔视野,走出去看看,熊德龙还组织国内经济落后地区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出国学习考察。

他之所以这么做,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进步发展,帮助国人富起来。

他在贵州办起了第一家外资企业,作为一个商人,竟然选择在落后地区创办企业,那究竟怎么赚钱?

熊德龙回答道:“我到中国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为的是实践自己的诺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国,我要宣传中国,回报我的‘家’,我希望中国早日富裕起来。”

在推动国内企业发展的同时,熊德龙还将眼光放在了海外华文媒体上,他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向世界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

说干就干,熊德龙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心中有了主意以后,1993年,他在众人质疑的眼光下,花费巨资收购了美国华文报纸《国际日报》。

为了扩大《国际日报》的影响,熊德龙又在2001年元旦,在印尼雅加达开始出版发行印尼版的华文《国际日报》。

紧接着,他又与联合印尼最大的平面媒体集团《爪哇邮报》,将《国际日报》连同《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和《中国日报》的发行从首都雅加达遍及到印尼各个城镇,奠定了其在印尼第一华文大报的地位。

在熊德龙的运营下,该报成为介绍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举措,也直接促进了印尼与中国内地媒体的合作。

2018年,在第三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上,75岁的熊德龙说道:“我第一次到中国是1978年,一转眼40年过去了,我目睹了中国的成功,看到了4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为什么对中国有这么深的感情?虽然我长得并不像华人,但是我75年前是被中国人收养,为了感恩和报恩,我对中华民族抱有最崇高的敬意!”白发苍苍的熊德龙在演讲中动情地说。

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在国内肆虐,也牵动着身在海外的熊德龙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呼吁海外华人、华侨积极行动起来,向中国同胞奉献爱心,各尽所能,支援、配合祖籍国抗击疫情。”熊德龙说道。

在听到祖国和家乡的召唤后,他联合海外各界人士,立即采取行动,在海外筹集各种抗疫物资,捐赠给中国。

在当时口罩等相关物资极为缺乏的情况下,熊德龙还在印尼采购到了一批应急物资,其中包括10万只口罩、10万副手套,还有体温计、洗手液等物资。他通过南方航空公司的航班将这些物资发往广州,捐赠给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

结 语

对于这些帮助中国,不求回报的无偿捐赠行为,熊德龙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觉得:“一个人如果有了钱,就要为民众做好事,为国家做贡献,这样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

不管在什么场合,熊德龙都以一个中国人自居,以一个客家人自居,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养父母给了他一个家,给了他一个故乡,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中国就是他的故乡,梅州就是他永远的老家。

熊德龙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有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也有自己的努力,更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熊德龙将内心深处对养父母的那份深沉的爱,升华为对中国乃至中国人民的爱。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熊德龙的养父母相继在梅州去世。在养母弥留之际,她拉着熊德龙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为了能让母亲走得安心,熊德龙忍着悲痛为母亲哼唱起小时候母亲经常为他唱的客家民谣,在熟悉的歌谣中,养母了无遗憾地闭上了双眼。

养父母的去世,并没有让熊德龙与中国断了联系。正相反,从小深受父母中华民族传统和客家情怀的熏陶,“爱我中华”已经在他心里深深扎根。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虽然是‘老外’的长相,没有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熊德龙先生一直视自己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直渴望报效自己所爱戴的中国。诚然,他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很好!

参考资料:

[1]西部新资讯:印尼商业大佬熊德龙,为中国捐款上亿,西方面孔却称:我是中国人

[2]海外网:75岁印尼媒体人:被中国人收养 对中华民族抱有敬意

[3]中国新闻网:海外华媒代表熊德龙:结合时代背景 讲好中国故事

[4]掌上梅州:印尼著名侨领熊德龙:呼吁海外华人、华侨行动起来,助力祖国抗“疫”

5 阅读:466
评论列表
  • HXN 3
    2022-06-19 16:50

    [点赞]

  • 2022-06-19 20:02

    [点赞][点赞][点赞]

文史吏

简介:文史酷爱者一枚,带你了解更多古今历史文化轶事!